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马铃薯瓢虫发生规律及防控对策

2015-05-30曾岑

农民致富之友 2015年22期
关键词:防控对策发生规律

[摘 要] 根据近年来对马铃薯瓢虫监测、调查,通过饲养对它的定点、定株、定虫、定时进行观察及大面积观察分析发生的规律,研究马铃薯瓢虫防控对策,从而控制了马铃薯瓢虫的危害,增加了农民收入。

[关键词] 马铃薯瓢虫 发生规律 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11-0119-01

马铃薯瓢虫[Henosepilachna vigintomaculata(Motechulsky)](又称二十八星瓢虫),近年来,我镇马铃薯、茄子、辣椒、大豆等发生较重,根据2009—2015年监测、调查分析研究,一般年份受害株率50%左右,严重达到100%。对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都造成很大的影响,通过在我镇设立田间定点的调查研究,来总结出马铃薯瓢虫的生活规律与特性,同时对2010—2013年我们在翠华镇联合村谢家沟、兴隆村大田、雄魁村松林用网罩在马铃薯植株上接虫饲养,定点、定株、定虫、定时进行监测。通过细心观察调查,并初步掌握马铃薯瓢虫在我镇主要危害活动规律及生活习性,并加大在我镇马铃薯种植区域预防和防控措施,来减少这种瓢虫对马铃薯的危害。

1 田间观察寄主植物及危害症状

1.1 寄主植物

通过我镇在近几年调查、观察及分析研究证明,马铃薯瓢虫属于多食性害虫,其不仅为害马铃薯,还会对茄子、辣椒、豆类、番茄、蔬菜、瓜类等造成为害。通过详细的调查研究,马铃薯、茄子、辣椒、豆类等每年的被害率要达到50—70%,有的甚至最高达到100%的被害率,尤其在我镇背风向阳温暖地块发生较重,可直接造成减产减收,在2010—2011年马铃薯瓢虫造成我镇大面积减产。

1.2 危害症状

通过长期的田间观察发现,无论是马铃薯瓢虫的成虫还是幼虫,都是以作物的叶片、茎、花、果实为主要食物,危害最严重的是叶片与果实。如果是叶片受到啃食,就会出现许多凹陷纹,它们是透明的、平行状的,随着病情的加剧,凹陷纹不断扩大,有的甚至仅留叶脉与表皮,直至叶片干枯死亡;而病情较轻的会抑制其光合作用;如果茎秆受到啃食,则在茎表面出现许多凹陷纹,呈平行线状,后变为褐色,会影响茎秆的正常运输功能;如果是啃食果实,较轻的是出现平行线状的凹陷纹,较重的则会出现畸果、裂果,且是果实失去原来的味道。

2 田间监测的发生规律

2.1 生活使

通过对马铃薯瓢虫监测、观查在我镇1年发生2代,该虫以成虫在背风向阳处、沟渠、杂草中等越冬,越冬成虫在我镇4月28日—5月10日开始活动,在马铃薯上取食,逐步扩大蔓延危害。2010—2013年在我镇联合谢家沟、兴隆大田、雄魁松林用观察网罩在马铃薯植株接虫饲养观测及大面积监测,监测到发生的情况;一代幼虫在5月中下旬至6月下旬发生重叠。二代幼虫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重叠现象,而且危害群体会由马铃薯转移到其它作物上,比如蔬菜、瓜类和豆类,特别转移到在茄子、辣椒、番茄、豆类危害最重。

2.2 生活习性

2.2.1成虫。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其有幼虫羽化为成虫的时间通常是在白天。刚开始发生羽化时,其身体还比较软,呈浅黄色,在鞘翅上会有6个点出现,1小时后会有28个呈圆形的黑斑陆续的出现,并能够缓缓爬行,2—4个小时后就可以自己啃食作物。成虫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可以进行取食,尤其是在白天,它们的食量非常大。羽化后的2—4天就开始交配,且交配所用的时间具有很大差异,十几分钟到几个小时。发生交配后的4天就可以大量产卵并进行孵化,没有交配的也可以散产少量卵,但不能孵化。可以进行多次的交配,增加产卵的数量。1头雌虫一生可产卵10—16块,每块有卵9—56粒。成虫寿命30—80天,有的越冬成虫最长可达240天左右。成虫有避光性和假死性,飞翔力较弱,一般只飞几米远。

2.2.2卵。一般位于叶片的背面,只有极个别会出现在叶片的正面。第一代的虫卵主要是在马铃薯下部的叶片上,第二代一部分产在马铃薯叶片上,另一部分转移分别产在茄科、蔬菜、瓜类和豆类等作物上。刚出生的卵呈鲜黄色,等到孵化时则变为深黄褐色。我镇通过网饲养监测,得到的结果为:第一代卵历期8—11天,第二代5—7天。

