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符号三分法分析中国旗袍文化之美
2016-08-01蒋翠影
蒋翠影
摘 要:旗袍作为中国国粹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本文从皮尔士符号三分法理论分析,旗袍是中国服饰之美的象似符号,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指示符号乃至中国之美的象征符号,并展望旗袍的发展前景与方向,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更多关于旗袍的文化知识。
关键词:旗袍;服饰文化;符号三分法理论;中西融合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3--01
一、引言
尝试用皮尔士符号三分法对旗袍的特殊地位进行解读。21 世纪,中国服饰文化面临着如何处理外来与本国服饰文化、创新与传统等的关系。希望本文在研究旗袍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一些方法。
二、理论基础介绍—符号三分法理论
皮尔士提出了符号三分法理论,将其分为象似符号、指示符号、象征符号。
象似符号(Icon)是只表现对象本身所拥有的某种特征,比如说照片,画像;指示符号(Index)与所指涉的对象之间具有因果或时空上的关联,比如说风向标是受风向的指示符;象征符号(Symbol):是一种符号与指称对象没有相似性或直接联系的符号,它们的联系完全是建立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之上的,如语言文字的理解完全依赖于规约或法则。
三、从“三分法”的角度阐释旗袍的服饰文化意义
(一)从象似符号角度分析旗袍是中国服饰之美的象似符号
中国服饰之美主要在于造型,色彩,纹样,以及质地。旗袍可以说是集服饰造型之美,色彩之美,纹样之美,质地之美于一身,所以旗袍是中国服饰之美的象似符号。
1. 旗袍的造型之美
最能体现旗袍造型的是旗袍的轮廓。旗袍的 “S”型轮廓将女性的曲线美展现出来,是其最为稳定的部分,深深影响了国内外著名设计师们。
其次是旗袍的领子。其能微妙地将女性的颈部表现出来。有凤仙领、企鹅领、竹叶领 、马蹄领等。
2. 旗袍的配色之美
服装的色彩被视为服饰美的灵魂。旗袍在色彩方面极致地将中国服饰色彩之美表达到了出来。不同色彩能带给人们不同审美感受。比如说,黑色一方面象征黑暗、沉默,另一方面象征成熟、庄重和神秘。
3. 旗袍的纹样之美
旗袍的纹样,又称旗袍的图案,有着悠久的历史,寓意颇深。主要有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山水纹样以及几何纹样等,不同类别的纹样有着不同的寓意,比如说,动物纹样一般寓意为喜庆、长寿、吉祥、幸福、安康等。
4.材质之美
不同面料制成的旗袍具有不同的风韵,下面就以民国时期旗袍面料的研究为例来分析总结旗袍的材质之美。
根据一项来自东华大学对所研究的439件民国旗袍的统计可知,民国时期旗袍布料使用最多的是丝织物,其次是毛织物,再次是棉织物,使用最少的是麻织物。此外,从此统计所得出的表格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不同布料的特征及穿着效果。
(二)从指示符号的角度,分析旗袍在民国时期是中西方经济文化互相融合的指示
民国时期,中国服饰发展的特点之一就是中西方特色的融合。旗袍,作为当时的典型女装,受其影响颇大。
五四运动后,随着各种社会思潮和文化艺术流派纷纷涌入,给人们的穿着习惯,审美习惯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人们的审美观由之前的传统审美意识转变成了直观、暴露的意识,旗袍也越来越贴近群众,接近国际潮流。此时,中国的服饰开始重视个性的发展,为旗袍的流行创造了条件,也带来了其在20世纪初的繁荣。所以旗袍是中西方经济文化互相融合的指示。
(三)从旗袍的华丽之美和平和之美来阐释其是中国服饰文化的象征符号
作为中国的国粹之一,旗袍成为中国服饰文化的象征符号,其独特地位是一般的时尚服装无法取代的。
1)旗袍的华丽之美
旗袍的华丽之美在不同时期的表现不同:清朝时期体现在繁琐的样式:主要有对襟、琵琶襟、捻襟等,;民国时期的体现在用料方面:不仅有最初的丝绸,此外,还引进西方先进的棉、毛、丝、麻和各种化纤布料等;现代旗袍则体现在制作工艺上:有时,制作一件旗袍,要几个人经过几十道工艺较长时间才能完工。
2)旗袍的平和之美
旗袍的平和之美指没有过分的修饰和刻意的造型,没有多余附件装饰,讲究顺从和适应环境的需要,淡淡中给人一种平和而神秘的美,曾被称为“高贵的单纯”。
四、结语:展望——走向世界的旗袍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服饰也越来越受世界关注。作为中华民族服饰的代表,旗袍只有在不断吸收外来元素的同时,保持其传统内涵,才能使其不仅具有东方特色,而且符合世界时装的流行趋势。或许,这就是当代的旗袍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Chandler. D(2007). Semiotics: The Basic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Taylor &Francis Group.
[2]高卫红:浅谈旗袍文化与魅力[J].今日科苑,2005.
[3]王丽华:服饰文化[M].呼和浩特:内蒙古出版社,2005:15.
[4]彭勃:论旗袍的“错彩镂金”与“初发芙蓉”之美[J].艺术探索,2009,2:116.
[5]陈庆菊:从旗袍看中西文化的差异与融合[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27(2):45.
[6]崔丽娜:简析旗袍的文化象征和审美特征[J].广西纺织科技,2009,38(4):58-59.
[7]冯玲玲:现代旗袍创意与设计[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13.
[8]钱敏:旗袍: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J].南京:艺术百家,2005:202.
[9]卞向阳,周炳振:民国旗袍实物的面料研究[J].上海:Silk Monthly,2008,8:60-63.
[10]刘袆:民国日常旗袍面料色彩研究[M].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12: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