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5-05-30张颖嘉
作者简介:张颖嘉(1991—),女,汉,江苏南京人,经济学硕士,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国民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经济发展与产业规划。
摘要:生产性服务业是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的产业部门,本文结合其自身的产业特征,从产业角度和区域角度分析了其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产业集聚;影响因素
一、引言
生产性服务业是脱胎于制造业内部为生产提供服务的部门,主要为生产者而非消费者提供中间服务投入,主要投入要素为人力资本和知识。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专业性强、创新活跃、产业融合度高等特点,其发展可以有效激发内需潜力,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是大力发展服务业的重中之重。产业集聚理论起始于19世纪末,初始的研究对象是制造业。与制造业相比,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很多特有的产业特征,若不结合其自身特征,直接套用制造业的产业集聚理论会导致分析结果与现实的偏离。因此本文在结合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特征的基础上从产业角度和区域角度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以期有助于我国生产性服务集聚的发展。
二、产业角度下的影响因素
(一)知识外溢
知识创新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形成和发展的内源动力。投入的知识要素在创新效应的作用下不断推动新技术和新知识的产生,而新技术和新知识又在创新的外部性影响下,在产业间或产业内不断渗透和扩散,形成知识外溢。知识外溢在制造业中更多的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而在生产性服务业中更多的是突破空间和行业的限制,生产并传播知识,并借此获得规模经济优势。一方面,知识外溢效应为集群内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提供了获得关于技术状况、市场需求、营销观念等知识和信息的正式或非正式渠道,降低集群内企业间的知识转移成本和信息搜寻成本,加强相互联系与合作,推动集体学习过程的形成。另一方面,大量新企业可在知识的扩散、吸收和积累作用下从原有企业中诞生,知识从原有企业传递至新企业,逐步形成集聚。两相交互,构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良性循环。
(二)信息技术
制造业的产品多是有形的,运输费用对其集聚有着重要的影响。但生产性服务业生产的多是无形产品,因此信息技术取代运输费用成为影响其集聚的主要因素。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企业的交易成本得到了大幅降低,不断发展的信息化水平提高了企业工作的效率,改善企业服务的质量。由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无形产品可以通过无形网络进行交易,更扩大了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服务范围,促进了企业的市场潜能的扩大。一些观点认为,面对面接触要求不高的“后台”生产性服务业,如计算机服务业,更多地依赖远程通讯技术,有动机从地租和交易费用较高的城市中心地区向地租和交易费用较低的城市边缘地区转移,呈现出分散趋势。但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产业不同,其对租金成本、人力成本的承载力要大得多,并且生产性服务业对知识、信息和人力等要素的强烈需求会驱使企业布局在集聚区,整个产业一直维持较高的集聚程度。
(三)产业关联
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中间投入性,其主要需求来自生产者而不是最终消费者,因而不可避免的会与其他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发生相互联系。制造业通过服务外包或外购等形式实现生产专业化分工,间接地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根据新贸易理论的“源市场效应”,企业会选择在靠近市场的地区布局,这有利于企业减少交易费用、扩大产量、增加利润、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从产业互动角度看,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制造业的发展增加了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投入又促进制造业效率的提高,进而进一步增加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
三、区域角度下的影响因素
(一)城市规模
城市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发展的载体,既是生产性服务业的要素集聚地,又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市场所在地。城市规模的扩大常常会为城市中的产业带来显著的外部经济效益。从产业结构来看,城市规模的扩大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制造业逐渐向城市边缘地区转移,服务业则在城市中心区集聚,从而加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从人口角度看,城市规模的扩大往往带来人口数量的增加,就业机会的增加,降低了人才和企业的搜寻成本和交易成本,这吸引了许多高素质人才的集聚,而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又是知识外溢的重要载体,从而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和集聚打下了基础。人口的增加会产生对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较高需求,这为生产性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为只有当城市规模达到一定程度,金融业、信息咨询业等生产性服务业才能够形成有效的市场需求。
(二)政府规模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制度环境的影响。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受服务产品的复杂性和信息不对称的影响,相较于制造业制度因素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更大。政府规模等制度因素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政府规模越大,意味着其对经济的干预能力越强,可以通过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可以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财政投入等手段扶持特定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拉动地方经济。另一方面,政府规模越大,干预越多越容易引起地方保护主义。地方政府会出于维持地方产业税收,促进地方就业的考虑,扶持经济效率低的部门,设置贸易壁垒,造成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削弱了地区专业化分工,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来看,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生产性服务业涉及国家经济命脉,更容易受到政府的干预,并且政府在干预市场过程中,缺乏透明度和有效监督机制。
四、政策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
推动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有助于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应正确处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服务业的之间互动发展,避免顾此失彼的偏重发展。可以通过建设基础设施、综合配套能力完善的产业园来吸引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双重集聚,促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共同发展。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生产性服务业对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有着较高的要求,应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网络,加大对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建成安全、高速的信息网络,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促进作用。
(三)完善政府职能
政府应完善其职能,适当简政放权,减少地方保护主义,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提供高效、宽松的制度发展环境。政府应完善要素流动体制,消除制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体制障碍,建立一个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规范国有经济发展,在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积极引入社会和民营资本,保持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优化市场经济效率。(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建军,陈国亮,黄洁.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222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 管理世界,2009,04: 83-95.
[2]胡晓鹏. 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统计及其结构优化——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视角[J]. 财经科学,2008,09:86-94.
[3]盛龙,陆根尧.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行业和地区层面的分析[J]. 南开经济研究,2013,05:11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