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倾听中激发学生自助潜能
2015-05-30戴小燕
戴小燕
在沟通中教育,能够唤醒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激发学生心理自助潜能,从而引导学生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
故事再现
星期三一早,高三某班班主任打来电话,说班上有个学生砸坏课桌,让他来笔者办公室。
笔者放下电话不久,一个高高大大的男生走了进来,头发长长的,遮盖了额上的青春痘。当请他坐下,问起什么事时,他音量很高地说:“女生写纸条扔给我,都是些难听的话。”从这第一句话中我感觉到这位同学情绪的愤怒,“我们班的女生就是这样,写纸条给男生。”他的情绪依旧激动着,笔者听到的都是模糊的语言,感觉有必要细细地交流以澄清事实。
师:班上所有的女生都写吗?
生:就是那几个女生。
师:就是那几个女生写给班上所有的男生吗?
生:(愣了一下)也不是。
师:那写给怎样的男生呢?
生:(音量渐渐降低)上课要起哄的几个男生。不过,我不太起哄的。
(事后与班主任交流,得知他上课爱起哄。)
笔者停顿了一会儿,给他一个平息自己情绪的时间,问:“为什么这几个女生要写给那几位要起哄的同学?”他吞吞吐吐地说:“因为课上这些女生被老师叫起发言时,回答不出来,有些男生就起哄。”笔者感到诧异:“噢?起哄什么?”“‘坐下‘不要浪费时间‘这个都不会……”他的声音越来越小。
迷雾在一层层地拨开,笔者能感觉到那几个女生在自尊受到伤害时的愤怒,可这样做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呀,姑娘们!也要抽出时间与她们交流。目前,笔者需要做的是让坐在面前的这个男生能认识到自己犯错的原因,感受到别人内心的痛苦以及懂得怎样去待人。
师:如果你在课堂上回答不出问题,听到这些话会怎么想?
生:我会很难为情,觉得丢脸,可能也会恨说这些话的人。
师:那现在,你怎样看待收到的纸条?
生:我想……我想,那几个女生是在报复。
师:报复?为什么要报复?
生:因为她们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现在想想,我发火,也是感到自己人格被污辱,自尊受到了伤害,可我刚才就是没想到那么多。
这个年龄的孩子多么需要尊重,可他们在维护自尊心的同时,又常常忽略别人的感受,甚至做着伤害别人心灵的事,并且往往在情绪冲动时,不能理智地去换位思考。
这时,笔者感觉到他的平静。他边思考边说着,和刚进办公室时的样子截然不同:“老师,我懂了,我以后不会再那样了。”他抬起了头,那双眼睛里透露出真诚的悔意。
接下来的交谈中,笔者耐心地听他说,从而完全弄清了事情发生的原因:当他看到纸条后,非常生气,愤怒地举拳击桌,以此发泄不满的情绪。当时太用力,没想到把桌子砸坏了。班主任说他品德恶劣,叫他赔偿,让他检讨,他却顶撞。于是就叫他来笔者这里。这就是开头发生的一幕。
案例反思
在事情的解决过程中,笔者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沟通氛围,促使他最大程度地表达自己,他感到了笔者对他的尊重、真诚与耐心,他开始接纳、信任笔者,从而心平气和地交流着。这样的氛围中,他不断觉察自我、反思自我的言行。他主动提出向几个女生及班主任道歉,并愿意赔偿损坏桌子的钱。当他与笔者告别离去时,那轻快的脚步仿佛告诉笔者,他知道如何去做了。
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但笔者的心情不能很快地平静下来。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赔偿、检讨不是老师真正需要的。如何让学生心灵产生震动,促进学生的“内化”“自正”,让学生获得心灵的成长才是最主要的。有人说:“要快快地听,慢慢地说,慢慢地动怒。”在学校里,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者。当学生有问题时,如果教师不是好好沟通,做一个好听众,快快地听,而是快快地说,快快地指导,甚至快快地动怒,就很容易产生不好的结果。譬如,“你怎么会做出这种事”“你应该这样做……”“你到底干了些什么……”通常这些做法,往往会使师生谈话陷入僵局,导致学生怨恨、不满甚至反抗,最后学生的自尊受到伤害,仍不能正视自身的问题。戴尔·卡耐基在《语言的突破》里曾經说过:“当对方尚未言尽时,你说什么都无济于是。”因此,当学生间发生了问题时,最好,至少在刚开始时,是倾听而不是指责,是跟从而不是批评,是理解而不是命令与强迫。
结束语
在教育工作实践中,笔者深深感到,当学生谈论自己的问题时,特别是不愉快的、自己有责任的事情时,最初的几句话往往不会展开问题的实质,一般都是模糊的、试探性的语言,这些语言好比是冰山的尖端,尖端下面隐藏着的是问题的实质。教师的任务是沿着学生叙述的脉络,进入冰山之中,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而依靠学生的力量解决问题。对高中生来说,他们对事情的是非分辩力、心理自助能力较强,更多的时候是教师适当地引导,先处理好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平息冲动的情绪,冷静才能理智,才能更好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