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机会成本理论对在校大学生兼职行为的浅析

2015-05-30梁优优鲁琪尹春丽

中国集体经济 2015年14期
关键词:机会成本在校大学生效益

梁优优 鲁琪 尹春丽

摘要: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中有81%以上有过兼职经历。由于兼职主体社会地位的特殊性,在校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因而运用机会理论成本对在校大学生兼职行为的研究对提高在校大学生的成本意识,推进兼职与就业的指导,推动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等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文章将进行对在校大学生兼职行为的成本和效益的分析,并对兼职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兼职行为;机会成本;效益

在校大学生兼职目的与兼职收获的多样化给在校大学生的兼职行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然而这种影响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兼职的收益平衡问题。其中有18.91%的同学未参加过兼职活动,然而在参加过兼职活动的同学中在兼职时间与收获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那么如何有效分析这种学习与兼职的效益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借助机会成本理论分析在校大学生的兼职将有助于大学生理性的选择兼职的类型与时间,在学习与兼职两方面获得双赢。

一、机会成本理论的含义与意义

机会成本是指做一个选择后所丧失的不做该选择而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简单地讲,就是指为了从事某件事情而放弃其他事情的价值。机会成本是用来衡量经济学中的隐成本和显成本的,其关键在于什么事情不是都好都坏,而是有利有弊、有得有失。机会成本的概念是从抉择的患得患失角度或观念出发提出的。机会成本的概念说明任何稀缺的资源的使用,不论在实际中是否为之而支付代价,总会形成机会成本,即为了这种使用所牺牲掉的其他使用能够带来的益处。

对于一位在校大学生而言,踏实学习与苦干兼职就是一个选择的问题,选择的原则就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有很多在校大学生在选择是否兼职的时候,都更注重现实收益而忽略了将来收益。由于兼职受益的不确定性导致兼职成本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随着要素投入时间(放弃时间)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兼职行为的发生,对于大学生当下以及今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二、大学生兼职行为的成本——效益综合分析

由于不同的学生对待学习与兼职的态度存在差异,所以造成每个学生的兼职时间与学习时间的比例关系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平均每周兼职时间为0~3小时的占比31.75%,3~5小时的占比25.55%,5~10小时的占比31.44%,10小时以上的占比13.12%)。这种差异就产生了兼职的机会成本。而在时间一定的前提下,并在保证拥有良好的成绩的基础中如何选择兼职的时间与兼职的类型,我们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以使得自己的效益最大。这种效益最大化的形成和每个人的学习能力与兼职时间有密切的关系。不能在此问题中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是应该对于不同学校的不同学生提供不一样的建议。

(一)兼职成本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出于赚取生活费和满足额外消费目的的兼职比例分比为51.85%和42.82%。因而大学生兼职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给自己带来经济收入,解决部分个人经济问题;另一方面就是为了获得社会经验,改变自己的社会价值观,提升自己的软实力。统计兼职时间与劳动报酬后发现,不同学生的兼职报酬随投入时间的增多而增加(日工资在50元以下的占比13.50%,51元~100元的占比69.22%,101元~150元的占比14.60%,150元以上的占比2.68%),因而在校大学生兼职时间的付出与工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合理性。

1. 经济成本

第一,显性成本。它是指生产所需投入物的实际支出。本文所指的显性机会成本是一名在校大学生用于兼职投入经费的实际支出。从大学生寻找兼职,包括电话和网络的联系费用、给中介的费用、以及兼职过程中的出行费用等各种实实在在的金钱的支出。第二,隐性成本。它是指所放弃的用于其他用途能够获得的最大收益。对本文而言则指一名在校大学生兼职期间所放弃收益的最大收入,其中主要是投资收益。投资收益既包括如果学生所支出的兼职费用不投资于兼职,而用于其他投资所得的回报,又包括如果学生没有参加兼职而是选择学习,他学习所能得到的将来的回报与兼职费用的和是学生兼职的机会成本。

2. 时间成本

众所周知,人的黄金时期就是大学时期。大学基本上是人生中最后一个能安心并且在有充足时间可以在校园里学习知识的阶段。在面对激烈的生存压力时,仍然需要知识来做强大的后盾。即便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但仍然需要用知识做后盾来改变或提升生活质量。根据调查情况来看,发现有的学生兼职时间与学习时间比例失衡,出现考试成绩不理想的现象。其中影响学习的时间越长,其时间成本也越大。对于现在的大学生而言,时间就意味着机遇、前途与金钱。大学生的兼职与学习时间比例关系如何,可能会影响大学生将来的发展前景。

