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生是课堂成功的关键
2015-05-30王桂梅
王桂梅
2014年10月28日,吉林省教育学院一行专家送课到通化市。笔者有幸听取了石馨老师的一节课《属对》,感触颇深。尤其是石老师那种“我的心中只有你”的学生观,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位省级名师,能如此信任尊重甚至崇拜她的“临时”学生,令人十分钦佩。就像她在课后反思中说的:经典的教学过程就是领着学生咏而归家的过程。一句“咏而归家”道出了一位教师母亲般的胸怀和责任。
案例分析
上课伊始,石馨老师便心怀学生,不慌不忙,一字一句的娓娓道来:“今天能与大家一起上一堂课,非常荣幸。作为一名教师,他最美好的时刻就是在课堂上,而且一定不可以是自己,一定要和同学们在一起,因为给他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他的孩子们——他的学生。一位老师何德何能,能够和通化十三中的同学,跨了地区,跨了校际一起学习,是同学们给我这个荣幸。谢谢大家!”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慷慨陈词的演讲,更没有独出心裁的课件表演。几句亲切的话语,真情的告白,将自己的一切归功于学生的成全,归功于学生给予她的三尺讲台。这无疑带给学生莫大的信任和鼓舞,拉近了师生关系,敞开学生心扉,为后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教学内容设计上,石老师也同样把学生放在首位。她始终将学生生活的这片土地——吉林省通化市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就地取材。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让学生解释“通化”这一名称的由来。然后以什么样的“城”,什么样的“乡”,什么样的“园”来定义通化,给通化一个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独特别称。这样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不知不觉地引入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属对”,水到渠成,亲切自然而又机智巧妙。接下来,又以通化特有的土特产“葡萄酒”做上句,让学生对出下句。于是学生对出“苹果醋”“莲花湾”“茉莉茶”等精彩下句。就连十三中学的校训“厚德载物;励志笃行”、校园精神“让优秀成为习惯;让激情化作永恒”也作为例子,纳入训练的内容。最后,还将通化景区玉皇山上的两副楹联“金戈铁马铸就山石风韵,碧血丹心化作花木姿容”“山水雄奇名塞北,园林春色誉关东”作为例子,让学生进行再创作。由家乡的名称到家乡的特产再到家乡的玉皇山景区,还有校训和校园精神,这些教学题材都是学生朝夕相处、耳熟能详甚至烂熟于心的。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发兴趣,迅速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巧妙机智而又水到渠成。学生在学习“属对”的同时,也了解了家乡一些鲜为人知的文化故事,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既教書又育人,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使学生受到思想道德的洗礼,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评价上,石老师对学生更是悉心呵护,处处心怀学生。评价的语言新颖独到,灵活机智,充满人文关怀。除了几处“说得特别好”“对得相当不错”这样常规性的评价外,评价的语言,一概即兴而发,入情入境。例如,“为什么不为他喝彩呢”“这个男孩很了不起”“这是我目前为止听到的最好的版本”“老师和你特别有共鸣,我们私底下一定要交往一下”“这句话对得特别应景,此时霜降已过,正是深秋时节……”“为什么总想那些吃吃喝喝的,看人家这境界,‘莲花湾多有诗意”“你的回答,解开了老师这么多年的疑问,‘新月对‘彩霞是绝对”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评价语言是否具有艺术性,不仅仅在于语言的形式和技巧,更在于教师那颗真诚的心。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唯有赏识的目光、热切的鼓励、真诚的沟通,才能感染和调动学生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才智,点燃学生的智慧之光。“学生在解释“通化”的意思是“通通化掉”后,尽管回答有些幼稚可笑,石老师却没有武断地“一棒子打死”,而意外地评价说:“解释得特别生动,是我目前为止听到的最好的版本”,让同学们要先记下这位同学的解释,再把自己给出的这个版本作为参考。学生随意的近似玩笑的解释,受到老师如此的夸赞,还要同学们先记下他的答案,老师的答案仅仅作为参考。一名学生,在这样盛大场面,得到老师如此的夸赞和推崇,我想,这位同学一定受宠若惊,这辈子都不会忘记。即使针对学生错误的回答,石老师也从不直接否定,而是幽默风趣、婉言告知。在学生给“葡萄酒”对出“大泉源”时,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石老师幽默的说“度数一下子升高了,老师也跟着热血沸腾,有想喝一点的冲动,很好,可是如果去掉前两字,‘源字还与酒还有联系吗?看来对的不是特别理想。”一句“不是特别理想”给这位同学多大安慰,刚刚被同学们哄笑的尴尬也会减轻几分。就是这样,对待精彩的答案,石老师总是不遗余力,大肆渲染,极尽褒奖之能事;对不是很精彩、不准确甚至错误的回答,总是轻描淡写,幽默风趣,巧妙纠正。这样的课堂,学生没有了羞涩,不见了拘谨,放开了手脚,打开了思路。
结束语
“我的心中只有你”是石馨老师这节课成功的关键。在她心里,学生是至高无上的。一位教师如果不心怀学生,不深爱自己的学生,又怎能打开学生的心扉,唤起学生的共鸣呢!正如意大利教育家亚米契斯说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为爱能激发潜能,能点燃智慧。”
(作者单位:吉林省通化市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