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文艺作品演播的情感控制

2015-05-30章莹莹

中国广播 2015年2期
关键词:演播文艺作品

章莹莹

【摘 要】文艺作品演播,不是简单的文字语言的有声传递,演播者要通过积极主动地调动情感、深刻投入的自觉感受、合理恰当的演绎表达,将平面的文字立体化,真实鲜活地将作品呈现给听者。本文从演播者对文艺作品的感受和表达两方面探讨如何通过贴近人心的情感控制表现出作品精髓,从而给听者以美的享受。

【关键词】文艺作品 演播 深度感受 适度表达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艺作品演播,是指利用艺术语言表达的各种手段将文艺作品的文字语言变成有声语言,艺术地体现或再现出来,通过广播电视发射达于受众的创作活动。①其作品类型大致包括了诗歌、散文、寓言、童话、小说、广播剧和影视配音等多种样式。

由此定义不难看出文艺作品演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声语言和艺术再现。有声语言的声音既表现为物理的音响,包含着演播者的生理天赋及用声方法,同时它还作为重要的载体,承载着表达者的思想和情感,承载着精神的、社会的信息。②而艺术再现是经过演播者二度创作之后的再表现过程,是其内心情感的展现。《心理学大辞典》对于情感一词是这样解释的: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这是广义的情感。本文研究中所指的是审美情感,它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的一种主观态度,是人所特有的高级情感之一。它是从艺术作品中升华出的情感体验,通过演播者的精心设计,依托收放自如的情感变化,以细腻丰富的声音色彩来展现作品的精髓,进而感动听者。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曾写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可见,情感在演播者二度艺术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位置。文艺作品演播需要演播者具有极强的感受力和深厚的表达功底。

一、深度感受

感受,即感之于外,受之于心,它是理解和表达之间的桥梁。这里既包括演播者对作品实实在在的客观感受,也有演播者在二度创作过程中生发出来的主观感受。这就要求演播者在吃透作品内涵的基础之上,打动自己,感染听者。

客观感受。在演播过程中,客观感受是基础。它以作品内容为主要依据。展开客观感受的过程非常具体,不仅需要演播者进行大量深入细致的前期准备工作,还要对作品相关内容做纵向挖掘与横向吸纳。以作品本身为基点,向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空间拓展其多重内涵。

纵向挖掘指的是从作品本身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将作品烂熟于心。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确立作品基调、寻找作品主线、提炼中心大意、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人物类型、为人物做定位和设计语言风格等。横向吸纳是指演播者多渠道探寻作者和作品背后的信息,比如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国际国内大环境、作者介绍及其写作风格、社会评价等。

主观感受。主观感受是演播者对作品理解的提炼浓缩和升华。它是建立在客观感受的基础之上,通过演播者自我调动情感从而实现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情感体验。不同于生活情感,艺术作品所传达出的情感是独特的,是需要演播者发挥自我想象力和拓展思维空间去深刻感悟的。笔者认为,演播者的主观感受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借鉴表演中的艺术创作手法,即做到:真听、真看、真感觉。真听要求演播者“闻其声而知之”,即要学会辨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窥探出人物语气背后的情绪,对于意思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上;真看,即通过现象看本质,从表面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去真实揣摩对方思想情感的真实变化;真感觉要求演播者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触摸并感受人物每一根敏感的神经。

当然,客观和主观感受就如同哲学中主、客观的关系——客观决定主观,主观能反映客观,并对客观具有能动作用。在主观感受与客观感受之间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方面,主观感受建立在客观感受基础之上,不能偏离这个轨道。另一方面,由于不同演播者的主观感受各异,所以可以运用更加独特而生动、形象而逼真的方式扩展客观感受。

总之,演播者只有做到深度感受,才能为接下来的重要环节——表达更好地服务。前期准备工作越扎实、深入,就越能为后面的进程锦上添花。

二、适度表达

在经历了深度感受之后,表达环节随即登场。表达绝不仅仅是文字稿件的机械化复制翻版,它是一项艰巨而生动的创造性工作。同样是情感艺术门类的歌唱艺术,著名音乐评论家李凌就曾经说过,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唱歌就是唱情,声音只是一个工具。歌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唱情,声音贵在以情动人。歌者应该以自己特有的演唱风格、优美的音色和真挚的情感将作品的思想内涵表现出来,把听众带入歌曲的意境中,把生动而具体的艺术形象展现在听众面前才能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从而收到演唱的预期效果。我们这里所说的情是真实情感,情感不到位或者过分夸大都是失真的,会给听者以虚情假意之感。因此掌握好火候,将情感控制在适度范围内,是成功演播好一部作品的关键。

诗人食指1968年创作的诗歌《相信未来》曾成为很多人心目中的经典之作。这首诗呼唤人们带着对未来的信念去努力,去热爱,去生活。诗中的最后一段尤其成为感情升华的沸点,诗中写到:“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有的演播者在朗诵过程中,随着诗歌的发展进程,情绪愈发的激动,为了烘托出结尾的气势,用声嘶力竭、近乎呐喊式的语气作为最后演播的终结,有的甚至是嘶哑的,毫无控制力可言的劣声,这种过分夸张的表演使该诗的意境和内涵瞬间跌到谷底。