2.2.3幼虫。幼虫的孵化时间一般在早上6—9,刚孵出的幼虫都会聚集在卵壳上,一动不动地,等到2—6小时后开始慢慢活动,并分散在卵块附近取食。同一卵块孵化出的幼虫随着虫龄的增长,不断扩散,但仅能在本株周围相连的植株上为害。幼虫在脱皮前不食不动,食料不足时龄期延长,且虫体较小。幼虫3、4龄时食量较大,进入老熟时,虫体略呈白色,停止取食。幼虫共4龄,历期13—17天。

2.2.4蛹。幼虫爬在叶背或杂草上化蛹。发生量大时,幼虫有群集化蛹的习性。初化蛹乳白色,老熟蛹黄色,蛹期5—7天。

3 影响发生原因

3.1 气候条件

近几年,通过对我镇虫害发生的情况来看,最适应马铃薯瓢虫的生存环境为高温、高湿。比如在早春,这时节的气温迅速的回升,且降雨量也有所增多,加大了地表的湿润度,非常适合第一代瓢虫的存活。到了7-9月,随着降雨、温度的继续提升,第二代瓢虫的数量也迅速增长。但是,如果在7-9月降雨偏少时,就会减少瓢虫的危害。

3.2 虫源基数

根据我镇最近7年监测、调查、研究与分析,上代马铃薯瓢虫的虫源的多少直接决定着目前作物受到虫害的轻重程度。例如2010年7月29—30日在茄子上调查,监测单株有第二代成虫10—48头。8月20—21日第二代幼虫28—68头。2010年7月27—28日在茄子上调查,监测单株有第二代成虫8—32头,平均18.6头。8月24—25日第二代幼虫19—41头。

3.3 早播田虫量多、为害较重

经过调查分析,在相同的播种田地,播种早要比播种晚的地块中瓢虫数量要大,当然受到的为害程度也重。通过近几年监测在我镇联合村谢家沟、兴隆村大田、雄魁村松林等调查叶片残缺不全,个别田块整株马铃薯咬成光杆。

3.4 湿润田发生重于旱地、坪地重于坡地

根据我们多年对马铃薯瓢虫系统观察与大田普查,在同样气候环境下,湿润田马铃薯瓢虫发生重于旱地,坪地高于坡地,为害程度同样湿润田、坪地重于坡地。

3.5 作物种类与环境

根据我们监测观察马铃薯瓢虫比较喜欢取食马铃薯的叶片,茄子、辣椒、大豆、菜豆、番茄等也发生危害较重,但相对危害马铃薯叶片较轻一些。通过监测调查发现沟、渠、路边种植马铃薯田和茄科田,马铃薯瓢虫虫口密度往往比较高。

4 采取的措施

4.1 根据生活使与习性进行防治

根据监测、调查的生活规律,杀它的要害处。马铃薯与玉米轮作,茄科与非茄科作物轮作,取食作物与不易取食作物轮作,高秆作物与矮秆作物套种。该虫产卵期较长、繁殖量大的特点,在防治上应将成虫作为防治重点。

4.2 勤查勤看、掌握防治适期

播期不同,成虫发生为害盛期也不同。一般田块在6月中下旬,晚播田块推后10—15天。成虫盛期也是产卵盛期,成虫盛期一般10天左右,即为低龄幼虫盛期,此时为防治关键适期。

4.3 生物防治

在幼虫盛发期,利用人工饲养的瓢虫双脊姬小蜂在田间进行释放,增大田间马铃薯瓢虫蛹的寄生率,降低第一代成虫为害和越冬虫源基数。

4.4 人工捕杀

4.4.1利用其群居习性,清除越冬场所,消灭越冬成虫。

4.4.2利用成虫的假死性,于成虫盛发期早、晚拍打植株,集中消灭落地成虫。

4.4.3利用成虫产卵期,结合田间管理摘除卵块。

4.5 农药防治

在田间虫口密度较大时,抓住两个重点防治时期进行喷药防治。一是越冬代成虫迁飞到农田的高峰期和一代幼虫分散危害之前打药;二是在二代越冬前根据群集于植株根部。药剂选用内吸性如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2.5%的敌杀死乳油3000—4000倍液喷雾防治。

参考文献

[1]袁邦前,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的防治及注意事项,农民致富之友,2014,6下(68—69)。

[2]秦引雪,崔娜珍,白秀娥,高有才等。山西北部地区马铃薯瓢虫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2006,6(27—28)。

[3]曾岑,近几年来监测、调查、分析、研究总结出来。

猜你喜欢

防控对策发生规律
高校学术腐败犯罪原因与防控对策研究
黑绒金龟子在玉米上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双叉犀金龟在豫南的危害及防治技术研究
大学生“网瘾和手机病”成因及应对策略
小麦蚜虫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初探
校园网贷风险及其防控对策探析
清原地区枣疯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的研究
烟草黑胫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试析集团企业实施财务共享存在的风险及防控对策
冠瘿病在阿勒泰地区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