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鸭—萍共作开辟兴化有机稻米生产高效途径
2015-05-30赵宝清卫永成
赵宝清 卫永成
[摘 要] 通过对稻-鸭-萍共作模式的不断探索实践和总结,得出了稻-鸭-萍共作生产有机稻米的高效途径,对探索水稻高效种植模式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 稻-鸭-萍 共作 有机稻米生产 高效 途径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11-0092-01
继蟹田稻、稻-渔共作后,由山华农业发展(兴化)有限公司发起并投资开发实施的稻-鸭-萍共作是一项集有机稻米生产与水禽共养于一体的生态型标准化农业清洁生产模式,自该公司2005年落户江苏兴化荻垛镇以来,其生产技术日臻完善,操作流程更加规范,示范规模不断扩大,水稻产量稳步上升,综合效益显著提高,该模式现已辐射到周边多个乡镇,并已成为我市各地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新亮点新途径。
江苏蒲公英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稻-鸭-萍共作有机稻米生产基地常年示范种植590亩,水稻品种选用了适宜我地生产的迟熟中粳品种南粳46(适宜我地生产的中迟熟中粳品种,如:国内的淮稻5号、武运粳24、南粳46及日本的“越光”品种等均可),鸭子选择以体形较小的扬州太鸭、镇江役鸭为主,绿萍采用本地品种。
1 技术流程简便
本田前茬为二麦田或冬闲田,水稻于6月上旬开始移栽或机插,大田秧苗活棵后,分批投放5天至1周鸭龄的扬州太鸭,投放密度以30-31只/亩为宜,6月底亩投入约200-250公斤左右本地绿萍,栽(机)插水稻须留边沟,采取大行宽株模式,株行距普遍为27×24厘米,保持每亩密度在1.03万穴、基本苗4.32万左右,且水稻须长期保持3寸左右的深水层,整个水稻全生育期除用一交有机肥料作基肥外,一律不施肥不用药,成鸭于水稻破口齐穗期(8月底9月初)离田,转至河沟围养育肥后上市,必须注重水稻后期水浆管理,重点注意烤实稻田,水稻10月中下旬前后收割。
2 生态效益凸现
由于稻田投放鸭子与绿萍形成动植物的共生环境,杂食性较强的鸭子其生活习性及其活动特点,可有效吃食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同时鸭子产生的排泄物及绿萍的还田、绿萍的固氮等作用又可为水稻的正常生长提供肥力,鸭子活动产生的浑水效果还可刺激水稻的分孽发生,增强水稻的抗逆性。稻-鸭-萍共作生态效益主要表现在:一、抑制稻田杂草的发生,控制效果达100%;二、压低害虫基数,减轻害虫发生危害,这与鸭子捕捉害虫的天性及觅食高峰在傍晚和黎明即害虫的活动高峰期相吻合有关;三、水稻病害尤其是水稻纹枯病轻,这与田间株行距大密度小有关。
3 经济效益显著
据2011年、2012年两年的追踪调查,按有机稻出糙率65.4%,有机稻米市场价16元/公斤计,2011年成鸭率81.3%,水稻亩平单产341.5公斤,亩平鸭子纯收入187.56元,亩平稻米纯收入3288.86元;2012年成鸭率86.5%,水稻亩平单产472.5公斤,亩平鸭子纯收入182.69元,亩平稻米纯收入4408.8元。经济收益是常规栽培稻的3倍左右。
4 社会效益巨大
从我市各地多年来的稻-鸭-萍共作实施效果来看,前景非常看好。一是推广面积已由05年的130亩发展到现在的2000多亩,辐射多个乡镇;二是共作模式已被多数农户接受;三是生产技术已由实践摸索得到逐步完善集成,一改原来稻田绝对不用药为少用部分有机生物农药,以防治水稻破口齐穗期因鸭子离田后的稻纵卷叶螟、褐飞虱等病虫危害而影响产量;四是该模式得到了有关专家的肯定,同时也吸引了大批种田能手的青睐,有较强的社会影响率。
5 仍存现实问题
当前我市各地稻-鸭-萍共作的实施效果较好,生态效应与经济效益并存,不过目前尚且存在部分问题:一是水稻破口齐穗时鸭子离田后褐飞虱的迁入危害,不少田块部分出现冒穿现象,水稻后期病虫害相比常规田块偏重;二是由于实施稻-鸭-萍共作模式,稻田长期保持高水层、不搁田,随着水稻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逐步转化,田间郁蔽程度增加,中后期不少田块透光透气条件明显变差,水稻后期田间纹枯病发生危害的隐患大;三是稻田鸭子的投食时间、投食次数以及投放数量、标准等须严格掌控,一般每天投食1-2次,投食量应控制在鸭子需食量的70%左右,时间与觅食高峰错开;四是围网、鸭棚等设施间接投入大,标准化管理程度严,从业人员素质要求相对比较高。
总之,稻-鸭-萍共作模式,是一项生态环保、有机高效、清洁绿色的种养方式,是有机稻米生产的又一有效探索,更是其今后的发展方向,是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作者简介:赵宝清,(1966-),男,江苏省兴化市农业局助理农艺师,大专,长期从事农技推广、试验示范及粮食高产创建工作。
卫永成,(1965-),男,江苏省兴化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本科,长期从事农业信息、三新技术推广、水稻高产创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