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教学中吟唱方法的运用探讨
2015-05-30肖瑶
肖瑶
摘要:将吟唱方式应用到唢呐教学实践中,对唢呐教学进行适当改革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促使学生更为全面地掌握唢呐的基本演奏方式,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本文以具体教学实践为例对吟唱方法在唢呐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唢呐教学水平的提升起到一定的辅助性作用。
关键词:唢呐教学 吟唱方法 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形式作为一项重要的人文学科也受到社会的重视,取得了相应的发展成果。唢呐也作为民族乐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正式进入到高校成为专业的学科,步入黄金发展时期,唢呐教学也更为规范,对唢呐音乐艺术的发展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唢呐学校教育起步相对较晚,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还不够完善,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唢呐教学进行适当的改革,提升教学有效性,强化学生的唢呐音乐演绎能力。本文对吟唱方法在唢呐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具体分析,希望能够为唢呐教学改革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借鉴。
一、吟唱教学法在唢呐基本功学习当中的应用
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较高的肺活量是学生学习唢呐的基础条件,而合理运用气息的方法则是学习唢呐的关键点。现阶段,在高校唢呐教学中,经常有一部分学生初期学习出现头晕的不良症状,这正是由于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唢呐吹奏的过程中,由于无法实现气息集中,造成呼气过多,进而导致脑部供血不足造成的。为了解决这一学习问题,唢呐教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性的引入了吟唱方法进行教学:先让学生吸入一定的气息然后闭气,接着收缩腹肌,当胸腔内的气息已经较为饱满时,则将嘴唇进行微微收拢,吐气发出“突”的声音,这样的发音方式能够使气息相对集中,唢呐吹奏所呈现出的音质也会更为圆润,产生良好的发音效果。在这一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完成这一动作时学生不能过于关注动作,而是应该重视发声,让发声控制气流通过唢呐哨片的速度,产生高质量的发音效果。
例如:唢呐的初学者在进行八度练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在吹奏高音时出现声音嘶哑的问题,无法有效控制声音,造成声音稳定性相对较差。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对学生的唢呐学习造成进一步影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进行低音区演奏的过程中发出“突”的音,而在高音区演奏的过程中发出“嘟”的音,并且最終按照八度音高来进行吹奏。这样学生就能够在练习过程中明显的感受到气流的速度,并且体会气流变化时嘴型的变化等,对于学生掌握唢呐吹奏技巧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二、吟唱方法在唢呐技术技巧教学中的运用
(一)花舌音
南方地区的学生受到地域性语言学习习惯的影响一般在花舌音的学习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这些学生在进行唢呐吹奏技术技巧的学习过程中会采用加大气息量的方式,但是应用这种方式进行长时间的训练必然会导致唇腮部分的肌肉出现紧张状况,并且受到音头缺失的限制,这种方式对学生唢呐吹奏技术水平的提升效果相对较差。所以,为了合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让学生适当的进行“嘟噜”一类词语的发声训练,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舌页的控制能力以及舌头的快速摆动能力。同时,在对花舌音进行连续性的练习和训练过程中,一部分学生在发音时舌根的位置不对,过于靠前,影响了哨片的震动效果,也对花舌音的吹奏产生不良影响;而另一部分学生由于舌根的位置相对靠后,则容易导致发音不够清晰,舌页的灵活性受到影响,花舌音吹奏效果相对较差。所以,为了能够保证学生经过一定的训练可以灵活吹奏花舌音,产生良好的音质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牙齿轻轻的咬住舌尖,然后在吹奏时迅速的发出“的啦”的声音,声音发出后再次用牙齿轻轻咬住舌尖,发出“的啦啦”的声音,逐步提升学生花舌音的灵活性,保证花舌音吹奏质量。
(二)控制音
唢呐乐器中的哨片一般较小也相对灵敏,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的控制性学习带来一定的难度。在实际吹奏过程中,学生任何微小的气息变化和嘴型调整都能够导致唢呐的声音发生相应的变化,可见唢呐吹奏的弱音控制存在极大的难度。众所周知,在唢呐乐器的演奏中,唇、舌、气、指是演奏的根本点,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唇和气的控制则对演奏中弱音的控制质量产生着决定性影响,一部分学生演奏效果相对较差就是由于气息不稳而影响了音准,最终造成声音出现颤抖。而将吟唱方法应用到唢呐教学中,就能够提升学生对于唇和气的控制能力,解决上述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学生首先应该使用“du”的发音口型,进行常规的唢呐演奏,然后慢慢由“du”音向“wu”音过渡,在过渡的过程中注意舌根应该略微的向后方撤出一点距离,并发出“ao”的音,适当的减少演奏的气息量,提升唢呐吹奏效果。
(三)滑音
唢呐吹奏中的滑音一般可以划分为指滑音、唇滑音和气滑音三种主要形式,并且在具体的演奏实践中这几种滑音形式一般结合运用。例如:《百鸟朝凤》第一个音节就是一个具有相当大跨度的滑音,并且整个滑音的演奏过程要求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在对第一部分进行演奏时,演奏者应该适当的收紧唇肌,保证高音部分比原有的音高稍微高出一点,当下滑到第二个部分时则应该适当的放松唇肌,降低气流通过哨片的速度,而当演奏还原到第三部分时则回归到正常的演奏状态。在这一类吹奏技巧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运用吟唱方法进行练习,提升训练效果。如在由第一部分向第二部分过渡的过程中,学生的嘴型应该由“滴”音逐渐转化成“呀”的音,而在第二到第三部分的过渡中则要适当的收拢唇肌,让气流通过哨片的速度逐渐回归到正常的状态上,嘴型配合气息的变化适当的发出“呀呜”的吟唱声音,最后在学生能够熟练吹奏后将发音转变为“滴呀呜”,增强学生对于唢呐滑音吹奏技巧的掌握,提升教学效果。
三、吟唱方法在唢呐教学情感抒发和表现地方风格方面的应用
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唢呐在我国相对较为广泛,与社会大众的生活存在极其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国各个地区一般都存在相应的唢呐艺术,并且受到地域性影响演奏风格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东北地区的唢呐就相对高亢火爆、粗中有细、刚柔并济,所以在教育和引导学生对这一地区的曲目进行演奏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乐曲的花舌音和腹颤音等,充分彰显出东北地区的风格特色,抒发东北唢呐乐曲所反映的真情实感。而对于河南地区来说,由于当地音调高低跨度相对较大,所以唢呐乐曲中滑音的运用更为明显,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因此,教师进行唢呐教学引导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吸取相关知识,不断充实和完善学生知识体系,促使学生在实际演奏过程中能够结合不同地方的民族风情等理解唢呐乐曲,进而提升演奏的抒情效果,彰显地方风格,为学生唢呐吹奏能力的提升创造相应的条件。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唢呐教学中应用吟唱教学方法,能够提升学生的唢呐吹奏技巧,进而学生在熟练掌握吹奏技巧的基础上,实现对乐曲情感的合理抒发,增强唢呐吹奏的艺术感染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凡末.吟唱方法在唢呐教学当中的运用[J].华章,2010,(03).
[2]马立婧.探析唢呐教学中的心理调控[J].北方音乐,2013,(08).
[3]华锋.传统吟诵与新吟唱[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
[4]高晋.传统吟唱的推广方式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5]蔡姊君.从中国唢呐音乐教学历程展望教学方向[J].艺海,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