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工作会议

2015-05-30张富兰

艺术评鉴 2015年23期
关键词:怒族傈僳族中央音乐学院

张富兰

10月24日晚19:30晚西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类)展演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顺利开展。41位来自滇西北、滇南等地区的国家级传承人和民间艺人为中央音乐学院的师生和京城的观众们呈现了一次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传统歌舞乐大餐,在京城音乐界一起了极大的关注和好评。我们非常欣慰的感受到,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当晚的演出吸引了许多的观众,音乐会结束时,大家纷纷上台与国家级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合影留念。

针对24日晚西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类)展演,25日上午9点,在中央音乐学院召开了由云南艺术学院教授黄凌飞主持的非遗对话:云南民族传统歌舞乐承与播的现状调查暨当代实践。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社会各界的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家、国家级传承人和民间艺人、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们参与了这次对话。

此次对话的意义在于为积极推进云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歌舞乐在社会、公众高校等不同层面的传承、传播及可持续发展,共同探寻与实践“非遗之后”的云南民族传统歌舞乐的保护与传播。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同创新中心”与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协同合作,以“传统在场”为主题定位,以“非遗对话”为活动内容,集中展示由“非遗”传承人领衔表演的、丰富多彩的云南民族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歌舞乐原生形态及所蕴含的人格精神 。同时以“文化主人”的表述为原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外来推动者(学者、管理者)等之间进行集学术性、公益性为目的的探讨对话,共同关注云南民族传统歌舞乐的内源式传承与在异地新语境下横向传播的新的社会语境,探讨全球化背景下云南民族独特歌舞乐文化传承现状及发展策略。同时,世界的经验、国家的设计、学界的指导以及市场的萌动之间如何联接是本活动的重要议题。

在对话中,黄凌飞教授首先介绍了他们在云南地区的采风工作,并邀请各位传承人纷纷上台与大家共同分享他们的传统歌舞艺术。他们分别是傈僳族“摆什”国家级传承人李学华、怒族“哦得得”省级传承人郁伍林、纳西族“阿卡巴拉”传承人和德明、拉祜族“葫芦笙舞”传承人李石开等。

傈僳族“摆什”国家级传承人李学华讲到:“摆什”是傈僳族的三大调之一,它既可以唱一草一木,也能够唱情歌,词语和情感表达相当丰厚,对于傈僳族人来说,他们走到哪里就会唱到哪里。它的演唱形式可以男女两边对唱,是年轻人交友的工具,这是他们祖辈流传的。可以两个人唱,也可以一人领唱十多个人一起演唱,演唱的人越多声音越宏大好听。摆什的唱法有着波动的抖颤音,多人一起演唱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多声的听觉效果。在演唱的时候,演唱者会随着音调轻轻摆动身体。在现场,4位傈僳族艺人现场演唱了“摆什”,即兴编唱,词义用于描述此次他们来到北京的快乐心情。傈僳族“摆什”国家级传承人李学华还在现场为我们展示了傈僳族四弦琵琶,它可以和三弦一起演奏,它的演奏方式有许多种,可以弹奏、弹跳、弹唱。他讲到:在怒江的傈僳族把这件四弦琵琶誉为“爱情冲锋枪”,大家在生活中离不开它,是可以用于谈恋爱的一件乐器。在弹跳时,分别由一步舞、两步舞、三步舞,国家级传承人李学华在现场为我们做了展示。

第二位向我们介绍的是怒族“哦得得”省级传承人郁伍林,他讲到:是来自怒江的怒族,是一个人口特别少的民族,全国只有2万多人口,居住在怒江的这块流域里面。怒族还分四个支系,这四个支系生活习俗、语言、服饰完全不一样,共同居住在怒江这块很小的流域里面。怒族是没有文字的,都是口口相传,由于是一种口传心授的文化,没有文字的记载,。所以他们的文化在随着祖先、长辈的去世而面临着濒危的现象。他们是一个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化,所以,他希望在政府的帮助下,能够有更多的专家教授帮助他们去记载他们的历史与文化,拯救这种民族文化濒临灭绝的现象。他还提到,同样和他们一起居住在怒江的独龙族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他们的许多文化也正在随着老人的去世而不断消逝。提起怒族的歌舞音乐,级传承人郁伍林讲到:怒族主要的歌舞有打比亚、口弦、短笛、竖笛等各种乐器。怒族的“哦得得”同样也是一种可以应用在许多场合中的歌舞曲,在情歌、山歌、儿歌、叙事歌甚至丧歌中都可以应用,“哦得得”这个词在不同的场合中均带有不同的含义。

