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社会历史批评角度重读《潘先生在难中》

2015-05-30汪延芳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2期
关键词:历史背景知识分子

汪延芳

摘 要:叶圣陶先生的《潘先生在难中》是作者描写旧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灰色的卑琐人生”的代表作。《潘先生在难中》以军阀混战为背景,通过对战争中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性格剖析,指出他们的自私与虚伪,并将整个教育界的黑暗暴露在读者面前,以此表达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匮乏,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毒害。本文从社会历史批评的角度,以更广阔的视野对《潘先生在难中》的故事背景及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力求展现这篇小说产生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军阀混战;知识分子;历史背景;社会作用

1925年1月《小说月报》发表了叶圣陶先生的《潘先生在难中》,实现了叶圣陶先生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这部作品与以往那些在相对平稳的环境中展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灰色心理的手法不同,而是在一个军阀混战的动荡年代以第三人称的限制视角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了这类知识分子较为复杂的心理性格特点。

全篇分共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写战争来临前,潘先生早就带着全家大小收拾好了一切准备前往上海避难,通过描写在车站的人潮拥挤、到达上海后叫黄包车去找旅馆、在旅馆安顿好以后的窃喜等等情境下潘先生的言行来刻画潘先生胆小怕事、自私、苟安等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真实心态。第二个部分主要写好不容易到了上海,但为了拍上司的马屁,积极筹办开学的相关事宜,不料不但白忙活一场,还暂时失去了同妻儿的联系。表现了潘先生懦弱、虚伪、习惯看上司的脸色行事的性格特点。第三个部分写临近的碧庄开火了,潘先生仓皇到“红房子”里面避难,在这里遇到了同样来避难的教育局局长。最后一部分写战争结束了,教育局里的几个推举潘先生写欢迎凯旋军阀的彩牌坊条幅,潘先生内心矛盾,颇具讽刺意味。进一步表现了潘先生苟且偷安、麻木、缺少正义感的奴性心理。潘先生的形象代表了绝大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抛开与生俱来的性格因素,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潘先生这类人物的性格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社会历史环境。

《潘先生灾难中》的创作背景是1924年的江浙战争,是1924年中华民国江苏督军齐燮元与浙江督军卢永祥之间进行的战争。这场战争实际上是直系军阀与反直系军阀势力之间的一次重大较量。说白了局势军阀之间争夺地盘的战争。这样的战争,胜者王败者寇,对于老百姓确实百害而无一益。

我们来看看潘先生的无奈之举。作为一位普通的教员,明明知道战争即将爆发,携带一家外出避难也是人之常情,他没有损害别人的利益,甚至可以说对家人顾虑周全,是一位好父亲、好丈夫。潘先生带着孩子遇到带着红包头的印度巡捕头的情节被批判懦弱与奴性。确实也有这样的性格特征,但是换个角度思考也许那只是潘先生安抚受惊吓的孩子的一种方式。潘先生跟车夫抠唆几个铜板,也恰恰说明了自身生活的拮据。他逃到上海后又担心学校开学的事情,确实有曲意逢迎上司、担心丢掉工作的嫌疑,但是否也能说明潘先生对自己的工作也是有感情的。当他去教育局打听开学的事情,被几个职员推举写欢迎军阀凯旋的彩牌坊上的字,潘先生也推辞了,但是“笔杆便送到潘先生手里了”,但他的心情也是极其复杂矛盾的。他深深的明白,造成他们狼狈逃难的人恰恰是他现在提笔歌功颂德的人。但潘先生有很多无奈。

除了这篇文章的社会历史背景,作家自身的经历也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很大的影响。叶圣陶先生他曾当过近十年的小学教员,后来又从事中学、大学的教育实践。对于教育界的状况了解的比较清楚。他曾说,“不幸得很,用了我的尺度去看小学教育界,满意的事实在太少了。我又没有什么力量把那些不满意的事情改过来,我也不能苦口婆心的向人家劝说,因为因为我完全没有口才。于是自然而然走到用文字来讽他一下的路上去……。”[2]叶圣陶先生所处的旧中国的教育界充斥着各种弊端和黑幕。一方面反动军阀之间争权夺利、战争不断,不顾及百姓死活。另一方面,是教育界的领导者贪污腐败,把教育这种头等大事当成自己谋生或者争取利益的工具。潘先生既不是军阀首领也不是教育界的领头羊,甚至在某些时候就是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他既不能阻止战争的爆发,挽救百姓于疾苦之中,也不能励志革新,改变教育界的现状。他能做的,就是维护自身以及亲人的周全,苟安于乱世。叶圣陶先生亲历了很多才能用如此冷静客观的笔触同情与讽刺兼备的刻画他们的性格特点。

这篇文章写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五四新文化运动已使得一部分知识分子觉醒起来。我们也希望潘先生也能够振臂一呼,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带领大家救亡图存。但是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事实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也是有限的。在当时仍然有很多像潘先生这样的人,他们懦弱、自私、苟安、卑怯、麻木、安于现状、不敢反抗。《潘先生在难中》虽然没有直接对战争的残酷场面进行描写,但是通过潘先生的眼睛,让读者感受到了战争的张皇与混乱。百姓流离失所,交通、教育等人们的生存环境陷入瘫痪,人性虚伪自私的暴露,教育制度的腐败等等都展现在眼前。能够帮助读者更加清醒的认识到社会黑暗的深层次原因,鼓舞更多的像潘先生这样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人去反抗、去斗争。

参考文献:

[1]茅盾.《王鲁彦论》.小说月报.1928年1月号

[2]叶圣陶.叶圣陶散文名著.四川: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9)

[3]高红樱.潘先生的如何选择与别无选择— 重读《潘先生在难中》.现代回眸.2007(5)

猜你喜欢

历史背景知识分子
新时代云南乡村绿色发展:历史背景·机遇条件·路径选择
张圆满:《祭侄文稿》——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精神文化产物
浅析拉萨关帝庙修建的历史背景
噶尔丹的圣树:今日祭奠崇拜的历史背景(英文)
人民代表会议的历史背景
烛武退兵逞辩舌 弱国终究无外交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