3. 社会成本

兼职行为的发生占用了学生一定的社会成本与资源。其中社会成本是指产品生产的私人成本与生产的外部性给社会带来的额外成本之和。一方面学生是应该在学校里安心读书的,并且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具有正外部性的,是可以给社会带来积极影响的。然而如果学生放弃接受理论知识的教育,就会使学生在今后的就业中处于被动地位,同时也会大大降低我国人力资本的储备水平,甚至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付出更大的代价。另一方面学生的兼职活动主要集中在促销、服务员、家教以及代理等,这些工作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岗位,在校大学生进入这些岗位又进一步加剧了就业难问题。在校大学生的兼职行为使得社会平均成本有所变动。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在校大学生的兼职行为使学生安心学习的理论知识的心态发生变化,并有可能产生浮躁急功近利的校园风气,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兼职效益分析

1. 增加社会资本,转变社会认知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校大学生的兼职活动中朋友圈得以拓宽(占比65.43%),社会和工作经验得到增加(占比22.85%)。由于兼职活动,使大学生的社会资本得到扩大,这将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避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现象的发生。

一方面,兼职大学生通过兼职活动充当不同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各种类型的组织或个人进行广泛的接触并开展活动,锻炼了角色转换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增强了适应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兼职,不断网罗结交各路朋友,扩大社会网的规模。兼职还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社会网非亲缘关系的比例。适度的陌生关系比例对大学生社会资源的获得,特别是毕业后的求职有正面作用。另一方面,在校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将发生改变。大学生在兼职后,摒弃经济回报第一的就业价值观,开始重视未来工作为自己带来什么样的社会地位,能否获得家庭满意。在校大学生会通过兼职行为开始对社会生活有自己的观点,进一步了解社会现状,是自己的生活状况、态度观点以及言论更能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进一步增强的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与此同时,在兼职过程中与各种工作人员的接触可以是自己了解不同岗位的社会地位以及家庭和自己需要什么的工作,并可以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2.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提升自我保护意识

大学生的在校学习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孤立于社会的角落里,通过学习所了解到和遇到的问题较少,这就限制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他人传授和图书阅读所了解的工作经验缺乏深刻的认识,这将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同时据调查数据显示,有19.14%的学生在兼职中遭遇了侵权事件。

一方面,兼职的过程培养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兼职实践使在校大学生的生活空间扩大了,接触的事物和遇到的矛盾增多了。这种生活的体验和磨练,使兼职大学生逐渐养成了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个别在校大学生兼职过程中会遇到侵权问题。遇到侵权事件大学生都会本能的通过一些途径进行维权。不管维权的结果如何,学生都将对维权途径的选择和成本得到清楚的认识。这将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这些意识和能力的获得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社会生存的经验,从而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推动作用。

3. 积累社会经验,消除负面心理

调查显示45.70%的在校大学生认为他们兼职的主要目的是积累社会经验、了解社会,实现社会价值。同时由于从众心理做兼职的也有5.38%。为了提升兼职的综合效益,我们要拥有正确的兼职心理。

一方面,通过兼职将自己的理论和想法与实际相结合,大学生培养了创造能力,完善了知识结构,积累了工作经验。兼职实践,尤其是和所学专业相关的兼职实践,让在校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去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并能在工作中发现课堂学习所存在的问题,使创新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使创新能力在锻炼中不断得以提高。另一方面,学生还可以通过兼职消除负面心理的影响,树立健康求职心态。兼职是学生就业前短期适应社会的机会,学生能够在兼职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今后就业形势,调整并规划自身就业方向,提高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增强自信度,从而树立健康的求职心态,降低负面心理对求职就业的影响。

三、基于机会成本理论的指导意见

在对大学生兼职目的的调查中发现,赚取生活费的为51.85%,满足额外消费的为42.82%,积累社会经验的是65.79%,从众心理的是5.38%交朋友比例为18.78%其他占比4.90%(多选题)。

调查数据显示有19.14%的在校大学生兼职过程中发生过被侵权行为,并且有15.54%的同学对于兼职工作表示不满意甚至非常不满意。那么面对这些问题,社会各界应该如何努力才能有效的改善这种现状?

