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唱论”的文人审美特征
2015-05-30王阳
【摘要】中国传统的歌唱理论中蕴藏着显著的文人审美性特征,本文分析了在中国古代唱论中关于文人的一些审美特征,以期对今后的学习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古代唱论;文人;审美特征
中国古代的文人对于歌唱表演的谈论与认知带有一定自身文学性的审美价值取向,这也是文人的论说中对于歌唱表演方面的评论、感想都带有鲜明显著的文人审美性特征的原因。
一、文人特性的艺术审美要求
一个文人若能对歌唱表演论出一定的道理,这与其自身对歌唱表演有一定程度的经验与感悟是离不开关系的,古代文人对这方面的思想感悟与从事这方面职业的专业人员的思想感悟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从事歌唱方面的专业人员是歌唱表演的亲身实践者与参与者,其对歌唱中歌唱器官的运动很重视,同时也是需要长期坚持歌唱表演方面的训练,因此对歌唱表演所想所谈相对而言比其他人多很多。而文人由于饱读诗书,自身思想受到“四书五经”这些文化思想的浸染,对歌唱表演不知不觉就会带入文人特有的审美价值取向,也就使得这些文人对于歌唱表演的记述和阐发带着文人特性的艺术审美要求。
比如在朱权的《词林须知》里面的论说“唱若游云飞太空……毛骨悚然六月寒”就很好地表现出文人对歌唱表演要有“情”的要求。又比如李渔的《闲情偶寄》中这样一句“学唱之人、勿论巧拙……先问有字无字”这类记述中对于歌唱“字”的极度重视与要求。又比如在《方诸馆曲律》中的一句“有声多少字少,谓唱一声……字虽多如一声也”之中包含着文人对“字”与“声”这二者相溶相谐的审美要求。而在《曲律》之中的这一句“五音以四声为主……平上去下,逐一考究,务得中正”之中包含着文人对“字”的“音”与“声”之间的关系方面处理的特定审美要求。《乐府杂录》之中的一句“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之中包含着古代文人对于歌唱发声与气息的一个要求。《曲律》之中“曲要唱出各样曲名理趣”这句话表现出古代文人对于唱歌风格的要求。概括起来古代文人对于歌唱表演的审美要求包含着“字”、“气”、“声”、“情”等等诸多方面。
二、对演唱者诸多方面的批评
在古代,存在着许多文人对艺术审美要求演唱的批判行为,以文人艺术审美需求对演唱者进行批判在许多记述与论说中都有所体现。比如朱权《词林须知》有着这样的一句“凡唱曲要稳当……闻之者能乱入之耳目,切记不可”,这里面表述出对歌唱表演中“恶习”的批判。李渔的《闲情偶寄》里还有一句“有终日唱此曲……非登峰造极之技也”语句之中也表现出了对于唱曲不达情绪这类人的批判。而徐大椿的《乐府传声》中也这样的一句“使词虽工妙……反令听者索然无味矣”话对唱曲表演者进行批判。吐字含糊不清,词义表达不明的这类人也有被李渔在《闲情偶寄》里批判的。古代著名文人沈括也在《梦溪笔谈》中对唱曲无艺术表现的情况进行了批判。古代还有许多文人因其艺术审美需求而对演唱者进行诸多方面的批判,无论是这些批判还是指责在古代传统的歌唱理论中都是论说者歌唱审美思想、审美要求的一个延伸以及强化。这些文人对于表演者“情”、“字忌模糊”等等审美要求也表现出其重要性以及对歌唱表演的总体要求。这些古代文人多与歌唱者的批判辩证地看待,也是镶嵌在对歌唱艺术审美要求之中并与之构成一体的“另类”要求。大体而言,这些古代文人论者对于歌唱中的毛病进行批判或提出之后,也进行了分析甚至提出相对应的改善方法。从另一个角度看,古代文人对于唱曲中毛病的指出也就是对于歌唱的另一种要求。所以,古代文人在面对一些与艺术审美要求显得不符合的歌唱者就会给予指责与评判,这些关于指责与评判也是属于传统歌唱理论审美性特征中的重要构成部分。
三、唱论中对歌唱者提出要求
以文人审美需求对歌唱者提出要求这个方面也算是传统歌唱理论审美性特征的一个构成部分,还是一个具有重要意思与巨大价值的部分。这些演唱方法是其论说者在大众较为接受的演唱规律与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出来发声、吐字、表情等方面能更好地有效途径与标准行为的规范。比如,在《曲律》中有一句“发于丹田者,自然耐久”,这句话就是表述出如何能够获得更加持久与响亮发声的方式。还有许多对于把曲情唱好以及把任务情节表现好的方式也被许多诸如《乐府传声》之类的记述中被文人们纷纷提出。像是《顾误录》中“由字头轻轻发音,渐转字腹,徐归字尾”一句就表述了咬字清晰的方式,还有在《乐府传声》《曲录》等等记述和论说中还谈及了对字的音、声关系的处理办法以及不同形态声音的能够唱出的方式等等。但又缺乏进一步的生理科学上的阐述与剖析,又使得歌唱者在没有经验丰富之人的指导下自学的话理解不了具體的做法以及这样做的缘由,特别是关于歌唱技术性这方面的理论上。因此,这些文人提出的虽然也是歌唱的理论,但是其中反映与体现出来的更多还是审美的思想,是一种传统歌唱理论的审美性特征。
四、对地区歌唱风貌差异性的认识
由于其国家地域广阔,各个地区民族风俗又存在着差异性,所以各地区的歌唱者都会受到地区民族习性的影响使得其各具特色,但关于古代歌唱风格理论上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南北两大区域的认识上,大多都是对南北演唱风格的阐述。比如《曲律》中的“北曲以遒劲为主,南曲以婉转为主”这句话,还有王世贞的《曲藻》中“凡曲,北字多而调促……北气易粗,南气易弱”这句话。还有许多记述和论说里都把南北歌唱风貌拿来比较,从“气”、“字”、“音”、“力度”等等演唱诸多方面阐述了南曲艺术风格与北曲艺术风格,同时也分析其两种风格的差异性。
五、以文人的审美对歌唱者的吐字提出要求
在《度曲须知》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字头轻轻吐出……绝无颓浊偏歪之矣”以及“累累呼端如贯珠”之类的句子,这些用诗情画意的文学性与具有“造型”意义的形象性的语言。把这些抽象缥缈的歌声具体形象的用文字描述出来,这样的存在本身就已经是一种艺术美,还表达了对歌唱审美的思想,传递出一些歌唱技巧。但其中也蕴含着对歌唱表演的审美批判以及对歌唱审美的要求表达,文句不多却表达内涵很丰富。
六、结束语
中国古代唱论中蕴藏着古代文人对于歌唱表演的审美思想,对于歌唱表演的“情”、“表情”等诸多方面阐述了其重要性,这些文人由于其自身对歌唱表演有所经验与体悟从而能够对歌唱表演论出道理。
参考文献
[1]程宁敏.中国古代唱论的文人审美特征[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02):97-101.
[2]孙晨.中国传统唱论的历史观照及其现实价值[D].陕西师范大学,2004.
[3]周静.中国古代唱论的语言风格与表现风格[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8(04):13-17.
[4]霍橡楠.中国古代唱论中的声乐表演心理[J].中国音乐,2006(03):
190-194+197.
[5]冯效刚.“中国传统唱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4(02):8-12+161.
作者简介:王阳(1981-),女,汉族,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声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