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层面下卓越研究生培养的评价体系构建

2015-05-30肖红陈伟邹赐岚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5年14期
关键词:评价体系培养

肖红 陈伟 邹赐岚

【摘要】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的创新能力较弱,难于满足我国生产发展的需要。本论文针对卓越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提出卓越研究生培养在学校层面的考核主要应体现在:参与“卓越计划”的专职老师和兼职老师的比例、学校国际化平台的搭建、综合课程体系设置及校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或基地建设等。因此,学校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对卓越研究生的培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卓越研究生 培养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4-0097-02

1 研究背景

我国环境污染非常严重,主要产品的单位能耗已经比国际先进水平高了20%-40%,生产效率低。面对这个状况,要想实现科学发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必须要有创新。目前,我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薄弱,核心竞争力不强。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具有知识产权的企业只有万分之三,每年支付给国外的知识产权使用费不断提高。《2014-2015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在2014年的排名中,中国排名第28位,新加坡和美国分列第二位和第三位。报告同时指出,中国已不再是一个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地,中国必须创造高价值的就业机会,以维持正在增长的生活水准。中国正在成为更具创新性的经济体,但还不是创新强国。由此可见,创新和技术革新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生在创新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从目前的教育形势来看,我国已培养了大量的研究生人才, 2006 年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达到了41万,2008 年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超过了44 万,2013年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达到了53 万,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因此,合理有效地平衡我国研究生数量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系成为当下高等科研院校面临的重要问题。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科研能力落后,并不是我国培养的研究生数量不够,而是我国培养的研究生质量上出现了问题,培养的研究生没有创新能力,如何才能培养出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如何确保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从目前查阅的文献资料来看,我国对于研究生培养的研究主要关注在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研究生培养理念及培养机制、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设计等方面,比较有代表的成果有:凌萍萍,我国研究生培养理念及培养机制改革刍议(江苏高教,2010.5)[1];叶树江,吴彪等,论“卓越计划”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2];张智钧, 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3]; 张慧敏,卢润德, 硕士研究生课程质量保障体系教学探究,( 继续教育研究,2011.1)[4]。以上的这些成果更多的是对研究生的培养进行定性的研究。有一部分文章是对于科技人才的绩效研究,廖志豪在《创新型科技人才素质模型构建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9)提出了科技人才的素质指标[5];叶晨炫,张元标在《基于粗糙集理论的科技人才流动绩效评价研究科技管理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09.12),应用粗糙集理论对科技人才的流动进行绩效评价[6]。这些成果主要对科技人才进行研究,在本项目的研究中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国外对人力资源的定量研究比国内要好一些,有一部分学者如F. Tunc Bozbura , Ahmet Beskese , Cengiz Kahraman,Prioritization of human capital measurement indicators using fuzzy AHP(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32 (2007) 1100–1112)[7],Matthew Pelowski, Fuminori Akiba, A model of art perception, evaluation and emotion in transformative aesthetic experience (New Ideas in Psychology, Volume 29, Issue 2, August 2011)[8],应用相关的模型对人力资源的指标进行评价。

根据相关的文献资料表明,当前我国尚未建立专门对研究生培养绩效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所以,当务之急则是构建一套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绩效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帮助研究生培养机构和管理部门作出科学的判断,从而为完善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活动的各个环节提供依据。卓越研究生的培养从结果看, 是研究生的能力水平,但卓越研究生的培养的过程是离不开学校的环境,要培养一个优秀的研究生,学校环境必须达到一定的要求。所以笔者认为卓越研究生的评价首先从应评价学校的环境,再通过建立学生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学生是否符合要求。

2 卓越研究生培养的目标

按照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要求,卓越研究生的培养应面向工程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国家发展需要、未来科技进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人格协调统一,知识面宽、基础厚、能力强、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领导意识,有理想抱负、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操守的高级工程专门人才和工程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

3 学校层面下的卓越研究生培养的绩效评价体系

卓越研究生培养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分学校层面及研究生层面,对不同的层面分别构建不同的评价指标,本论文主要指的是学校层面卓越研究生培养的评价体系。根据卓越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知识面宽、操作性强等特点,学校作为一个培养机构,卓越研究生培养在学校层面的考核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参与“卓越计划”的专职老师和兼职老师的比例

卓越研究生培养,师资队伍是关键。校内专职教师是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风范和健全的人格魅力,懂得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水平和学术造诣,具有很强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研发能力的优秀教师,这需要学校每年外派一定数量的教师深入企业工程,学校老师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斷地提升教学实践能力。除了专职老师外,还应聘请一部分的兼职老师,这些兼职老师应具有较高的职业技术能力和企业的创新能力。考核指标为:专职老师和兼职老师都应占有一定数量的比例。

(2)学校国际化平台的搭建

在实施“卓越计划”坚持按照国际工程师标准和利用国际优质资源,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可与国外等著名大学建立教学平台,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国外双学位、交流与合作项目取得成效。同时与国际著名企业、跨国公司等产学合作、实习实践交流,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研发型工程师和工程科技博士。积极构建立体化的研究生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体系,学校国际平台的考核指标有:长短期访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海外实习的人数。

(3)综合课程体系设置

我国以理工为主的大学中,重理轻文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虽然近年来倡导人文素质教育,增加了一些人文社科类的课程,但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在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不仅仅是人文社科类课程比重依然偏少,而且课程的系统性不强、主线条不清晰。英国研究生教育越来越重视课程的学习,尤其关注课程内容的综合化,十分重视跨学科、相关学科和新兴学科课程的设置。考核的指标为:社会文化课,艺术修养课、专业交叉学科、专业课各自占有的比例。

(4)校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或基地建设

学校需要与企业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己任,搭建广泛合作平台,多年来建立了各类实习、实践基地。借此平台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新模式。而工科院校研究生的培养本身实践性较强,脱离了实践进行教学几乎是不可能的,卓越研究生培养实践教育应该更为重要。在课程体系构建与重组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授课方式、训练方式、考试方式”综合改革。通过开放式、探究性、实践性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自信心。考核的指标为:研究生培养的校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或基地建设的数量和级别。

4 结论

卓越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校外基地、国际平台的搭建等等,但是卓越研究生培养的每一个环节需要学校参与和构建,因此,学校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对卓越研究生的培养直到决定性的作用。

致谢:本论文由重庆市教委研究生教改项目(项目编号:Yjg110318)、重慶市教委教改项目资助(项目编号:Y 132027)、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3YBJY063)和重庆交通大学教改项目的资助(项目编号:1003013)

参考文献:

[1]凌萍萍.我国研究生培养理念及培养机制改革刍议,江苏高教[J],2010.5

[2]叶树江, 吴彪, 李丹. 论 “卓越计划” 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黑龙江高教研究[J], 2011.4

[3]张智钧. 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黑龙江高教研究[J], 2010 .12

[4]张慧敏, 卢润德. 硕士研究生课程质量保障体系教学探究,继续教育研究[J], 2011 .1

[5]廖志豪. 创新型科技人才素质模型构建研究——基于对 87 名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实证调查,科技进步与对策[J], 2010.9

[6]叶晨炫, 张元标.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科技人才流动绩效评价研究,科技管理研究[J], 2009.12

[7]Bozbura F T, Beskese A, Kahraman C. Prioritization of human capital measurement indicators using fuzzy AHP,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J], 2007.32

[8]Pelowski M, Akiba F. A model of art perception, evaluation and emotion in transformative aesthetic experience,New Ideas in Psychology[J], 2011.29

猜你喜欢

评价体系培养
《UG NX机械产品设计》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改革研究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