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立普妥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脂、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观察
2015-05-30徐静刘晓光赵明星刘泽军王凌云
徐静 刘晓光 赵明星 刘泽军 王凌云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立普妥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脂、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于我社区门诊进行治疗的高血压并明确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5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 组和B 组各25例,A 组采用立普妥(10 mg/日)进行治疗,B 组采用立普妥(20 mg/日)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总面积及斑块积分、血清HDL-C、LDL-C、TG、TC进行比较。结果 A 组治疗后6个月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总面积及斑块积分、血清HDL-C、血清LDL-C、TG、TC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无论使用立普妥10 mg/日还是20 mg/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和血脂的改善无明显差别。
[关键词] 立普妥;老年高血压;血脂异常;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中图分类号] R543.4;R589.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19-0096-04
高血压是发生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卒中、进行性肾衰等心血管合并症的重要危险因素,在老年人中十分常见,我国老年人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在60岁以上的约35%~40%,70岁以上约50%[1]。大量研究发现,高血压与血脂异常具有一定的联系,其能互相影响[2,3],且高血压患者的年龄、病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的发生率有明显影响,呈正相关趋势[4],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斑块形成反映了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5],因此血脂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子,改善以上指标有助于控制疾病的进程和预后。现就立普妥不同剂量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脂、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 年1 月~2013 年12 月于我社区门诊进行治疗的高血压并明确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50例老年患者(男27例,女23例),年龄60~80岁,平均(67.0±3.1)岁,病程4.5~21年,平均(10.6±3.1)年。入选标准:收缩压(SBP)≥140 mmHg和(或)舒张压(DBP)≥90 mmHg,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1.0 mm。排除标准:排除恶性、继发性高血压,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他汀类过敏者,2个月内服用过其他降脂药物,1个月内有严重感染、外伤和手术史。
1.2 方法
按随机原则分为A 组和B 组各25例。A组(25例)中,男14 例,女11 例,年龄60~79 岁,平均(67.2±3.1)岁,病程5.0~21.0 年,平均(10.5±3.1)年,收缩压142~190 mmHg,平均(156.7±7.7)mmHg,舒张压94~110 mmHg,平均(101.4±5.0) mmHg。B组(25例)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60~80 岁,平均(66.5±3.2)岁,病程4.5~20.5 年,平均(10.6±3.0)年,收缩压143~188 mmHg,平均(157.5±8.0)mmHg,舒张压93~112 mmHg,平均(102.1±5.4)mmHg。两组患者各项基本资料比较,年龄(t=0.786,P=0.218),病程(t=-0.11,P=0.454),收缩压(t=-0.36,P=0.36),舒张压(t=-0.475,P=0.31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 组采用立普妥(通用名:阿托伐他汀钙,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407)10 mg/d进行治疗,B组采用立普妥20 mg/d进行治疗。
1.3 观察指标
1.3.1 颈动脉超声检查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和斑块测量。方法:取平卧头仰位,颈部充分暴露,采用日本ALOKA 1700Ⅱ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依次检查两侧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起始部,在颈总动脉结构最清晰处分两次测量IMT,取平均值,IMT<1.0 mm为正常,≥1.0 mm为增厚,≥1.5 mm并向血管腔内凸出为斑块形成,局限性回声结构凸出管腔,厚度≥1.3 mm定义为斑块[6],记录斑块数目,计算斑块面积。
1.3.2 血清学指标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清晨取空腹血5 mL(要求采血前一天清淡饮食,充足睡眠,禁酒及高脂饮食,采血前12 h空腹),测定血脂四项。使用日本Olympus AU2700全自动生化仪。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总面积及斑块积分比较
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总面积及斑块积分进行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总面积及斑块积分比较(x±s,n=2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血清HDL-C、LDL-C、TG、TC比较
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血清HDL-C、LDL-C、TG、TC进行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HDL-C、LDL-C、TC、TG比较
(x±s,mmol/L,n=25)
2.3 兩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者在口服立普妥后1个月复查肝肾功和肌酸激酶,A组有1例(男)谷丙转氨酶增高,B组有2例(男女各1例)谷丙转氨酶增高,幅度均<正常值上限的2倍,占总例数的6%,肾功和肌酸激酶正常,未出现明显胃肠道不适、头痛、头晕、视觉模糊、肌肉酸痛、乏力等症状。
3 讨论
血脂异常、颈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斑块形成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子之一,控制其发展有助于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研究显示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对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有加速促进作用[7,15],颈动脉位置较为表浅,易于观察,病变出现较早,其内中膜厚度的改变或斑块形成情况可较好地反映高血压对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8],在高血压患者中颈动脉内膜斑块的形成提示对血管的不良影响,如不稳定斑块形成及脱落则可形成血流中的栓子,其随血流到达大脑堵塞远端脑动脉,导致栓塞事件[9]。因此对于此类患者预防及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控制血脂的情况可作为改善疾病状态的评估因子。
