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地区职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与网络成瘾倾向关系研究
2015-05-30邓彩霞
作者简介:邓彩霞(1987-),女,广东广州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心理咨询师。
摘要:目的:了解粤北地区职中学生网络使用的现状;网络成瘾倾向与家庭教育方式的关系分析;为预防及矫正职中学生网络成瘾提出若干建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陈淑惠中文网络成瘾量表、父母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对160名职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粤北地区的职业中学学生网络成瘾倾向检出率为15.7%,与非网络成瘾组相比较成瘾组在“戒断成瘾”(核心症状因子)和“时间管理问题”两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家庭教养方式中父Ⅲ-过分干涉,母Ⅳ-惩罚、严厉因子则有显著差异。结论:家庭的教育对网络成瘾具有一定的影响,家长应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帮助孩子走出网络沉迷。
关键词:职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网络成瘾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5-0247-03
1.引言
互联网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项伟大的文明成果正潜移默化地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心智还处于幼稚与成熟矛盾冲突中的青少年。从积极方面来看,互联网为青少年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的同时对青少年的社会化有很大的影响。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人们带来巨大的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首先,大量的网上信息冲击着青少年的认知系统,使得他们应接不暇。他们的注意力往往随着信息的不断变化而转移,集中注意的时间太短。加之网络强化着他们用“看”的思维方式来认知世界,而减少了“想”的时间和机会,使之思维出现广度和深度发展的不平衡。其次,互联网中信息的开放性和不良信息可能对需要引导的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构成威胁。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与现实的社会生活不同,青少年在网上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不仅满足了青少年尽早尽快占有各种信息的需要,也给人际交往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不必承担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责任。一些社会有识之士和教育学、心理学专家认为,青少年的网络成瘾是一种时代的疾病,需要引起社会和家长的高度重视。网络已经进入青少年生活的家庭需要防患于未然。
随着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显著,“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IA)这一新兴的心理疾病名词逐渐地被学术界的关注。美国学者戈登伯于1995年首先发现“网络成瘾”的现象,并将其命名为“网络成瘾综合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它是指个体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产生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现象。美国匹兹堡大学心理学家金伯利·杨作为最早系统研究此现象的心理学家,将其正式命名为“网络成瘾”并认为它是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人们上网行为的冲动失控,是一种类似于赌博的强迫行为。
本文选取青少年总体中一个特殊的群体——职业中学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量职中学生网络成瘾的检出率、现状,探索职中学生家庭教养和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为预防与矫治提供若干建议。
2.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采样方法在韶关市抽取3所职业中学,共6个班级参加。发放问卷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27份。其中男生78人(占58.2%),女生56人(占41.8%);年龄15-21岁,平均(17±1)岁。
2.2 研究工具
2.2.1 一般情况调查表
含年龄、性别、学校、年级、父母教育程度、家庭情况等人口学资料。
2.2.2 陈淑惠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R)
该量表由台湾学者陈淑惠等人于2003年一台湾大学生为样本,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CIAS)基础上修订而成。该量表共有26个项目,分为“网络成瘾核心症状”及“网络成瘾相关问题”2因素。“网络成瘾核心症状”分量表包括强迫性上网、戒断成瘾、耐受性3个因素。“网络成瘾相关问题”分量表包括人际与健康问题和时间管理问题2个因素。全量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为0.93。
2.2.3 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gna Minnen av Bardndoms Uppfortran,EMBU)
本量表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人于1980年编制,经我国岳冬梅等修订。量表由6个父亲教养方式因子包括“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共58个项目,母亲教养方式因子包括“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共56个项目。