适度表达,即恰当把握文艺作品演播的态度分寸,是文艺作品演播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文艺作品演播中的态度分寸首先必须建立在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具体感受的基础上,为朗读的目的服务。其二,态度分寸不完全是单一的,往往呈现互相渗透的运动状态。不受逗、句号的限制,从“读”和“听”的双方需要考虑停连。句子越长、内容越丰富,停顿越多;反之就越少。其间诸多变化,少有捷径。必须同重音、语气、节奏一起共同完成再创作。③

在这里笔者提出一个观点——学会做减法。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演播作品在进行第一步骤——感受时,要求演播者一层一层叠加信息,尽可能多地去掌握与作品有关的内容。接触面积越大,感受力就越强,演播主体越有自信,就越能做到胸有成竹。进入第二步骤——表达时,要求演播者剥开外表包装,褪去华丽和浮夸,只留下极具感染力的内核。这个过程就像是一个由放到收的过程。做减法的目的不是要我们抛弃外部技巧,忽视表达手段;相反它要求演播者巧妙自然地运用外部技巧,将演播作品掌控在一定的度里面,做到入情入理,适度得体。

那么如何实现适度表达呢?要做到情、气、声的和谐统一。“情”是内涵,“声”是载体,“气”是动力。情感作为最重要的一个链条带动着气息、用气息托举着饱满的声音完成传递的过程。由情→气→声的传递走向,我们不难看出三者之间的关联。情感的有效控制决定着合理的气息力道和声音的明暗阴晴,三者互为制约,缺一不可。在实际创作中,常常能见到以下几种现象:

现象一:用情过度、不能自己

以武汉市首位打工作家王恒绩2004年的作品《疯娘》为例,小说描写了疯娘悲惨的一生,直到最后给儿子摘野桃,死在了山谷里。该文最为动情的段落:

婶婶和我同时发现了一棵桃树有枝丫折断的痕迹,脚下是百丈深渊。婶婶不容分说,拉着我就往山谷里走……娘静静地躺在谷底,周边是一些散落的桃子,她手里还紧紧攥着一个,身上的血早就凝固成了沉重的黑色。我悲痛得五脏俱裂,紧紧地抱住娘,娘啊,我的苦命娘啊……

笔者曾演播过这篇作品,因为有过多次备稿预演,准确掌握了作品中的人物个性、故事线索、情节发展,每每演播至此泪水总会夺眶而出,情绪激动、气息不稳,在边啜泣、边演播的状态下完成最后的创作。

分析:演播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仅为了感动自己吗?当然不。它需要让更多的听者感悟其中的情感,同悲欢共命运。它是沟通作品与受众的桥梁,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纽带作用。那么如何控制好演播者自身的情绪呢?

解决办法:根据情→气→声的规律,当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会造成气息不稳,失去支撑力的气息又直接导致声音的喑哑失色。应在适当的位置找寻或制造省略号,以此进行适时的气息调整。就这部作品而言,在“婶婶不容分说,拉着我就往山谷里走……”的省略号的位置,可以做一次长长的深吸气。这既能让演播者的情绪稍作平复,又能让演播者的声音回归到原有的轨道位置,不受情绪的干扰。另外,此处的深呼吸还有制造悬念,揪着听者往下一探究竟的作用。

现象二:只重声音,以声造情

舒婷的名篇《致橡树》,前半部分的描述是最柔美妩媚的:“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就在这一段被世人称之为最美丽的文字中,演播者通常会用柔和而感性的声音描绘出诗的美好。但是有些演播者为了过分凸显声音的柔美度而将气息汇聚在胸腔,在演播作品中几乎是提着气、捏着嗓音,小心翼翼地完成创作。自以为声音明亮光洁、温柔妩媚,殊不知这样的声音早已失去了原有的圆润感和饱满度,扁而无光泽。

分析:过分在意声音的美感,直接导致气息的不顺畅,毫无感受的声音即使勾勒出很美的文字也只会给人以夸张和虚假之感,严重破坏了诗的意境。

解决办法:演播者的气息应该是沉在丹田,小腹微微放松、气下沉,用深沉而饱满的声音朗读出诗的韵律。气乃情所致,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如果情感上没有感受到变化,就谈不上相应的气息调整,而呆板的气息只能带来毫无色彩可言的声音。

可以说,适度表达既符合听者的审美收听需求,又能正确传达出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的演播才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三、结语

文艺作品演播需要演播者通过深度感受、适度表达等一系列创作途径,来展现艺术作品的魅力。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总编室)

(本文编辑:宁黎黎)

猜你喜欢

演播文艺作品
大地情深
——河北省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活动
声入人心
——剖析有声小说演播技巧
探析小说演播如何更好地“化为人物”
有声小说《白鹿原》演播艺术分析
——以李野墨演播版本为例
文艺作品
丽江市弘扬张桂梅精神文艺作品评论会
浅议戏曲“云演播”
新时代有声演播者应该如何掌握情气声的关系
浅谈小说演播中的角色塑造
论近代中西方文艺作品互译发展现状及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