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无伴奏合唱的审美差异探究
2015-05-30孙畅
孙畅
【摘要】由于不同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历史中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意识,因此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逐渐形成不同的艺术文化特征。无伴奏合唱是一种著名的艺术种类,在不同的历史文化阶段都有卓越的影响力。在中西方历史文化背景差异明显的背景下,对无伴奏合唱的应用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中西方流传的无伴奏合唱作品同时也反映出中西方审美的差异和文化差异性。无伴奏合唱的题材趋于多样性,反映了创作风格的特殊性,反映了文化类型的多元化。
【关键词】中西方;无伴奏合唱;审美差异
无伴奏合唱是16世纪起源于西方的一种艺术体裁,到了中世纪逐渐被改为无伴奏的男生独唱,这也是西方无伴奏合唱兴起的最早形式。中国本土的民歌是中国无伴奏合唱早期的艺术形式,多年来处于自主流放的状态,因此发展情况不容乐观。随着西方音乐形式对中国音乐的冲击,无伴奏合唱作为一种新的名词映入大家眼帘,此类演唱形式被用来表现人声的特点。
一、中西方无伴奏合唱音乐起源的审美差异
(一)中国民族化无伴奏合唱的审美观分析
中国传统的音乐主要以民族音乐为主,汉代时期的音乐将歌、舞结合在一起,将其作为综合性的艺术形式,被后来的儒家奉为最高文化的体现。由于原有文化因素的影响,合唱的形式没有一直流传下来,无法得到深入的发展,因此一直在民间传播,最终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多声部民歌音乐。随着近代史的不断发展,无伴奏音乐类型趋于多样性,创作手法有了更深一步的发展,但是由于其他因素的限制,导致音乐形式大同小异,限制了无伴奏合唱形式的进一步发展。
(二) 西方宗教文化无伴奏合唱的审美观分析
西方世界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比较大,宗教势力在社会中占据绝对性的地位,基于宗教文化的多样性,要将其作为独立的文化进行思考。宗教无伴奏合唱音乐在宗教神学中有一定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个人情感的审美观,但是受到人文主义的影响,音乐类型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以一种追求个性解放和情感表达为主流的音乐审美观由此产生。无伴奏合唱的音乐模式也是在此类文化条件下形成的,经过世界文化的碰撞和冲击,早期宗教文化的无伴奏合唱模式在音乐领域占据重要的作用,表达方式和应用技巧和受到广泛的关注。
二、中西无伴奏合唱调式的审美差异
(一)中国无伴奏合唱调式的写意性思维
中国无伴奏合唱是在五性基础上,受西方音乐类型的影响,在合唱创作中都借鉴了西方音乐的技巧,同时体现了民族音乐的特殊性。中国调式注重的是写意思维,基于写意思维本身的特点,多以逻辑缜密为主要类型,体现音乐本质特征的同时,也体现了社会伦理道德的作用。五聲性的调式结构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主要表现。其次由于中国无伴奏合唱体现了写意性的内涵,整体上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现代很多音乐合唱音乐的创作类型都和西方音乐有一定的类似之处,但是由于影响因素比较大,和西方音乐模式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无法吸取音乐的精髓。
(二)西方无伴奏合唱调式的逻辑性思维
西方音乐经过多年来的发展,调式类型主要以逻辑性为主,从创新的角度入手,对音乐类型进行系统的分析。西方无伴奏合唱调式凝聚了逻辑思维的精华,从侧面的角度对逻辑思维进行分析。西方人本身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思维,对音乐类型能够实现自主转换,结合西方个性和韵味伴奏和形式,赋予无伴奏合唱新的形式。19世纪末,法国作曲家对音阶形式进行创新,采用大量的全音音阶方式,后来很多音乐家对其进行较大的改动,采用多重性、双调性的伴奏形式创作,个性化流派因此产生。
三、中西无伴奏合唱体裁的审美差异
(一)中国无伴奏合唱重韵味的表现
中国吴无伴奏合唱以独特的形式和歌曲类型著称,无伴奏合唱主要以民歌为主。我国民歌类型趋于多样性,体裁较多,对合唱没有确切的标准。根据无伴奏合唱音乐的类型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应用类型,例如:模仿、借鉴等,不同的艺术类型表现了不同音乐的形式。中国传统音乐以真诚、自然为主要特征,彰显了生命的气息和韵律,音乐内容表达了感情的细腻,抒情内容深入人心。由于合唱内容没有固定的体裁模式,因此整体表现力不强,无法体现音乐思想之美,过于以韵律美为主。
(二) 西方无伴奏合唱重技巧的表现
西方音乐的创作的方式主要以主题和动机为主,往往一种素材可以演变成多种方式,由于无伴奏思维模式思维缜密,从音乐的角度来说则是重技巧的表现。从当前音乐类型来看,评判音乐的高低主要是看创作成就,包括该音乐模式对社会的影响,从新的审美观念和技巧来看,即使音乐类型和个人的音乐特色有一定的联系,但是成就的突破仍然是创作的动力。西方音乐以技巧性著称,体裁类型可以用繁花锦簇形容,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模式有不同的寓意。西方音乐家注重无伴奏合唱创作技巧的转换,由于创作难度比较大,因此很少有突破性的作品。在文艺复兴阶段,很多音乐家采用复调结构和模仿的手段进行创作,因此出现弥散曲,在16世纪,弥散曲成为当时音乐的主流形式,同时也出现很多复杂结构的音乐类型,主要以技巧类音乐为主。
结语
中西方无伴奏合唱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其应用方式和表达内容存在一定的差距。审美观是差异性的主要表现,音乐形式和结构存在差异表明两种音乐类型都具有实际性的意义。在审美差异性比较过程中要对音乐内容有正确的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政治因素、社会发展趋势决定了音乐类型的复杂性,为了追求无伴奏合唱的统一性,要从创作手法和表达方式等方面入手,对不同风格的无伴奏音乐进行分析,了解音乐类型的发展条件和未来发展趋势,对中西方音乐进行整合,进而扩宽合唱领域,提升人们对无伴奏合唱审美差异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龚晓婷.意境深远,物与神游——陈怡的《中国古诗合唱五首》的艺术特色及复调技法的运用[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10):90-94.
[2]王欣欣,蒋桂玉,方丽玉.音和,声和,人和,中和,至和——论合唱艺术活动的和谐之美[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02):290-293.
[3]尹晓辉.神话传说里的歌唱——对欧洲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西方早期合唱艺术美的发展历程探寻[J].音乐创作,2011(01):300-304.
[4]田晓宝,姜晓丽,钱立恒.西方古典合唱中的“和谐”及其审美本质[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2(12):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