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探析
2015-05-30张文龙刘瑞芳张文静
张文龙 刘瑞芳 张文静
作者简介:张文龙(1978-),男,山东临沂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
摘要: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着课程目标定位消极、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组织形式传统单一等问题。为此,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应以幸福理念为导向,设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积极目标”;以积极人格为核心,编排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积极内容”;以积极体验为目标,组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积极教学”。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5-0152-02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当代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于20世纪末创立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与传统心理学关注人的心理问题以及外部不良环境的消极取向不同,积极心理学更加关注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和力量,促进个人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将其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程。但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实际运行状况不尽如人意。因此,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和建设,对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功能,促进高职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1.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以研究幸福为导向,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一是积极的主观体验,如主观幸福感、满足感、希望等;二是积极的人格特质,如围绕智慧、勇气、仁爱、公正、节制和卓越6大核心美德的24项积极人格;三是积极的社会组织,如幸福的家庭、有效的学校、和谐的社区等。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社会关系可以促进积极人格特质的发展,进而促进个体的积极主观体验的产生[1]。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积极心理学要求必须拥有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侧重培养他们积极人格的课程要素,围绕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来建构课程各要素的联系[2]。
2.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问题分析
2.1课程目标定位消极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设置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突出大背景密不可分。2001年一项研究表明,有44. 1%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强迫症状,34. 3%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人际关系敏感,44. 7%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的分别占43. 6%、39. 7%、38. 4%和48. 5%。[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伊始就被赋予了消减学生心理问题以及防治心理疾病的重任。同时,受传统心理学“注重研究心理疾病,倾向解决心理问题”理念的影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的定位也局限于“问题解决与预防”的模式,将“解决和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作为第一要务,未能考虑学生的潜能发展以及人格完善等发展性目标定位,带有浓重消极色彩。
2.2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
受消极课程定位影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也多以解决和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为主线,如自我意识问题、情绪情感问题、学习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内容,明显缺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根据2012年至2014年笔者所在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普查统计结果,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6.02%、15.19%和17.54%,这与桑小洲等人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表明高职大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只是占据少数,所以这种以解决和预防心理问题为主的课程内容不适合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他们更需要学习如何培养更高水平的心理素质、如何发挥自身的潜能以及如何塑造积极心理品质等。另外,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各个年级学生所学都是相同的,千篇一律,缺乏年级差异。但实际上高职各年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内容的需求是有差异的:一年级学生需求重点是自我意识、心理适应以及学习心理等;二年级学生需求重点是人际交往、自我规划、潜能开发等;三年级学生需求重点是积极心理品质塑造、就业心理辅导等。如能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特点,设置不同的心理健康课程内容,无疑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需求。
2.3教学形式单一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是比较单一的。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数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注重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体验式特点。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非常生动的课程,教学形式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如案例分析、主题辩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素质拓展等可以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
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建议
3.1以幸福理念为导向,设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积极目标”
积极心理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积极人性论,它消解了消极心理学过于偏重问题的片面性,真正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和使命—使所有人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生活幸福[4]。以此为指导,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积极目标”应该定位于使全体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并生活幸福。这一发展性定位是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教育部2000年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也唯有此“积极目标”定位,才能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效用,防患于未然,而不只是简单地防治心理问题,仅为少数学生服务。
3.2以积极人格为核心,编排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积极内容”
积极人格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具体包括围绕6大美德的24种积极人格特质。(见表1[6] )
根据表1积极人格的内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积极内容”框架可以安排如下:以六大美德为纲领,以24项积极人格的培养以为具体内容,再辅以潜能开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不仅有助于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潜能开发,为他们将来的就业乃至一生的幸福打下良好基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还可以增强心理健康健康教育课程的功能,提高心理健康课程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地位,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良性发展指明方向。但我国对积极心理学尤其是积极人格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使得增加“积极内容”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撑。因此,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积极内容”,还需要加大对积极心理学尤其是积极人格的研究力度,并组织专家学者编写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3.3以积极体验为目标,组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积极教学”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通过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是发展个体积极人格、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的一条最有效途径[5]。因此,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积极教学”应该是以积极体验为显著特征的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学生应成为课堂的主体,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情景活动中,获得真实情绪体验和认知感悟,从而内化所学心理知识和技能,产生积极行为。运用体验式教学法可采取团体拓展活动的形式,以活动为载体,营造安全、和谐的心理环境,运用心理游戏、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心理情景剧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用心体验。体验式教学法的关键在活动设计,教师在设计心理活动时要有清晰的目标,活动设计要切合学生实际,可操作性强,才能真正发挥心理健康课程的效用。
(作者单位: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Seligman ME. Building human strength: Psychologys forgotten mission[J]. APA monitor,1998,29(1).
[2]尹秋云.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错位与开发[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12): 166-168.
[3]谭千保.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3(4): 79.
[4]白燕.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6.
[5]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