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国乐改进思想在刘天华二胡独奏曲中的体现

2015-05-30许晴

北方音乐 2015年17期
关键词:中西融合刘天华

【摘要】文章从刘天华创作的二胡作品出发来分析刘天华先生的中西融合思想,从音乐结构、音乐节奏以及音乐旋律三个方面来分析刘天华先生的二胡独奏作品,以了解在20世纪20年代后刘天华先生是如何提出向西方音乐学习、中西融合的新思想,并把它运用到二胡作品中。

【关键词】刘天华;中西融合;二胡作品

刘天华是20世纪上半叶我国音乐史上重要的民族音乐家,他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开创了一条中西融合的新道路。“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调合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这句摘录自他的《国乐改进社缘起》的话,充分表达了刘天华先生的国乐思想。刘天华在国乐事业上选择的一个重要的乐器就是二胡。在当时,二胡被许多人视为“粗鄙淫荡”,不足以登上大雅之堂,但刘天华先生巧妙而大胆的开创了中国音乐创作技法与西方音乐创作技法相结合的道路,为二胡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下面就简要分析一下刘天华的这种中西融合的国乐思想在他的二胡独奏作品中的体现。

在刘天华的二胡乐曲创作中,他既反对全盘西化论,也反对国粹主义,他努力学习继承中国传统音乐,也积极吸收西方音乐的作曲技法,创作了令人耳目一新的二胡曲目。他一生共创作了10首二胡独奏曲,这10首二胡曲充分体现了刘天华中西融合的国乐思想,有传统音乐旋律的体现,也有西方作曲技法的体现,使二胡从处于戏曲、说唱等伴奏的地位发展成为一件极具表现力的乐器。

一、音乐结构

《光明行》和《病中吟》是刘天华创作的音乐结构比较特殊的两首二胡独奏曲,下面就来分析一下两首二胡曲结构方面的特殊性。

《光明行》是刘天华在1931年4月创作的,此时期正是刘天华的创作高峰期,在当时,有一部分人攻击国乐,认为中国的民族音乐都是“软绵无力”、“萎靡不振”的,对于这种攻击,刘天华十分愤慨。“因外国人都谓我国音乐萎靡不振,故作此曲以证其误”便是刘天华的创作初衷。

《光明行》的创作采用多段体的结构,全曲由引子、三个段落和尾声组成,是一首带引子和尾声的复三部曲式,但准确的说《光明行》又不同于严格的复三部曲式,因为他省略了再现部,这种做法在西洋作曲技法中很少见到。由于没有出现再现部,所以,《光明行》整首独奏曲总的来说就是两个音乐主题在交替进行,两个主题反复变奏,这又与我国的许多传统音乐有相似之处,在音乐结构上又具有一定的民族性特征。总的来说,《光明行》的音乐结构是带有中西结构特点的混合曲式。首先,从表面上看,整个乐曲是ABA结构的复三部曲式,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从整个乐曲主题的表现方式及发展来看,《光明行》是两个主题在循环变奏。这样看来,《光明行》的音乐结构就是在传统变奏基础上的西方复三部曲式。刘天华的十大二胡曲独奏曲中还有《空山鸟语》《烛影摇红》也是类似的这种音乐结构。

《病中吟》是刘天华于1915年构思的旋律,1918年完成的,是刘天华先生完成的第一首二胡曲,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病中吟》的音乐结构,刘天华先生采用了西洋的三部曲式,为带再现的ABA结构,在我国传统音乐中,大部分都是多段联缀体的结构,这是第一个我国近现代音乐创作中,第一首民族器乐作品使用这种带再现的结构。《病中吟》虽然是刘天华先生的处女作,但是整首乐曲结构的合理布局,以及学习西方的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的结构,都显示出了刘天华先生扎实的创作功力与才华以及他中西融合的国乐思想。

二、音乐节奏

《烛影摇红》创作于1932年5月,它是刘天华先生创作的最后一首二胡作品。在刘天华先生创作的十首二胡作品中,只有这首作品运用三拍子,而且新颖的把八三拍与八十二拍进行混合创作,这种混合拍子的传统音乐作品在刘天华先生创作之前是没有出现过,从这首作品中就可以看到刘天华先生对于二胡音乐进行探索,创新所做出的成就。这首作品刘天华先生在对二胡进行国乐改进的道路上,“东西方调和与合作”思想的极佳体现——旋律富有中国古典色彩,但节奏上借鉴了西方音乐的三拍子及复拍子,刘天华先生在艺术上的独到见解和创造性的实践也都在这首乐曲中很好的体现出来了。《烛影摇红》是一首采用变奏曲式写成的舞曲,全曲由引子、主题、尾声组成。开头的引子,由五小节的八三拍、散板和两小节的三拍子组成,八三拍转入散板后引入主题,主题由四个部分组成,后三个部分分别采用第一部分的乐句进行加花变奏,节奏明快,跳跃感强,富有舞蹈性。

三、音乐旋律

在刘天华先生的二胡作品中,在音樂旋律的创作中最能体现出他中西融合的音乐观念的是《空山鸟语》《光明行》《独弦操》与《烛影摇红》,这几首都是在五正声的基础上提炼出体现鲜明西洋大调或小调的音乐材料,再与具有中国传统音乐气质的宫调、羽调的五声性旋律相交融。在旋律上中西融合、中西合璧更为突出的例子是《空山鸟语》,第一段是D宫五声音阶的旋律,第二段在D宫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出现了四级音fa与七级音si,这两个音具有典型的偏音性质,第三段是D宫A徵调五声围绕着徵调在同一节奏下做各种分解进行。值得一提的是,尾声非常简练地对于乐曲进行概括与总结,显现了西洋大调的气质,从而把传统音乐与西洋音乐气质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刘天华先生在音乐手法上,是颇具特色而又丰富的,他最先把西洋创作技法运用于中国民族音乐的创作,对二胡的发展做出了大胆的创新与改革。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关注与欢迎,在今天仍然被视为民族音乐的珍品。

参考文献

[1]刘天华.《国乐改进社缘起》[J].新乐潮.

[2]袁静芳. 《五四时代优秀的民族器乐作曲家革新家刘天华先生》[J].人民音乐,1980(6).

[3]茅原.《从十首二胡曲看刘天华的美学思想》[J].音乐学丛刊,

1984(3).

作者简介:许晴(1991—),女,安徽阜阳人,民族:汉族,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现为安徽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猜你喜欢

中西融合刘天华
刘天华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思考
中国近代报刊中刘天华音乐史料钩沉
新型农民刘天华从不会种地,到带领600多位农民发家致富从拖拉机到农用飞机的种地经
多元文化格局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潘玉良油画的艺术特点
用符号三分法分析中国旗袍文化之美
国乐改进
移位与定位:林风眠不同时期对“中西融合”艺术的探索
刘天华二胡曲《空山鸟语》审美研究——对雷默“音乐审美”与“审美音乐教育”思想的实践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