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教学中激发幼儿创造力的策略
2015-05-30黄芳
黄芳
国画通过水墨的无穷变化产生出生动、古朴、简洁、概括的艺术效果。幼儿学习国画时,可以毫无顾忌,大胆挥洒,利用国画的绘画语言表现其所见、所闻、所想……萌发创造性思维,促进创造力的发展。下面将结合国画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激发幼儿创造力的策略。
改变模式,慎用示范
在传统国画教学中,大家一贯采用的临摹式教学方法,让幼儿在活动中一味模仿、依葫芦画瓢,出现了幼儿国画作品千篇一律的现象,从而也束缚幼儿的想象与创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指出:“在幼儿园国画活动中,不宜提供范画,或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可以提供丰富的材料,如图书、照片、绘画作品等,让幼儿自主选择,用适宜自己表现的方式去模仿或创作,成人不做过多要求。”这就是说,国画活动中不是不要示范,而是要看教师怎样给幼儿示范的问题。
合理提供范画 一是范画提供的时机。如果绘画的内容是孩子比较熟悉的事物,孩子对此有一定的绘画经验的,可以提供实物,或者是事物的图片,就不需要范画,避免孩子跟随范画的脚步。如果绘画的内容,对于此年龄段来说较难的,或者是新授的,在观察了图片或者实物后可适当地做示范,但也不要全部都示范,示范难点,然后可以留部分给孩子发挥想象的空间。二是范画提供的方法。例如:主题式的绘画大班国画《花果山的猴子》,在欣赏过实拍的照片后,可以提供多张不同角度、不同内容的范画,让幼儿进行欣赏,了解到猴子在花果山的场景以及猴子可能会做的一些事情,清楚构图,知道主体与背景的关系,用色彩突显画面中的主体猴子等。避免提供单一的范画,限制幼儿的创作力和想象力。
灵活使用示范 在幼儿园国画教学活动中,使用示范是支持绘画教学的手段之一,也是培养幼儿国画能力的有效途径。适当的示范是必要的,但要把握梯度和方法。示范就是一个阶梯,孩子们可以顺着这个阶梯越爬越高。在国画教学实践中,笔者通常会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图片提示法、随机示范法、想象激趣法、同伴分享法来进行教学活动。例如:在国画《花果山的猴子》一课时,笔者采取重点讲解示范猴子基本形体及运笔方法,让幼儿根据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自由組织画面,这样既帮助幼儿学有重点,又使幼儿学得灵活,作品效果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各有特点,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更新理念,善用评价
如果说幼儿国画创作过程是一幅张扬个性的图画,那么评价则是画卷中画龙点睛之笔。在评价时,可以采用鼓励的语气肯定幼儿的进步,使用建议、参与商量的口吻提出修改意见,帮助他们进一步创作。
拓展讲评的内容 评价内容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画作品评价,教师可以将重点放在作品是不是具有新颖独特的表现,内容上是不是有孩子的东西,富有童眼、童心、童趣,具体的可以对作品的构思、创意、色彩搭配、整体布局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也可以将孩子技能的掌握作为评价的内容之一(特别是大班幼儿)。例如:笔者在《拨浪鼓》活动的讲评中,在肯定幼儿作品之后,对一些作品指出了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就能让幼儿明确自己的不足,掌握改进的方法,让他们在下一次的国画创作中有更好的表现。另一方面是国画活动过程的评价。开始部分,对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行评价;在幼儿自由表达作品构想的环节,对幼儿的构思进行评价,比如“你的想法真独特”“老师期待看到你的作品”;在幼儿作画环节,教师可以从幼儿的专注性、独创性、坚持性、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评价,比如“他的作品是这样画的,很独特哦,你的呢?是不是和她的不一样”;活动结束部分,可对孩子在是否能独立完成作品、良好国画行为表现及下笔大胆不受别人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价。
丰富讲评的形式 如何让评价发现每个孩子智力潜力和特点,让每个孩子得到富有个性特色的发展也是笔者在国画教学中一直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评价的过程中可以转换角色,除了教师评价、孩子自己评价之外,还可以引导孩子相互评价。比如,笔者常会将全班幼儿作品展示在墙面上,供幼儿相互欣赏、相互交流,引导幼儿对他人艺术作品进行评价。这样不仅体现了孩子与作品之间的互动性,更体现了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性,能够让孩子既了解自己的作品,又能了解其他孩子的作品。幼儿在互动自主的评价中展示自己的创造风采,学习别人的创造方法,同时也提高了审美、辨析、客观评价自我的能力。
结束语
幼儿国画教育的价值,并不在于孩子的国画技能有多么熟练,或画出了什么惊人的杰作。通过开展国画教学,给幼儿提供了自由自主的作画空间、创作的机会,充分挖掘了幼儿的潜力,使幼儿尽情地抒发对艺术的感受,培养了幼儿理解、感受、创造美的能力,陶冶了幼儿的情操,使幼儿获得了成就感,发展了幼儿的个性和良好素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鹿苑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