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教学?需要什么

2015-05-30杭建华

求知导刊 2015年20期
关键词:平等自由尊重

杭建华

摘 要: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出台了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对历史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试着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出发,并结合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对如何进行历史教学进行诠释。

关键词:平等;尊重;自由;责任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出台了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增强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逐步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人生理想;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的出台,对历史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已从事教育工作十多年的老师,面对过无数的学生,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一样的,学习成績也有好有坏,而中考的指挥棒却是统一标准的。在这种情况下,历史老师更应该把握好自己的课堂教学。我的课堂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也改变不了中考、高考制度,但我的课堂可以有这些理念,也许通过我的课堂能改变孩子,至少在我的历史教学中,能对孩子的未来有一点影响。作为教师,尤其作为初三的历史老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有自己的想法和独立的人格。

那么,历史教学课堂需要哪些因素呢?

一、平等

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就说过:“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1776年的美国《独立宣言》也提出了“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翻译过来就是“人人生而平等”。我的历史课堂,首先是学生之间的人格平等。江苏省张家港市第六中学有将近50%的外地学生,在我的眼里,本外地都是我的学生,没有地域差别。

其次,机会的平等。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不可能每一个孩子都很优秀,生命的个体差异是一种必然。每一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个性、都有优秀、美好的一面,也有缺陷的一面。如果用同一的标准去衡量学生,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不平等。在课堂人数众多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完全做到因材施教,但至少可以把课堂提问的机会留给每一个学生。我教过一个学生,很聪明,每次我的问题一提出来,他就把手举得很高,每堂课我都会请他回答问题,但最多只会叫他一次。我明确地告诉他,你举手我不叫你回答,不是对你不肯定,而是我要兼顾每一个学生,我要把机会留给班上的每一个人。我们班有30个学生,等到他们全部回答后,你才有机会。当然也有学习能力差一点的学生,我每次提出问题,总会低着头,生怕老师请他回答,这时候我会说,你越是不愿举手,我越是要叫你,所以,你要思考问题。作为老师,关注每一个孩子是教师的责任,要帮助每一个孩子进步,这也是教育的平等。我们应该给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更多的机会,锻炼每一个孩子,而不是仅仅把机会给了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孩子。我的课堂,是人人能说的课堂,即使他说的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最后,平等还包括学生与教师间的平等。在师生活动中,教师应从思想意识中放下架子,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在人格上师生是一律平等的。通过班级与学校的民主氛围,学生会对人际关系有切身的体验。我想这是对“以人为本”的最好诠释。

二、尊重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尤其作为初中学生,处于人生的第二个叛逆期,更需要让他们感受到尊重与被尊重。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说:“要尊重每一个人,不论他是何等的卑微与可笑。要记住活在每个人身上的是和你我相同的性灵。”学生的知识储备,人生阅历虽然没有老师多,有些教师觉得很简单的问题,学生往往想不明白,难以理解。但是,我明确地告诉学生:我的课堂,你随时可以打断,你随时可以提问,再简单的问题我都会解答。有一次,开设“美国南北战争”这节公开课,在我向学生提问美国南北战争的转折点时,学生回答是“萨拉托加战争”。正确答案应该是“萨拉托加战役”。很明显学生对于“战争、战役”没弄懂。如果我向学生好好解释这个问题,结果就是拖延教学时间。这时,作为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需要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教师的解惑不仅让学生弄清了此问题非彼问题,更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

三、自由

2012年10月美国发布的“2012中国SAT年度报告”显示,参加美国高校入学考试SAT的中国高中生中,只有不到7%的人成绩达到1800分“及格线”,而达到美国优质大学普遍要求的2000分以上成绩的更是只占2%。这个数据让中国人非常惊讶。中国人的动手能力可能不行,但中国人的考试能力却是世界一流的。现在考试也不行了,围绕这个话题涌现了许多批判性的声音,矛头直指中国教育缺乏批判性思维。

中国的教育为什么缺乏批判性思维?因为考试往往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在课堂上我们也总是希望得到预设的答案,尤其是上公开课时,但学生的思维往往不受课本、教学环节的限制,而且也不需要受到限制。在我的课堂上,我希望能听到不同的声音、观点。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学生有独特的个性,学生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课堂上需要思想的碰撞。比如,讲到美国在“二战”快结束时,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绝大多数学生觉得大快人心,由于日本的侵略,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的灾难。但也有一个同学提出了不同的异议,美国是否应该投原子弹?他是从人性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对于这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要允许他的存在,允许学生思维的自由,甚至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样的自由,恰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自主性”。自主性能让学生独立地做出分析与判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老师要允许学生思想火花的碰撞,要根据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历史方法的学习与价值观的提升不断完善教学方案。

四、责任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就是责任。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从小应该培养振兴中华的意识。我在上“甲午战争”这一课时,整整花了两节课时间给学生看电影,通过看电影,使学生深深领悟国家的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这也是紧贴新课程中历史教育中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国人欣喜若狂,奔走相告,奋斗了几十年,总算获得了诺贝尔奖。但也有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中国的人文科学获得了大奖,中国的自然科学什么时候也能得此殊荣?这值得我们这些教育者好好思考。

作为历史老师,我的教学也要放大视野、不断更新观念。 有一句话讲得非常好:教育是为学生打未来的底子,而不是为教育者争今天的面子。教育者始终要有以人文本的精神、全面服务学生学习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第六中学)

猜你喜欢

平等自由尊重
情人的烦恼
关于深入开展文化养老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小学教育中转化差生之我见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