接下来是纳西族“阿卡巴拉”传承人和德明向我们介绍他们的民族艺术,他来自香格里拉县哈巴雪山脚下东巴教的发源地——白水台。他讲到:没有歌声就没有欢乐,没有欢乐就没有人类,人类就应该是欢乐的。在音乐传承方面,他们做了一些努力。在当地,他们拥有一个艺术团,叫“阿卡巴拉”艺术团,团里有60多个人;还有一个学校,叫迪庆东巴文化传习管,有100多人。“阿卡巴拉”是他们村里时代相传的纳西歌舞,“阿卡巴拉”最原始的名字叫“呀哩哩”。在他们的家乡,每年农历二月八都会举行传统的祭龙节,大家都会聚集到白水台载歌载舞举行祭龙活动,“呀哩哩”是祭龙节中的开路舞。纳西族有二十多种歌舞,大多数歌舞都是声音比较低沉的,只有“呀哩哩”是欢快的。

最后是由拉祜族“葫芦笙舞”传承人李石开为我们讲述他们的家族传承,在昨天晚上的音乐会上,他带领了一家四代人为我们表演了葫芦笙舞和《快乐拉祜》,给大家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他的小孙子的出演吸引了在场观众的目光,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他讲到:虽然自己的普通话讲得不好,但是一家人能来中央音乐学院他觉得真的不简单。讲到他的家族传承,他说, 芦笙是他的爸爸教给他的,他一年就学会了,之后,在5个师父的教导下学会了芦笙舞。妈妈教给他吹奏四孔、五孔、六孔笛。90年的时候,他收了14个学生,同时又将舞蹈教给女儿,后来又教给孙子。他带领着自己的父亲、夫人、弟弟、女儿、孙子,四代人,在现场为我们展示了属于一家人的快乐音乐。

各位传承人通过各自质朴纯真的表达,让现场的专家、师生更进一步领略了他们民族音乐艺术的魅力。

在对话环节中,各位专家也是各抒己见,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中央音乐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张伯瑜教授指出:非常感谢黄教授能够带领这些传承人和民间艺人来到中央音乐学院,大家的反映都非常好。因为在这样一个学校,大概有十几个剧场,每天都有许多场演出,但是大家从来都没有在这里看到过这么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音乐演出。尤其是在昨晚的演出中,所有的节目都没有使用话筒,保证了声音的质量,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目前各地的传承都遇到了一些问题,希望大家能够克服困难,把这种原汁原味的东西传承下去。中央音乐学院作为一个大的平台,也欢迎大家有机会再来,做更多的交流和教授学生一些课程,做更广泛的传播,让更多人有机会欣赏到这么好的音乐。要让大家知道,不光有流行音乐,这个世界是多元的各式各样的,我们的历史这么优秀,产生了这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一定要把它们传承下来,不要让流行音乐淹没了这些美丽的声音。

中国艺术研究院李梅研究员指出:昨天晚上的演出非常精彩,我们听到了非常真实的声音,你们就是你们自己文化的歌王。现在在讲文化的传承、文化的保护的同时,总是会加上“创新”这个词。现在没有必要去讨论创新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好好讨论一下怎么样保护这个问题。传承人要树立足够的自信,不要为了借鉴其他艺术形式而改变自身的风格和个性。

中国传媒大学的何晓兵教授指出:非遗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同时他也从传媒学的角度谈了“传承”与“传播的看法。他认为,“传播”注重空间,“传承”注重时间,传承需要通过传播来达成。在当今这个媒介社会之中,传承人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获得宣传,在取得一定的知名度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传承。

追求艺术品质与文化本真,提倡全民珍视与遗产共享,是“民族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的主题目标。本项目协同文化、艺术。教育、社會等各方机构力量,探索校园形态。社会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祸胎传承方式,并将民族传统艺术的这份宝贵遗产粉刺昂至社会各界。同时,促进政府和民众理性且科持续地运用云南民族艺术资源,一推动“可持续传承”与“可持续保护”之双赢模式的实现。此举,不仅有效服务于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与传播工作,并能够有效培养民族艺术保护研究与实践的创新性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怒族傈僳族中央音乐学院
以《进步日报》看中央音乐学院初创历史原貌
樱花浪漫迎阔时,刀山火海任尔闯 怒江傈僳族阔时节
中央音乐学院2020年新年音乐会
中央音乐学院·延安“10·15”艺术节
怒族7~17岁学生身体生长发育动态分析
《走近音乐的世界》系列之三 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告诉你 艺术让人学会感受幸福
浅谈武定傈僳族“哒谱”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中缅跨境怒族拼音文字的产生及意义
“咱们村来了傈僳族宣讲员”
关于怒族语言使用活力的考察——兼谈语言传承和保护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