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出阳关无故人

2015-05-30陈嘉琳

北方音乐 2015年17期
关键词:阳关三叠创作背景艺术价值

【摘要】《阳关三叠》是我国从古流传至今的一首唐代琴歌,诗词与音乐交相辉映,抒发了别情离绪,具有极高的艺术品位。本文从《阳关三叠》的创作背景、音乐结构、艺术价值三方面入手,对作品进行赏析。

【关键词】《阳关三叠》;创作背景;音乐结构;艺术价值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为离别而赋诗填词。千里送行,终须分别,心中无限感伤,“伤离别”演绎出一段段美丽的佳话,“伤离别”已演变成了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现象。

《阳关三叠》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一首古诗词琴歌,自从这首琴歌传开以后,人们常常用它来抒发各种离别情绪,“阳关”二字,在这中华民族文学中,成了“别离”的同义词。它真实而集中地表现了在当时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别恨离愁这一主题。音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歌词充满诗情画意,词义极其深沉,曲调情意绵绵,诗词与音乐交相辉映,珠联璧合,让人听来回味无穷,传唱不绝。目前所存的《阳关三叠》是王维送别友人前往关外服役的七言绝句,后世乐师在此基础上配上了乐曲成为传世佳作,成为友人惜别的经典乐曲。

一、《阳关三叠》的创作背景

唐朝初年,政治、经济、文化迅速发展,从贞观元年到安史之乱以前的一百多年间,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达到了顶点,朝廷不断扩展领土疆域,大批农民受征调被押上边关去驻守边疆,使得农民的丧家破产、老死不得回乡,命运悲惨,诗人王维就生活在这个年代。《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位于今新疆库车,这位名为元二的友人奉朝廷使命前往安西,唐代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位于长安西北,即秦都咸阳古城。《阳关三叠》歌词所描绘的是在渭城,一个烟雨蒙蒙的清晨,绿绿柳树下送别友人的场面,表现的是一种对友人即将远去边疆的难舍难分的伤感之情,给人们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真可谓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这首深情的离别诗言简意赅,全诗才短短两句,第一句为送别勾画出一幅清新明朗的图景;第二句只截取了宴席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酒过多巡,告别的语言说了许多,但这一句却高度概括了主客间的惜别之情: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王维通过这首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统治者征戎徭役,含蓄的诗词书写了哀怨离别情绪,侧面烘托出广大人民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反抗,诗文概括了心中的千言万语,寥寥数语却真真切切。

二、《阳关三叠》的结构分析

《阳关三叠》全曲分为三大部分,后面两段是第一段的变化与重复,并且可以说是运用相同的一个曲调来变化演唱的,重复叠唱三次,故称为“三叠”。

第一叠主要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为主题歌词的音乐部分,从“遄行”开始进入副歌。音乐出现八度跳跃,变化起伏很大,歌词变为长短不一的句子。在第一叠中,集中的表现了作者在送别友人过程中的伤感之情与无奈情感。第二叠是第一叠的变化与重复,其内部变化不明显,与第一叠的基础音乐轮廓相比,第二叠的变化主要集中在主歌部分,主歌的变化首先反映在后两句,旋律走向让情感变得更加低沉,副歌部分与第一叠大致一样,其中“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的旋律更加凸显了悲伤分别的情绪。第三叠的主歌是第一二叠的集合,副歌部分变化较大,音乐与歌词都做出了一定的改动,音乐起伏跌宕,全曲高潮“千巡有尽,寸衷难泯”出现。后续的音乐节奏由快至慢,直至“千巡有尽,寸衷难泯”处结构紧凑,至“无穷”二字时将压抑的情感爆发,而后音乐“伤感”略带哭腔,音量逐渐变弱,概括了第一二叠所表达的情绪,延伸了作者依依不舍,日后不能相见只能寄托于梦的无奈伤感之情。

经过上千年的发展,我们今天所见的《陽关三叠》的词已经不再是王维的七言绝句了,它的篇幅和结构已经超出了七言绝句,把原诗的28字改变为长短句259字,乐曲随之起伏变化,加之反复叠唱以及和声,使歌曲情感缠绵悱恻、荡气回肠,加重了惜别的气氛,增强了感染力。

三、《阳关三叠》的艺术价值

文学是借助语言形式表现情感的一门艺术,音乐是以声音为媒介来传达感情的艺术,《阳关三叠》将两种具有不同特点的艺术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另一种艺术境界。《阳关三叠》歌词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古诗词,充分展现了我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包含古典的韵味。王维把诗、乐、画集中为一体,第一句“渭城朝雨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描绘了一幅初春的风景画,第二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一首离别歌,诗乐画三种艺术融合在一起,兼而有之。王维的诗意境哀而不伤,柔而不弱。《阳关三叠》以中国传统音乐忧郁哀婉的曲调配上古香古色的诗词,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它在词曲结构方面与意境的结合充分体现了文学与音乐的高度统一,具有令人信服的感染力。

《阳关三叠》在唐朝为诗,宋朝为词,元朝转为曲,是诗词曲发展规律的典范。在唐宋时期,《阳关三叠》的演唱都是为了送别,应用范围比较单纯。明代以后,《阳关三叠》以琴曲的形式出现,人们常常用以陶冶情操,直至今天,以艺术作品进入音乐的殿堂并得以传承,艺术家们在原来歌唱旋律的基础上对它进行了创新,改编成古琴、琵琶、二胡、萧、管等各种乐器的独奏或者合奏曲,最为令人关注的是琴歌《阳关三叠》,作品营造了盛唐气象与古琴气韵并重的感觉,深受文人雅士珍爱,被收为普通高中音乐鉴赏课程教学内容。

在1954年民族音乐研究所成立的音乐会中,王震亚将这首曲子编配为钢琴伴奏的合唱曲,这首歌曲在当今的声乐教学和演唱中有着很重要的艺术价值。《阳关三叠》为后来的艺术歌曲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为民族艺术歌曲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结语

《阳关三叠》它是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这首千古绝唱将不断流传下去,在漫漫岁月里,抚慰我们送别时的不舍与伤感。

参考文献

[1]《高中音乐鉴赏教师用书》[M.人民音乐出版社.

[2]阎文华.《论阳关三叠的音乐历史价值》[J].

作者简介:陈嘉琳,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4级。

猜你喜欢

阳关三叠创作背景艺术价值
符号学视域下古诗词作品音乐形态的分析
“阳关三叠”怎么唱?
从《阳关三叠》中探析中国古诗词歌曲的演唱艺术特点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赏析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
《阳关三叠》曲谱版本研究
浅析现代包装插画设计的商业应用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融合与创新:伪满洲国建筑研究
古城墙中所包含的艺术文化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