(一)学生应树立正确兼职观念

根据对在校大学生兼职行为的机会成本分析,可以看出兼职行为的发生牺牲了一定的经济和时间成本,盲目兼职对学习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树立正确兼职观念,提前培养良好职业习惯和职业素质。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兼职观念,理性看待兼职、看待社会,为今后的就业选择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与此同时,大学生应对兼职行为的选择做出合理的判断,要时刻谨记从事兼职工作不仅是为了获得报酬,更重要的是锻炼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对大学生而言,专业与兼职工作的匹配性,能提高兼职的实际效益,提升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水平。因此,在选取兼职工作时,要通过有目的性有规划性的兼职活动,来提升兼职的整体效益水平和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另一方面,学会平衡学习和兼职时间,实现兼职与学习双赢。学生应提高学习的效率,尽量避免旷课去做兼职。学生也可以通过报纸杂志、网络以及和朋友交流来获得兼职技能与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升其学习的广度,大大减少因从事兼职工作而对其学业造成的影响。

(二)学校需探索教育管理新方法

学校应发挥其引导者的作用,从提升大学生维权意识、搭建校企平台和探索兼职管理新模式等方式入手,创新教育管理兼职大学生的新方法新思路。学生在兼职权益受到侵犯寻求学校的帮助的占比为8.13%。根据学生在兼职中出现的思想与行动上的问题并结合学校的职能,对提升大学生兼职效益有义不容辞的义务。

一方面,加强兼职实践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维权意识教育和工作能力提升的相关培训,适应在校大学生兼职的需要,为兼职大学生权益的维护保驾护航。学校可以提供教学助管、勤工助学以及助教等学生可以胜任的岗位,来满足在校大学生兼职的需求。同时学校应主动加强校企合作,为需要从事兼职的大学生提供相关平台。另一方面,创新兼职教育管理模式。学校应借鉴国外鼓励大学生在校创业和兼职的模式,为大学生营造一个有利的创业与兼职环境。学习国外建立学生兼职数据库和科学兼职认证体系的方式来客观评价在校大学生的兼职行为。

(三)家人应传递必要关注和支持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50%以上的学生从事兼职是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这些学生通过从事各种社会兼职活动,赚取一部分生活费用来满足自己的日常开支,这需要父母加大财务支持。另外,还有部分学生存在盲目跟风的从众心理,没有明确的人生发展目标,也缺乏来自父母亲友的情感关注,因此需要家人更多地沟通与疏导,让学生明确自身角色,找准人生定位。

(四)政府需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为兼职大学生提供制度保障。在校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合法权益的维护尚缺少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据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8.4%的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而劳动合同是兼职大学生日后维权的有效证据。因此,政府部门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切实保护兼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一方面,政府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大对《劳动法》中劳动者这一概念的司法解释,承认兼职大学生劳动者的合法地位。另一方面,政府应通过《劳动合同法》进一步明确大学生兼职过程中的权益保障事宜,赋予兼职大学生签订劳动合同的权利,一旦兼职大学生的权益遭到侵害,便可以通过法律来寻求有效帮助。

因而,在校大学生从事社会兼职时应权衡利弊,充分考虑兼职效益。真正做到合理、有度、有节地从事兼职活动。

参考文献:

[1]高鸿业.微观经济学(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罗清和,鲁志国.政治经济学(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3]潘洪涛.大学生兼职对其社会资本积累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9.

[4]周伟伟.兼职对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影响研究[J].法治与社会,2010 (02).

[5]袁朝阳.大学生兼职背后的博弈[J].宁波教育学院院报,2011 (13).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猜你喜欢

机会成本在校大学生效益
草粉发酵 喂羊效益高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冬棚养虾效益显著,看技术达人如何手到“钱”来
果园有了“鹅帮工” 一举多得效益好
地方院校在校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状况实证研究
在校大学生创业与学业协调机制研究
浅尝沈阳师范大学美食节背后的经济学
从机会成本角度论“营改增”的重要意义
浅谈在校大学生兼职权益侵权现象
在校大学生创业热的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