APP下载

新时期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价值追求与体系构建

2015-05-30易前伟

教育与职业(下) 2015年12期
关键词:价值追求人文教育体系构建

易前伟

[摘要]“中国梦”赋予了当代大学生新的历史使命,新时期政府部门对高职院校的硬性规定、社会环境对高职教育的逆向选择、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定位也对人文教育体系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应处理好人文教育的三对关系,从校园文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四个方面着手构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文教育  价值追求  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36-0064-03

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部在全国先后建立了30余个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基地,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实施和推进过程中也逐渐得到了广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认可和支持。但受办学定位、办学模式等特殊性的影响,人文教育在高职院校中进展较缓,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政府、社会乃至高职院校自身都对人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与“中国梦”

1.“中国梦”赋予当代大学生新的历史使命。“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想,其根本目标是“为人民造福”,弘扬中国精神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在此历史背景下,“中国梦”赋予了当代大学生新的历史使命。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和中坚力量,当代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优秀的身体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知识、人文观念、人文精神等人文素养也要相应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同时也影响经济基础的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也是如此。因此,在人才和科技日益成为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国际背景下,民族精神的凝聚和國家软实力的提升将成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催化剂。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他们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形成良好的个人品性,而且对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创造和谐的社会主义文化、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2.坚持以人为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国梦”是一个梦想,更是一种理念和精神,其落脚点最终在“人”。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目标和普通高校以及研究型院校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美国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指出: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具有内在联系,广博的人文修养在加深学生对职业的理解,促进职业技能的习得和迁移的同时,对学生个性、心智的全面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以人为本”是指关注个体需求,尊重个性发展,强调全面、长远的成长。因此,高等职业院校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事,更要教会学生做人,关心学生的自我实现和终身发展,其着力点就是从根本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追求全面发展,塑造健康完整的人。教育是根据一定文化发展、社会进步、个人成长的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和过程。一方面,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变化来看,教育是成长和对生活、环境、社会的适应,是经验的接收积累与重新组合;另一方面,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是给下一代传递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世界的经典知识,培养社会发展所需建设人才的过程。因此,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活动的统一,其最根本的任务在于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

杜威指出:职业的实质是个人智力和道德的发展,它不仅能满足个人的经济需求,同时也能为他人提供服务;职业是联系个人和社会的纽带,是个人获得真正知识、进行智力训练的最有效方法;职业是一种生活,在此生活的过程中,个体一直处于不断成长的状态。因此,职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追求全面发展,塑造健康完整的人不仅是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梦”对高职院校提出的新要求。

二、新时期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体系构建的新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教育已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教育成为社会利益的汇集点,与此同时,多元的利益主体对教育提出了不同要求,教育价值逐渐走向多元化。

1.政府部门对高职院校的硬性规定。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2010—2020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中也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对促进就业、繁荣经济、消除贫困、保障公平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人文素质教育特别是职业人文精神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将逐渐成为高职院校评估中的重要指标。

2.社会环境对高职教育的逆向选择。伴随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高等教育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一方面,就业市场不断产生新的就业岗位,但岗位要求也日益增高,用人单位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另一方面,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受学历的影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占据相对劣势的地位。在此环境下,高职院校不能简单地定位为“速成”的“职业”教育,而应重视培养毕业生的综合素养。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传统意义上的三大职能。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这应该成为大学的重要使命。“人文素养”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等院校这三大职能的履行情况。因此,高职院校应将人文教育提高到一个应有的高度,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成才和服务社会。

3.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办学定位内涵广泛,包括办学面向定位、办学层次定位、人才培养定位等内容。职业教育典型的“专业性”“技术性”“实用性”等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一般面向地方办学,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的,以地方产业行业为依托,致力于培养服务于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从这一点上看,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区别于其他不同层次高校,具有特殊的针对性。

相比其他本科院校和研究生培养机构,高职院校办学历史相对较短,校园文化底蕴和内涵不足。在高等教育规模日益扩大和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不断变换的情况下,高职院校要想在高等教育市场中打好基础、站稳脚跟,就必须摒弃“短期速效”的办学模式,立足当前、把握实际、放眼未来,不仅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更将“人文素养”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中,科学定位办学目标,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三、高职院校人文素养培养体系构建中应处理好的三对关系

人文素养是做人的修养,是个人对自身、他人、社会的认识、态度、行为,是个性、品德、修养的体现。高职院校在构建人文素养培养体系时应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

1.人文教育的“人文性”和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加强人文教育不等同于完全忽视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应培育高职生的现代人文素养,促进技能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的提升,保持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的平衡。在高职院校中,人文教育、职业教育相辅相成,其中,人文教育是基础和保障,职业教育是目的和提升。较高的人文素养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生活态度,进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积累深厚的职业素养。

高等职业院校不同于一般的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其主要任务是教授知识、技能和经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促进社会产业的发展。有学者指出:劳动者培养目标应包括主动性、合作、推理、决策、学习技能、跨文化技能等。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中,人文教育和职业教育都不可忽视,两者相互融合,缺一不可。

2.个体发展的“个性”和职业市场的“共性”。人是一个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不同的需要、性格、兴趣、知识、能力、品质、思维,不同的个体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互相区分,独一无二。如英语专业的学生有些喜歡表演,有些喜欢画画;有的希望从事办公室的文职工作,有些则有志于从事市场调研方面的工作等,这就是个体发展的“个性”。职业市场可以根据工作内容划分为不同的岗位群,不同岗位群对个人知识、能力的结构要求均存在差异,但部分知识、能力是所有岗位群在任职中均必须具备的,如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这就是职业市场的共性。

