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交响组曲中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

2015-05-30阚小妹

艺术评鉴 2015年23期
关键词:音乐要素审美体验

阚小妹

摘要:本文以《培养音乐的耳朵》一课为例,通过多种聆听方式感知音乐要素,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与水平,培养学生具有音乐的耳朵。

关键词:多重聆听 音乐要素 审美体验

《培养音乐的耳朵》是湖南文艺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第一单元“音乐的欣赏”第二课时的内容。作为高中音乐鉴赏课的起始部分,地位不言而喻。

音乐是一门以音响为传播媒介的艺术,更是一门以听觉为感受方式的艺术。在高中确立的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理念中,一切的审美体验只能通过耳朵对音乐的聆听才能实现,这也突出强调了音乐的听觉功能。这里所说的“音乐的耳朵”并不是指生理器官,而是指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所要具备的能力,它不仅体现了音乐的传播途径、感受方式,也反映了音乐的审美特征和要求。这种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也是贯穿整个学校音乐教育的主线。笔者以《培养音乐的耳朵》一课为例,以交响组曲《山林之歌》第一乐章《山林的呼唤》为重点欣赏曲目,跟大家共同探讨培养“音乐的耳朵”的几个关注点。

一、关注多重聆听

音乐是以听觉为基本感受途径的艺术。因此,通过听觉训练培养听觉能力,这无疑是应该遵循的最基本的教学法则。美国著名音乐家艾伦·科普兰也曾说过,如果想要更好地理解音乐,没有什么比倾听音乐更重要。所谓见多识广,同样听多识音,学生深刻体验音乐的主要方式不是理论讲述,而是聆听实践。这种聆听不仅仅是对一首作品的重复聆听,还包括其它更丰富的多重聆听。

(一)多次聆听

多次聆听是教学过程中对某一部音乐作品的反复聆听,重点聆听作品的主题片段或者体现作品音乐风格特征的地方。这种方式有助于了解音乐的特征,理解音乐所具备的情感意义,帮助学生积累聆听经验,体会音乐的韵味。

本课例中,笔者将交响组曲《山林之歌》第一乐章《山林的呼唤》中的“山歌风”主题进行了多次聆听,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意境,加深对主题片段的印象,为后面完整欣赏《山林的呼唤》,了解其曲式结构打下基础。

(二)多曲聆听

多曲聆听是在一节课中聆听多部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内在有一个基本的联系。如同一题材或体裁的作品,同一作曲家的不同作品,或同一体裁不同地区或国家的作品等。以一根主线贯穿前后,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同时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本课例中,笔者让学生聆听了多首音乐作品:《二泉映月》《喜洋洋》《卡门序曲》《长江之歌》《草原放牧》,《今日说法》片头曲、《山林之歌》的“山歌风”主题等。旨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有效增加教学的音乐信息量,提高音乐的理解程度。

(三)对比聆听

对比聆听可以是同一作品的不同版本的对比,也可以是不同类型音乐并置的对比,还可以是同一作品不同片段的对比。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对比聆听是非常有效的方式。

本课例中,笔者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采取了多种对比聆听的方式,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全曲的结构提供了帮助。如:《山林的呼唤》中不同主题片段对比:

再如,“山歌风”主题不同音色(双簧管、长笛)的对比:

(双簧管):

(长笛):

(四)完整聆听

很多老师重局部欣赏,轻整体聆听,殊不知音乐被分解得支离破碎。新课标要求完整、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在音乐体验与感受中享受音乐审美过程的愉悦。整体要大于部分之和,只有在整体的音乐聆听中才能充分感受音乐的交错、重叠,还音乐以本来的面貌。

《山林的呼唤》时长5分11秒,这个时间段是学生可以接受的。在了解了作品的相关主题之后,完整欣赏作品,感受作品带倒装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有助于理清欣赏的思路,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音乐作品。

二、挖掘音乐要素

经常会有音乐老师把课上成地理课、语文课,最主要的原因是脱离了音乐的本体,即音乐作品中构成的各种音响因素。欣赏过程中要让学生走进音乐,从感性的欣赏上升为理性的鉴赏,关键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度挖掘音乐的要素,用音乐本身的美去吸引学生,维护和巩固学生天性中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本课例中,笔者没有事先告之学生作品的标题,而是在欣赏之前先让学生聆听“山歌风”的主题片段,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速度、力度、节奏等音乐要素。找出行板的速度、较弱的力度、平缓的节奏一系列音乐要素之后,再让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幽远、清新的意境所描绘的对象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找到作品的标题《山林之歌》。

虽然每部作品的音乐要素都交织在一起,但我们也不需要一一去探究,應当抓住这部作品中最典型的音乐要素来展开。本课例中,“山歌风”主题在作品的开头和结尾都曾出现,双簧管和长笛不同音色的变化,带给人新的感受。教学中,我们抓住音色这一音乐要素,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乐器变化对音乐的表现作用。另外,《山林的呼唤》带倒装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也是这部作品的典型要素。

三、关注审美体验

音乐不管是从创作还是从表演上看都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艺术。但任何的技术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音乐的技术手段存在的价值只有进入审美层面的聆听才能够实现。所以,音乐的耳朵不仅包含了对音乐要素的感知,更体现着对音乐审美的能力或水平。

(一)感官的愉悦

欣赏音乐时,聆听音乐的初步阶段是音乐的音响对感官的刺激。这个阶段的聆听学生是在一种随意的状态下(可以看书、做作业、聊天……),不需要深入地思考,不会过多地影响听者的思维。如,笔者在本节课课前给学生欣赏了《山林的呼唤》。这段音乐只是把学生带入一个美妙的境界,让学生获得感官的愉悦,而不需要学生理解或进入状态。

(二)感性的领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学生在感官聆听的基础上,在音乐强大的表现力的感染之下,情感与音乐产生了共鸣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成长环境、文化积淀、艺术眼光等对作品进行主观的分析和理解,从作品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并根据自己的体验去联想,促进他们和作品思想产生碰撞,在音乐中获得享受。这是感性的领悟。本节课学生在欣赏“山歌风”主题之后,从感性的角度谈了自己的感受,有早晨的清新,有山林的悠远,有大自然的宁静……

(三)理性的鉴赏

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关注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等表现要素的运用,跟随作曲家的思路进行深刻的理解,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结构特点,整体把握作品表达的情感。本课例从二选一的快速听辨回答→为作品选配片头曲→主题片段的欣赏、哼唱→作品的完整欣赏,无一不是引导学生理性鉴赏,以审美的标准给音乐以评价。

总的来说,培养音乐的耳朵是技术的要求,也是审美的实现,更是学校音乐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音乐要素审美体验
鉴要素,赏形象
鉴要素,赏形象
浅谈审美教育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童心 童眼 童耳
《汉宫秋》与《长生殿》中爱情悲剧及其审美体验的比较研究
关注审美体验,让阅读变为“悦读”
打击乐艺术的审美体验思考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分析
音乐教学中如何突出音乐的本体性
在音乐欣赏课中如何引导学生有效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