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促进青海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
2015-05-30张文渊
作者简介:张文渊(1969- ),男,青海西宁人,西北民族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2013级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研究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村地区中小学分布地域比较广泛,交通和信息闭塞,师资队伍整体上不健全,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各中小学之间的优质资源难以共享和有效沟通,教师培训质量难以保障。为此,笔者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制约青海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些粗浅地建议和看法。从而更好地推动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
关键词: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分析;建议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我国教育跨越式发展和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途径。这对教学设备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中小学来说,教育信息化更是重中之重。虽然经过多年的现代化建设与改革,该地区的中小学建设了机房和多媒体教室,并开设课程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微机操作,使学校信息化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发展,从目前的整体情况来看,已初具规模,初步享受到了信息化改革给教育、生活等带来的高效、快捷与方便。但是,这些与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来说,笔者认为仅仅是拉开序幕,任重而道远。
二、现状调查及分析
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在青海大通地区(4乡4个初级中学)范围内、选择逊让乡中心学校、青山乡中心学校、青林乡中心学校及西山乡中心学校,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5份,就对该地区整体信息化教育普及与发展过程进行调查。下面对收回的有效问卷(185份)进行分析:
(一)对四个中心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情况分析
名称逊让乡中心学校青山乡中心学校青林乡中心学校西山乡中心学校卫星、校园教学教学中使用教学中使用教学中使用教学中使用计算机机房6个机房5个机房6个机房4个机房多媒体教室12个10个11个8个电子白板10个教室5个教室8个教室5个教室
(二)信息化环境建设对教学需要的满足程度
项目满足程度完全满足20%基本满足25%不能满足45%远远不能满足55%
从以上表格中看出,西山乡中心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还比较落后,在访谈中了解到学校有1100名左右学生,生机比例为20:1,但多媒体教室和电子白板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仅有20%的教师认为硬件环境建设完全满足教学需要,近55%的教师认为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所以,信息化环境建设对民族地区而言还有待于加强。
(三)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及利用情况
项目获取及利用率校园网教学资源10%Internet获取资源60%教育教学资源专门网站45%多媒体教学光盘等电子资源40%行政部门的教育信息网10%同行之间资源共享35%其它方式10%从以上表格中看出,教师通过Internet搜索教学资源的占60%,到教育资源类专题网站查找教学资源的占45%,利用多媒体教学光盘等电子资源的占40%,显而易见,互联网是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主要渠道,学校在这方面应该加强建设。
(四)在新課标推进下,各学科教师最希望获取教学资源
项目获取及利用情况
新课标理念48%与新课程改革配套素材70%行之有效教学个案45%课程整合的案例20%名师在线指导25%其它方式25%
从以上表格中看出,新课程提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提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教育资源短缺,实际上严重制约着这些工作的正常开展。如图5所示,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学科教师最希望获得的教学资源中,与新课程配套的相关素材占70%,课程整合案例占据20%,新课程改革理念占48%。可见,教师们在新课程推进中,与新课程相配套的可直接利用的教辅材料很少。
(五)影响教师获得教育教学资源的主要障碍
项目获取及利用情况网络条件不完善20%检索不便15%资源量太少44%教学资源与教材不配套45%优质资源质量少30%教师备课机不够28%其它10%
从以上表格中看出,资源与教材不配套、资源数量太少、资源质量差在影响教师获得教育教学资源的障碍中排前三位,分别占44%、45%和30%,接下来是网络条件不具备、教师备课机不够等。在访谈中西山乡中心学校的一位老师这样说:“我们学会了操作计算机,也学会了从网上下载资料,刚开始积极性很高,经常从网上下载资料,但往往下载一大堆,却找不到我们真正孺要的,慢慢也就不去上网找了。”
三、对策建议
通过研究分析,青海大通农村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在软硬件建设、教育观念、信息技术应用、师生信息素养及设备管理等方面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着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必须探索出适合本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和学校实际情况的信息化发展道路,不能照搬照抄发达地区和省会城市中小学的方式和经验;否则,就会造成软硬件设施闲置和资金浪费,影响学校的发展。为解决以上的问题,笔者认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创造学习信息技术的氛围
只要学校领导、教师要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学校的各项工作才会有活力,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氛围。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来调动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和学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积极性,推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学校上级部门领导从思想上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学校领导要在日常工作学习中,成为应用信息技术的带头人,做到“领导清障搭台,教师表演技能”。
(二)增加软硬件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和融资渠道。为了解决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这一瓶颈问题,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一些扶持优惠政策。加大专项资金向学校投资力度,同时,学校也要解放思想、拓宽办学思路,争取一些项目资金向学校倾斜,还要加强与企业合作筹资,吸纳社会资金,让教育信息化面向校园的同时,面向社会,互惠互利,实现双赢,来促进农村地区的教育均衡发展。
(三)应用网络技术支撑平台。学校应该采取Linux和NC网络技术,搭建校园网络服务中心来管控教育教学中软硬件资源,软资源都在NC服务器运行,有利于维护初始投资硬件资源,并延长终端机的使用寿命和提高软硬件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和维护强度。这样,对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的信息化远程教育和教育均衡发展产生一定的社会价值。
(四)积极调动教师开发教学资源的积极性。开发教学资源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民族地区的中小学,由于缺乏因地制宜的教学软件和教学资源,更应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鼓励和支持教师们制作教学课件和开发教学软件。为此,其一,有效激励制度制定,调动广大教师开发教学软件的积极性;其二,制定软件开发机制和质量标准;其三、建立教学资源研发基地,保障资金、合作开发、重在实用;其四、依托地区高校(西北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的科研力量开发适合的教学多媒体教学软件。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学校应制定相应的师资建设计划,聘用高学历和专业技能强白领人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来加强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师的培训模式;鼓励教师提高学历教育的进修和培训,开展有的放矢的校本培训;组织开展学校之间教学观摩活动,进行具体的教学案例培训等教学研讨模式,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教学能力。
(六)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将信息技术和课程置于同一系统中来思考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方法,既需要考虑整个系统,又需要考虑到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才能进行全方位的、全面的融合。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系统图如图1所示。
四、结束语
总之,由于地域、信息、交通等种种原因,农村民族地区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而信息技术应用在各领域广泛应用、有力推动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当今社会,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是当下教育的主题和基本价值,只要紧紧抓住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这一有利途径,结合各学校的实情调查研究,科学决策和有利保障机制(国家经济投入、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社会力量三方面的通力协作,只有实现了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才能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处资助的科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ycx14082。
参考文献:
[1]杨翠娥 黄祥祥.对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J].民族论坛——教育·教学,2009.
[2]彭红光 林君芬.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和策略[J].中国电化教,2010(10).
[3]王怀宇 李景丽.教育信息化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策略研究[J].中小学教,2011(12).
[4]何克杭、余勝泉、吴娟、马宁、赵兴龙、袁磊、齐媛.运用信息化教学创新理论大幅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2).
[5]金燕.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