大量研究证明,他汀类降脂药在有效降脂的同时还具有抗炎、改善內皮功能和稳定斑块的作用,可明显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10]。斑块局部炎症细胞浸润以及全身性炎症反应是导致粥样斑块不稳定、破裂引起心脑血管急症的主要原因之一[11]。立普妥作为第三代他汀类降脂药,效价比最高,循证医学证据最充分[12],通过抑制HMG2CoA还原酶抑制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增加肝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数目,促进肝脏对LDL-C的摄取和分解[13],升高HDL-C,促进斑块内胆固醇的逆转运,降低斑块内脂质成分,减少脂质在血管内皮细胞的沉积,抑制血管平滑肌的增殖和迁移[14],通过下调动脉粥样硬化中粘附分子sICAM21的表达及炎症因子IL-26、TNF-2α的转导,降低hs-CRP,减少斑块内的炎性细胞,抑制单核细胞同内皮的粘附和迁移,减轻炎症反应,起到稳定斑块作用,通过增高NO和ET-1(血管内皮素-1)的水平,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有利于修复血管内皮,改善动脉弹性[15]。在本研究中发现无论是10 mg/d还是20 mg/d的剂量治疗6个月,立普妥都能显著降低血清TC、LDL-C、TG,提高HDL-C(P<0.01)和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既往研究相一致,少量患者出现肝功受损,但在可接受范围,未出现肾功受损和横纹肌溶解症等严重并发症,安全性较高,但在调控血脂、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方面20 mg/d组优于10 mg/d组,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究其原因:①可能与样本量少和观察时间相对较短有关;②可能立普妥的降脂、抗炎疗效与剂量无明显的正比关系;③可能与老年高血压这个群体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弹性日益降低,硬化程度逐渐加重,并随着斑块的形成,血管日益狭窄,增加了外周血管阻力,导致心脏后负荷增大,促进了高血压的形成,而高血压可导致血流速度加快,增加对血管内壁的冲击,导致内膜损伤和增厚,血管腔变窄,血流通过时易发生胆固醇等脂质的沉积,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对于中青年或血压正常的群体来说,加大了他汀类控制血脂、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难度;④可能与年龄与血脂异常程度有关。血脂异常的最主要人群是中老年人,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明显[16]。本研究所选群体为60岁以上伴血脂异常、高血压的老年群体,高龄、血脂异常、高血压三个因素加大了立普妥降脂难度;⑤可能与起病缓急、病程长短有关。本研究所选样本为慢性病患者,病程较长,基础病变较新发者重,也加大了立普妥明显起效的难度。可能导致立普妥在达到某个剂量前剂量与疗效无明显正比关系,需要临床上大样本和长时间的观察去逐步发现其疗效与剂量的关系。
综上所述,在高血压控制良好的情况下,改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疗效方面早期选择口服立普妥10 mg/d治疗也能达到理想效果,既减轻了他汀类对肝功的影响,减少了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又降低了患者的医疗成本,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超月. 厄沙贝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老年高血压病临床观察[J]. 中国医疗前沿,2010,5(9):35-36.
[2] 殷应传,闫成锐,李广琪,等. 中老年人群血脂异常的性别分析及其与慢性疾病的关系[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4,17(4):352-354.
[3] 于瑞芳. 探究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的关联[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1):216-217.
[4] 张卫星. 高血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4):521-522.
[5] 姚海丹. 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J]. 淮海医药,2011,29(5):427-428.
[6] 华扬. 如何提高超声技术对颈动脉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检测的准确性[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5,11(2):483-487.
[7] 刘震,陈平安,杜徽云,等.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血压水平及变异性间关系的研究[J]. 临床医学工程,2012,19(3):386-387.
[8] 陈齐军,刘彬,杨潘杰,等. 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 8(13):2502-2505.
[9] 李晶玮,杜凤和,徐秀英.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0,31(2):268-271.
[10] Ward S,Lloyd Jones M,Pandor A,et al.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economic evaluation of statins for the prevention of coronary events[J].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2007,11(14):1-160.
[11] 曹国良,乔永芳,刘新兵,等. 辛伐他汀早期干预对非ST 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J].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6,20(7):478-479.
[12] Grundy SM,Cleeman JI,Merz CN,et al. Implications of recent clinical trails for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Adult Treatment Panel Ⅲ guidelines[J].Circulation,2004,110(2):227-239.
[13] Kadoglou NP,Sailer N,Moumtzouoglou A,et al. Adipokines:anovel link between adiposity and carotid plaque vulnerability[J].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2012, 42(12):1278-1286.
[14] Pramanic S,Das AK,Chakrabarty M,et al. Efficacy of alternate-day versus everyday dosing of atorvastatin[J]. Indian J Pharmacol,2012,44(3):362-365.
[15] 徐笑洋,杨纯玉,骆瑜. 老年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J]. 中国医药科学,2012,2(6):18-19.
[16] 葛迎辉,栾献亭,石高举,等.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24-25.
(收稿日期:2015-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