3.结果
3.1韶关市职中学生网络成瘾检出率
《陈淑惠中文网络成瘾量表》评定结果显示:网络成瘾者人数为20人,检出率为15.7%。台湾学者陈淑惠[2]等将网络沉迷或网络成瘾倾向的高危险群原则上界定为在CIAS中得分最高者(5%),国内学者樊富珉将网络依赖群体界定为在CIAS中得分分布在80%-95%的群体。综上所述,本研究将网络成瘾倾向的群体界定为样本分数在80%以上的群体,即正态分布表中标准分在0.84以上的被试。
本研究中,M=46.9,SD=15.96,根据公式:Z分数=(原始成绩—群体分数总平均数)/群体分数标准差,得到临界分数为60分,即60分以上的为网上成瘾倾向的被试。据此标准,本研究将被试划分为网络成瘾倾向组和非网络成瘾倾向组。
3.2网络成瘾组与非成瘾组陈淑惠中文网络量表评分比较
从表1中可以看出,网络成瘾组与非网络成瘾组在“戒断成瘾”(核心症状因子)和“时间管理问题”两个因子上存在差异。说明了职中学生对于控制上网时间的自控能力的不足,上网时间过长,抵御不了上网的吸引,当离开网络出现戒断反应。
3.3 网络成瘾组与非成瘾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评分比较
上述结果表明:在父母教养方式调查问卷中得出,非网络成瘾组与网络成瘾组在父Ⅲ-过分干涉,母Ⅳ-惩罚、严厉因子则有显著差异。(表2)
4. 结果与讨论
4.1个人因素与网络成瘾倾向
从本研究中得出网络成瘾组与非网络成瘾组的“戒断成瘾”和“时间管理”上存在显著差异。由于职中学生正出于人格形成和塑造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自制能力未完全建立,缺乏自我约束能力,难以抵御网络带来的巨大吸引力,逐渐地沉迷网络以致不能自拔。再者,由于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网络的信息和内容的浏览上,使时间知觉缺乏线索,正所谓“快乐不知时日过”,以致学生不自觉地将大量的时间用于上网。其三,职中学生缺乏时间规划安排能力,在时间管理方面欠缺经验使大量时间花费于网络。作为学生本人,在面对网络时的巨大诱惑,更应该自我克制,要提高行为自控力,合理利用互联网,养成良好的用“脑”和理智上网习惯。上网之前要明确上网的任务和目标,针对性地浏览信息,避免成为网络上的迷途羔羊。上网最难把握的就是时间,不管是成瘾者还是普通网民,在网上时间总在不知不觉中消失,特别是成瘾者上网以后几乎没有时间观念。因而,控制上网的时间应该是行之有效办法。
4.2家庭教养方式与网络成瘾倾向
由上述结果可见:由于被试范围为职业中学学生,年龄15-21岁。受处于青春期的生理因素影响,导致其在心理上出现异常的现象,为何父母的干涉与严厉的教育态度会促进网络成瘾呢?仔细分析,原因有三:其一,由于受到青春期的逆反心理的驱使,青春期的中学生喜欢与父母“对着干”,父母的严厉管束和干涉反而使他们产生反感,强烈的成人感希望脱离父母的约束与干涉,父母阻止其上网,其上网的动机越大。
由于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严厉管束,青春期的部分职中学生渴望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自由天地,而虚拟的网络世界更能满足他们的心理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压抑的情绪得到释放。
父母都抱有“望子成龙”、“恨铁不成钢”的心理期望,对于孩子的管束更加地严厉,过于注重他们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与孩子间的沟通日渐缺乏,而孩子则在网络这个沟通的平台中寻找倾诉的对象。
其二,在家庭教养方式方面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民主型、放纵型。在权威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缺乏主见,易服从但又带有强烈的反叛情绪。民主型是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教养方式。而放纵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缺乏自律。网络成瘾组的孩子其父亲的过分干预和母亲的严厉惩罚类似于权威型的教养方式。此情况下的孩子会更想摆脱父母的束缚,而产生巨大的逆反心理。父母不允许的,孩子偏要对着干。再者,长期的权威型管理使孩子缺乏主见,当家长与同伴在对网络产生不一致的态度和认识时,孩子更倾向偏离家长,认同同伴。因而孩子们总是三五成群地隐瞒家长去网吧流连。
其三,子女与父母双方的关系是互动的,相互作用。笔者认为孩子在发生网络成瘾倾向时,其父母在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上并无显著差异。但当孩子逐步走向网络“虎口”时,家长会自省,是否自己对孩子的约束过于松懈而将孩子渐渐地推向网络成瘾的深渊,或者家长为了避免孩子进一步沉迷网络而加大对孩子的管理和约束,因此在父母的教育上成瘾组比非成瘾组更显过分干涉和严厉惩罚。
青少年网络成瘾不仅仅是本人的问题,家长难辞其咎。在网络成瘾家庭干预和治疗的问题上,应将着眼点放在全家人身上,注重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模式,每位成员在家庭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通过改善亲子关系以及亲子沟通方式对于网络成瘾的治疗非常有效。
(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参考文献:
[1]陈淑惠﹒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之编制与心理计量特性研究[J]﹒中华心理学刊,2003,45(3):279-24
[2]李娟﹒大学生网络成瘾心理分析及引导对策[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8)
[3]谷 梅,邓建强﹒网络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93-94﹒
[4]林绚晖,阎巩固﹒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81-28
[5]顾海根﹒青少年网络成瘾预防与防治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许惠清﹒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教书育人,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