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效率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2015-05-30张兆年
张兆年
摘 要:高中语文是高中阶段的基础性学科,课堂教学是高中语文的最主要教学方式,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不少教育工作者一直思索的问题。本文笔者通过自己亲身的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的建议,并作进一步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效率;实践
一、制订具体化和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接受能力而制订的具体标准和要求,它的作用不仅仅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总纲领,同时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南。只有教师的教学目标明确了,师生的课堂教学活动才能有明确的方向,教师教学有的放矢,学生学习学有所获。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很多教学目标过于宽泛、标签式、笼统的情况,例如,认识生字词、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等。然而,这样的教学目标无疑是大而空的,基本上适用于每一篇文章的教学,如此一来,造成了千篇一律的教学目标。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每堂课都应该明确具体地表达出教学目标的每个细节和层面。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越是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越容易掌握,教学效果的提升也越明显。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读课文《荷塘月色》的时候,设置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一是逐步引导学生欣赏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二是反复体会写景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如何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进行写作;三是了解作者写作时代背景, 探究作者所流露出来的郁闷彷徨的心境和对现实不满的愤激之情。
二、巧妙利用提问来提高课堂效率
1.注意提问的角度
对于一篇文章来说,可以从很多的角度切入,从主题入手便可展开提问。例如,李商隐的诗《锦瑟》,世人对它的主题便有多种理解,比如,“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对亡妻的深情悼念”“作者的自伤”等,可以让学生熟读诗歌后,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其要表达的主题。学生各抒己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我们也可以从文章的疑难处入手,如魯迅的《祝福》一文中,祥林嫂人物形象的挖掘和人物形象塑造意图是整篇文章的难点和重点。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去设置问题:祥林嫂遭遇了怎样的悲惨命运?造成悲惨命运的原因何在?当然,我们还可以从文章的新旧知识联系处、中心处、细节处等角度去提问,这里不再一一赘述。作为老师,找到最佳角度设置提问,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生思维,减少理解障碍,使学生有一种醍醐灌顶般的彻悟。
2.注意提问的难度
高中生的认知水平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课堂提问要注意难易程度的把握。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老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学生在没有认真研读课文和深入思考的情况下不能回答,但是经过引导和思考后却能够有一个大概的答案。例如,在讲授《祝福》一文时,要想深化对祥林嫂悲惨命运的认识,提炼文章的主题,如果向学生直接提问“文章的主题是什么?”,可能会让学生措手不及,无从回答。这个时候,老师可以积极地将问题“化难为易”,从最简单的引导开始切入,巧妙运用原文的一句话“还不是穷死的呀”,并进行问题设置:祥林嫂是不是穷死的?谁应该为祥林嫂的死负责任?通过一步步探究答案来解决难以回答的问题。
三、巧用多媒体,创设课堂情境
多媒体教学在现今的中学教学中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了,也是未来的趋势。对于高中语文课堂来说,多媒体教学通过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将一些深奥抽象的知识点进行直观化演示,从而大大地提升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授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时,笔者借用了学校的多媒体设备,在教室里播放了有康桥背景的朗读视频,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受,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到康桥的美,从而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进一步感受新月派诗歌的绘画美。通过视听感受,学生也能够展开想象的翅膀,深入课文意境,理解所学的内容。
多媒体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加快学生掌握新知的速度。老师则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构建相应的问题情境。此外,老师可以布置一些有趣的课堂小练习,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总之,教师应根据教学需求,在多媒体环境下创设一些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情境,让他们在一种新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习,从而优化高中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黎 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倪文锦.问题与对策:语文教学有效性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1(09).
(作者单位:甘肃省民勤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