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音乐教学中文化交融的看法
2015-05-30张敏桦
张敏桦
摘要:文化交融是指学科与学科之间、知识与知识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单一学科本身就具有文化交融的特性,在音乐课堂中老师要先确定文化的概念,完成音乐课堂的教学定义,再在课堂中完成文化交融的教学,最后完成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完成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音乐课堂 文化交融 高校教育
音乐教育是音乐老师的代名词,笔者执教多年,总结了一些问题,借此篇文章,笔者想谈谈高校音乐教学文化交融的一些问题,敬请大家指正。
这里的所谓的“文化交流”并非是指地域、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而是指学科与学科之间、知识与知识之间的交流融合。
何谓文化?如今说法太多了,大家各执一词,都说文化交融、文化产业,到最后说到底翻来覆去依然只是“国学热”一般的过眼云烟,最后都很难完成文化的使命。都说学校是文化教育、素质教育,但是笔者总觉得依然有所欠缺,在文化传授的方法方式上,依然有我们音乐教师力所不逮的地方。以下,笔者就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文化概念與音乐课堂
“文化”概念,如今给人的感觉太模糊了,到底什么是文化,谁都说不清楚。笔者倒是比较赞同余秋雨先生在《中国文化的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一书中所说的:文化就是人类精神层次所积累的沉淀。此语在笔者看来,一语中的。
现在的教育课堂分科法照搬西洋,故而分科极为精准细致,但是对于“文化”却不是很理解,有太多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都不把音乐、美术等等副科纳入“文化”的概念体系中去,这就是最根本的错误。连“文化”“音乐”“美术”的根本性质和属性都无法确认,那么我们如何去完成“文化教育”?难道考试分数高了就是“文化教育”的成功吗?必然不是。从余先生的解释出发,我们掉过头去看曾经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教育事业、音乐教育事业,不觉得漏洞百出?听了一千遍《广陵散》,却不知嵇康是何人;听了一千遍《梁祝》,却不知“越剧”为何物;知道京剧,不知徽汉合流;知道聂耳、刘天华,不知王光祈、赵元任……难道没有发现,我们现有的体系是如此松散,传授给学生的无非是那些零零碎碎的知识,这不是我们对“文化”二字概念都理解不清楚的后果吗?诚然,这些都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零散的知识在欠缺完整体系的情况下,又能发挥出多大的作用?
音乐课堂到底有多大,这实在难以计算,这不仅仅是音乐的殿堂,更是文化的大门,我们不仅仅要带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更要带他们进入文化的大门,让他们获得更多指引和选择。音乐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它的本质是艺术的形式,是文化的形式,而不是一门独立存在的学科。课堂之上,“身正为师、学高为范”,如今早已不是培养单科人才的时候了,不能让学生深通乐理却毫无动手能力,音乐课堂更不能只讲音乐,其他的旁门总归要涉及,如何两不耽误才是音乐教师最需要慎重的地方。
二、文化交融与音乐课堂
高校的课本大多按音乐学科自身的分类,东西方的音乐融汇其中,知识要点的网络非常庞大,从西方音乐的巴洛克、浪漫主义、古典主义到20世纪音乐,从中国古典音乐、百戏到戏曲、民歌,上下数百年的贯通性使得课本本身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价值,这种古今中外的交融也使得音乐老师本身需要具有强大的文化功底。如历史包罗万象,几乎可谓囊括一切学科,人类的历史也几乎可以算作人类的文化沉淀,讲到深层次的文化内容时,教师的综合文化能力和历史常识功底不可避免地受到挑战。这就是文化交融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很多教师因自身条件有限,唯恐避之不及,也有的老师在课堂上纯讲文化,东一榔头西一棒,毫无重点可言,这都是在课堂上使用了错误的方法导致的不良后果,最后结果必定不如人意。
所谓的“文化交融”简单来看就是在课堂中联系其他学科,在课堂中交流一下,让学生多点兴趣多点知识,固然是小处,未必值得深思。但是具体来看,却未尝不是教师本身治学的具体展现。有人得之,劳心劳力;有人失之,不觉其重。
三、音乐教育的本质与文化的密切联系
音乐的本质是“形式”(其物理本质为“声音”),这是不可否认的,在人类诸多发明之中,用来传达信息、表达情感、寄托思想,与文学、舞蹈、绘画、建筑、雕塑、戏剧、电视、电影并称为人类九大艺术形式,然而至今天的社会早已变成虚名浮利的代名词。“音乐”产生于人类思维,且应用于人类思维。它仅仅是人类涌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一种方式,文学也是一样。所以音乐教育最大的目标,应该只有三条:其一,构建社会公共道德;其二,完善自我价值观和人生观;其三,音乐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音乐要作用于人类本身,首先就是要让人理解:为什么音乐可以感化、教育人。所以音乐教育的第一堂课应该是让人明白音乐的本质、音乐教育的本质,而不是让学生认为音乐仅仅是吃饭的工具、获得知名度的途径。难道没有发现么?社会不良风气的骤涨、年轻人不一样的价值观、文化的衰退、公共道德只存在舆论压制而失去其模范作用,这些难道不是教育的失职,难道不是音乐教育没有完成它自身工作的一些特征么?
文化的作用除了传承和延续,就是坚定“人”“社会”“生活”三者不可动摇的存在关系。著名伦理学家、管风琴演奏家、巴赫音乐研究者,阿尔贝特·施韦泽,在其著作《文化哲学》中有这么一句话:
人类文化的衰亡,在于哲学的失职。
笔者一直在思考这句话,在思考音乐、文化、哲学之间的联系。或许有老师觉得学生不自量力,但是现在这样的教育格局,不正需要这样的思考么?太多的学生根本不去思考“音乐”这一学科与其他文化之间的联系。仿佛,音乐独立于人类世界之中,与其他文化再无关联一般。这难道不是过分注重音乐技能本身的教育的结果么?
现在“韩流”席卷、炒作成风、选秀出名,通过音乐扬名立万成了学生的梦想,电视舞台成了实现理想的捷径,为什么社会风气至此?为什么教育发达至今天的程度,依然罪犯丛生而道德沦丧,教育的责任尽到了么?音乐教育真的做到了应尽的责任。治大国若烹小鲜,一步不能错,而教育如是。教人育人本为一体,只注重成绩是应试教育的巨大缺陷,艺术教育和文化教育正是要补其不足之处,才能够完成“文化传承”这一必要的教育任务。
四、结语
人类用哲学思考人生、探索世界,用艺术传承精神、美化心灵,音乐有其职守。文化是人类社会之存在的必要内容,但是今日我国的音乐教育却忽视了文化学科之间的互相交融,从而忽视了人格的养成和艺术的薰陶,在教育传授的必要过程当中,这也是必要的内容。诚然,笔者一己之言,自知言语过激,必有误漏之处,还望诸位指正。
参考文献:
[1]余秋雨.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M].长沙:岳麓书社,2011.
[2][法]阿尔贝特·施韦泽.文化哲学[M].陈泽环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