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差生现象的发生机制及解决策略
2015-05-30邵永成
邵永成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观察法,对体“育差生”现象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个体差异、教材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是大学生被贴上“体育差生”标签的主要原因。据此提出,体育教学中因避免对大学生贴标签,强化大学生体育学习中的成功体验,以及采用多元评价使大学生发现自我等干预策略,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差生;标签效应;干预策略
在新世纪,大学生即将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者和接班人,备受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可以说,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好坏关系到整个社会发展,以及“中国梦”能否早日实现的问题。然而,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看到高校體育教学中遇到一些实际困难,如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特别是耐力素质与柔韧性紊质,进而导致高校体育课堂”差生”的出现,探讨该现象的发生机制及解决策略,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
1.“差生”现象解析
“差生”在学术界也称为学业不良学生,这是一个特殊群体,该群体往往存在学业困难、品德发展障碍,同时又伴随着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整体上看,研究者对“差生”的界定倾向两种方向: 一为“学习障碍”,是指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等的生理功能缺陷,造成的学习困难。二为“学业不良”,则指学习成绩低下,即学生的智力水平在群体中属正常或较高水平,而实际成绩则为中下水平[1]。一直以来,“差生”都被视为异质群体,好像该群体也往往存在学业困难、品德发展障碍等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但是,很少有研究者关注这其中到底有多少“差生”被错误的贴上了标签,有的被认为是“学习障碍”,有的被笼统的称为“学习困难”,要知道,这个标签一旦贴上,就可能伴随学生的一生。
在体育学习领域,这种简单的、武断的把学习者归结为“差生”的现象并不少见。例如,一个无论如何都跑不快的大学生,由于其具有丰富的情感和乐感,以及灵活性和柔韧性等,可能是一个舞蹈天才,可是,因为其不具备快速跑所需要的专业素质,可能被贴上“差生”的标签。实际上,他们的表现不佳可能源于多种原因,如生理( 如儿童时期的体育锻炼) 、心理( 如儿童时期的锻炼挫折体验) 和环境( 如教学方式、锻炼氛围等) 等因素的影响,使他们诸如在学习认知、动作本体感觉、动作习得以及动作迁移等方面出现差异。所以,本研究认为对于“差生”的界定应遵循两个原则: 一是,未经过调查研究,教育者不能简单给某人贴上“差生”的标签; 二是,“差生”不应该具有价值观取向,而是经过干预,使之能发现并享受自己的优点带来的快乐。需要强调,本研究中的“差生”不包括由于认知障碍而出现学习问题的个体。
2.标签理论溯源
标签理论源于对犯罪行为的探究,在20 世纪50 年代流行于美国,后来成为美国社会学界研究越轨行为的占统治地位的理论[2]。标签理论认为越轨行为是社会互动的产物,它主要探究越轨行为产生的过程而非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认为个体之所以成为越轨者,往往是因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父母、老师以及社会在处理其越轨行为时,被贴上诸如坏孩子、问题少年的标签[3],很显然,这些标签是在互动活动中发生的,并且往往是“权威”人物( 父母、老师等) 认可的,所以,带有强烈的社会认同的烙印,就像商品一样,被人为的认为是这种而不是那种商品,将该个体同正常人分开。而被贴上标签的个体也在不知不觉中修正了自我,逐渐接受社会对他( 或她) 的定义,并开始认同这种观点,确认自己是坏孩子,进而主动与其它的坏孩子为伍,最终产生更加严重的社会问题[4]。
3.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标签效应
事实上,每个大学生都有强烈的体验体育学习成功的愿望,但是由于个体的多样性,学习过程中避免不了产生各式各样的差异,就如何认识这些差异,我们的家庭、社会,甚至课堂可能起到了负面作用。例如,有家长在听到对自己孩子的夸奖时,常回答道“我们家孩子体育不行,太胖了,小时候身体就不好,正准备假期学习跆拳道呢”,要知道,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当然会认为自己是一个“身体不好”、“肥胖”,甚至需要“练习跆拳道”进行矫正的问题人物---这就是“标签”,一个可能因为家长之间的客气,不经意被贴上的“标签”。事实上,可能这个孩子并不是天生的体育无能,仅仅可能是现有的教学评价方式、学习项目与他不符合而已,就像有些孩子在需要合作的球类项目中无论如何也不适应,但他( 或她) 在体能主导类项目中很有才华。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教材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机制,给那些所谓的“差生”创造属于自己的空间。
此外,即使大学生做出相同的行为,一部分人会比另外一部分人更容易被贴上标签。也就是说,一个学生是否被贴上“差生”的标签,不仅仅取决于其自身的学习表现,还取决于教师对其行为的反应,而这种反应是建立在教学双方已有经验基础上的。同时,给学生贴标签是造成其从潜在“差生”走向真正“差生”的催化剂。因为,个体一旦被贴上“体育差生”的标签,标签会成为其最有力的身份象征,其周围的人就会在标签的影响下,以非常规方式对待当事人,例如,运动会再也不会有人找他( 她)报名,也没有人在乎他( 她) 指导比赛的意见,其他人的反应,又促进了“体育差生”升级的可能性,即标签效应从初级、次级、到习惯性行为的过程。所以说,对体育学习中暂时表现不佳的学生而言,被人为贴上标签是很残酷的事情,因为,这里的表现不佳,很可能就是因为该生在不适宜的时间做了贴标签者认为不适宜的事,每一名学生都应当是一个具有无限发展潜力的个体,每个人的与众不同正是其可塑性的体现,所以,教育工作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慎用自己对学生的评价。
4.干预策略
(1)尽可能避免给大学生贴标签。基于上述分析,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重新定义过程使那些被认为是“体育差生”的人恢复为“正常人”。因为根据标签理论,多数的大学生成为真正的差生之时,身上的标签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体育学习中的“差生”标签也是如此,因为标签,他们被同伴孤立; 因为标签,他们被同伴的有色眼镜看待; 因为标签,他们在学业上陷入了困境。所以,教育工作者应该给与大学生体育学习中更多的理解、尊重、鼓励和关爱,使他们远离“差生”的魔咒。
(2)强化大学生体育学习中的成功体验。利用体育教学中的有利因素,通过多方式强化大学生体育学习中的成功体验。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行为的成功能够保证并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而反复的失败则会削弱自我效能感。因此,体育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使学生能体验成功的情境,激发所谓的“体育差生”的自我效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参与意识。
(3)采用多元评价使大学生发现自我。采取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据此发现并及时表扬大学生体育学习中的闪光之处。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人类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多种相对独立的成分构成,个体可能有一种或几种比较突出,另外几方面中等,还有个别方面存在困难。所以,人与人之间就出现了差异。但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利用这种差异,尝试在多种智力因素上建构多级、多层的评价体系。这样,大学生在擅长的体育领域会激起较高的信心,进而争取优秀,而在不擅长的领域,也不会因失败而引发心理问题,进而使大学生发现自我。(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Nelson J M,Harwood H。 Leaming disabilities and anxiety: A meta -analysis[J]。 Journal of Leaming Disabilities,2011,44( 1) : 3 - 17。
[2]俞国良。 学习不良: 一个有待拓展和深化的研究领域[J]。 心理科学进展,2005,13( 5) :545 -546。
[3]夏峥嵘。 切莫随意给学生贴标签[J]。 思想理论教育,2010,( 20) :73 -74。
[4]杨连友。 刍论学校教育中的”标签效应”[J]。 当代教育科学,2005,( 13) : 54 - 55。
[5]汪梦姗。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答方式差异简析---基于课堂标签效应的问题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2012,( 24) :23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