高职院校在构建人文教育体系时,需考虑个体发展中对“个性”的要求,也应考虑职业市场对某些人文素养的“共性”要求。因此,分析在校学生基本情况和调研就业市场人才需求规格是构建人文教育体系的首要任务。只有深入分析在校生的来源、结构等基本情况,充分调研就业市场对专业人才思想道德修养、性格特点等方面的需求规格,才能科学把握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将两者深入融合。

3.岗位要求的“单一性”和全面发展的“全面性”。不同岗位群对任职者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具有共性,但由于受用人单位性质、规模、主营业务、组织结构、组织战略、领导者风格等个别因素的影响,不同组织机构的相同岗位对求职者的具体要求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是岗位要求的“单一性”。全面发展是一种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个体,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是一种发展思路,也是一种发展目标。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不仅重视专业知识的积累,也关注通识知识的涉猎;不仅会学习显性知识,也会学习隐性知识;不仅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也有健康的身体和完整的人格。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技术性、应用性、地方性等特征。为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高职院校在构建人文教育体系时应正确处理岗位要求的“单一性”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全面性”的关系,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教育学生追求做人与做事的统一,即不仅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教会学生做事;更要教会学生做人,做一个健康的人,做一个幸福的人,做一个能够将职业、家庭、社会、个人很好融合的人,终身学习、全面发展。

四、高职院校人文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理念,要嵌入到缺乏自由博雅教育传统的中国大学教育体系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理念宣召与制度建设同步进行。人文教育也是一样,为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且与专业教育互相促进,其培养体系构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创建和谐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沉淀而成的,被其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体系,受学校办学历史、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学科结构等综合影响,体现在学校的校园环境、校园制度等各方面。和谐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给学生带来归属感,更能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服务,提升学校的品牌知名度。

为更好地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规避高职教育中的“短期性”“速成性”,关注文化在历史中的沉淀,关注文化在物质、制度上的外显,关注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效用,从学校的办学理念出发,将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融合进校园环境的每一个角落和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能够从细节感受学校的教育理念,并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将这种理念进一步落实和发扬。

2.以“完整人格”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具有内在联系,广博的人文修养在加深学生对职业的理解、促进学生职业技能习得和迁移的同时,对学生个性、心智的全面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使每个学生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赋予其实践的价值,同时也训练学生理解周围环境的条件和制度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构建人文素养培养体系时,应以培养“完整人格”为目标,从融合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入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综合素质、就业能力,高职院校应结合社会需求变化和专业发展要求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将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融入课程设置中,合理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体系,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适应性、针对性、目的性。其次,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模块,将就业市场和日常生活中涉及的核心人文素养教学内容以课程的方式纳入课程模块中,制定严谨的课程标准,根据需要与企业行业共同开发课程、编写教材,提高人文素质课程的时代性和适用性。

3.以“生活活动”为载体,优化设计课程教学。受课程性质、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课程大多采取大班教学的方式,存在生源复杂,内容针对性不强;认知偏差,学习积极性不高;规模偏大,课堂有序性不够等问题。杜威的课程内容理论指出课程内容是学生结合个体经验对知识进行感知的结果,这一观点强调学习者对知识和活动的重新建构,突出学习者的学习主体地位。因此,在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中,要立足课堂,但又不能局限于课堂,而应以“生活活动”为载体,优化设计课程教学,将课堂延伸至生活;同时,处理好课程的职业取向与高等取向、结构取向与内容取向、任务取向与技术取向之间的关系。

首先,将核心人文素养的具体内容融入课程设计中,推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融“教、学、做”为一体,有效提高学生对人文素养的认知和感受。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多媒体教学方法为基础,学生试讲、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任务教学、专家讲座、实地参观、自主学习等教学方式充分结合,着力扩宽教学活动的外延。最后,将人文素养课程与各种课外文体活动结合,营造积极良好的校园文化和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在具备扎实人文科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组织能力、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等。

4.以“德才兼备”为要求,打造精良“双师”队伍。教书育人是大学教师的天职,教师需将“人”字写端正,并视学生为主体。高职院校应以“内培外引”为手段,以“德才兼备”为要求,打造精良的“双师”队伍。

一方面,积极开展内部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和教学能力。通过各种培训、进修,培养教师的职业教育理念,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认同感;通过公开课、示范课、教学研讨会等形式,开展教师技能培训和教学管理业务培训,激励青年教师钻研教育教学理论、改进教学手段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开展骨干教师培养和教学团队打造工作,树典型、立榜样,以个别带动整体,促使全体教师不断学习,共同进步。

另一方面,重视开展外送培训,着力提升双师素质。鼓励教师通过“国培”“省培”“挂职”等途径,提升职业技能,吸收丰富经验,积累人文素养,让教师不仅可以教会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通过教学过程和个人人格魅力提高学生对人文素质的认知,引导学生在课堂内外注重自身修养的提升,全面发展。

五、结论

先进的教育理念是高职院校构建人文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人才培养方案、校园文化、课程教学、师资队伍等各项工作的落实是培养体系得以发挥功效的重要保障。解决高职院校在人文教育方面的桎梏,解决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脱节的问题,提高学生对人文素质的认知,对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戚业国,杜瑛.教育价值的多元与教育评价范式的转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1(2).

[2]杭国英,武飞,武少侠.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11(7).

[3]陈亚鸿.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路径探讨[J].江苏高教,2013(5).

[4]孟卫青,黄崴.我国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制度困境与出路[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4).

[5]陈琳.大班教学环境下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时效性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9).

[6]徐國庆.高职教育课程建设中的几对重要关系[J].江苏高教,2012(2).

[7]张翼星.大学教师的天职[J].现代大学教育,2013(3).

猜你喜欢

价值追求人文教育体系构建
童诗教学的基本取向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妖魔化爱国主义的几个错误论调
农村职业学校学生成绩考核体系的研究
如何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论师愉生悦的诗意教育
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的机遇、挑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