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原笛乐的演奏特点

2015-05-30丁颖

艺术评鉴 2015年23期
关键词:竹笛

丁颖

摘要:中国竹笛,自20世纪50年代中叶发展至今,已成长为一件极富中国特色的独奏乐器。中国竹笛艺术除了在表演形式与演奏技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改革与规范之外,随之出现了南派、北派、中原派、新派等等许多流派。本文对中原笛派做了简要介绍,对中原笛派的乐曲演奏特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竹笛 中原笛派 演奏特点

一、中原音乐文化简述

古代,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这些都可称之为中原文化。“中原”这个词在《辞源》中三种解释:一是“中原”有平原、原野;二是“地域名”,狭指我们当今河南一带,广指黄河中下游或整个黄河流域;三是“内地,别于边疆而言”。在《辞海》中有两种解释:一是“平原之地也”;二是“谓中国也”,在古代,人们称河南及其附近的地域为中原,到了东晋、南宋时期也有统称黄河下游为中原这一说法。由于“中原”这个词指代广泛、形成的历史也比较久远,所以确定其准确的定义没有那么容易。在本文中,我们暂把“中原”定义为“以今河南省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中原音乐文化”不仅仅指的是某一个时期,而是以中国传统文化来贯穿整个中国音乐历史的发展脉络,但并非完全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也能接受新音乐及其文化的存在。也就是说,如果要给“中原音乐文化”的内容画个框架。那么它既包括了夏商时期黄河流域的乐舞,包括了我们的编钟、陶埙、骨笛,也包括了我们当代演奏家作曲家运用传统音乐素材及现代技法创作的音乐作品。由此可见,中原笛乐的影响是从古至今的。

二、中原笛乐

(一)中原笛乐风格

在唐宋时期,中国竹笛音乐大多数来源于文人墨客,那时笛子的形制也比较杂乱,没有规范的乐谱或音调流传下来,所以可以演奏的乐曲屈指可数。到了宋元时期,笛子的形制慢慢趋于稳定,且大量广泛的运用于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中。中国竹笛虽然历史悠久,但其艺术流派的形成,也不过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除了最早的“南派”和“北派”两大竹笛艺术流派,渐渐的随着地域的说唱、戏曲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水乡派”“刘森派”“中原笛派”等等艺术流派。

孔建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笛子演奏家,“中原笛派”创始人。20世纪50年代初期就开始专注于笛子演奏、乐曲创作与乐器改革,并长期活跃在国际国内的舞台上。孔建华先生1926年出生于河南省中牟县一个教师世家,从小就表现出超人的音乐天赋。除了吹笛子,还会唢呐、板胡、黑管等多种中西乐器的演奏。1953年,笛子开始以独奏的形式出现,孔建华便尝试着改编、创作笛子独奏曲,以孔建华先生为代表的“中原笛派”,以中原为本,采用极具中原风格特点的各种民间音乐、戏曲等素材,汲取各派之精华,形成了既有委婉抒情,又有激越奔放的艺术风格。其代表曲目有《黄鹤归来》《故乡的回忆》《江河情》等十多首笛子独奏曲。不但如此,孔建华先生在演奏技法上不断地融合与创新,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原派风格。

由于笛乐风格大多数取决于地域性以及地方民间、戏曲音乐素材,不同地方民间、戏曲音乐都具有风格上的代表作用。南派的演奏是以“曲笛”类竹笛为主,而曲笛的音域整体属于较低,这就使得乐曲较悠扬而婉转,南派曲笛的演奏自由、飘逸,而北派则较规整、拙朴;北派的演奏是以“梆笛”类竹笛为主,整体音域较高,那么他所演奏出的音乐也就较高亢、明亮。顿挫的吐音演奏,给人以抽刀断水之感。而中原的风格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汲取了南派的委婉优雅,又融入了北派的抑扬顿挫。广彩博纳,南北相融,刚柔并济。曲调采用了大量的湖北、河南民间音乐及戏曲音乐为素材来创作。例如作曲家钟信明创作的笛子协奏曲《巴楚行》,是一首楚风音调贯穿的协奏曲,以鄂西民间音调为素材而作;李协勤先生的《夺丰收喜开镰》《打起湖草唱新歌》等,是采用了湖北民歌为素材;向思义老师的《楚天春华》;荣政老师的《数蛤蟆》《巫之舞》等等。这些演奏家们的创作使中原笛乐鲜明的异域其他流派,独树一帜。

(二)中原笛乐演奏特点

中原笛乐除了在音乐风格上有鲜明的特点外,在演奏技法的运用上更加使其特征鲜明。以孔建华先生的《故乡的回忆》为例(见谱例1):

谱例上的第二小节运用了后倚音,这是孔老乐曲中的一大特色所在,也是象征乐曲风格的装饰音之一,后倚音的运用极具湖北地方音乐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跟湖北地方语言语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第六小节的7运用了哭腔式的气震音,这种气震音从震频的幅度、密度方面都要求极高以达到模仿人抽泣的效果。还有单指的抹滑音,从1到7,4到3,运用单指抹滑音,使乐曲更能让人产生共鸣。大大的渲染了作者要表达的深沉的思乡之情。孔建华先生的笛艺就像王同善先生所评“鲜明的地方特色,流畅的音乐语言,深厚的戏剧色彩,充沛的感情激流。”

随着中原笛乐的不断发展,中原笛子乐曲也不仅仅局限于各种地方风格性的乐曲,在演奏技法上也有创新的运用。例如荣政老师《方竹》,曲在自古以来就是用单音发声的竹笛上,运用近年来创新的高难度技巧——“笛·喉雙音技巧”,演奏出和声性的乃至复调性的旋律。

笛·喉双音技巧演奏时用正常的口形吹出笛音的同时,运用喉间声带的振动发出另一音,演奏者既要保持各种常规吹奏方法不变,正常地吹出笛音的旋律,又要一心二用,用喉音发出另一旋律。笛·喉双音技巧的创新运用形成了荣政老师融南北演奏技法于一体,大胆的运用各种创作手法与丰富的创作题材的艺术特点,《京韵》《数蛤蟆》《巫之舞》等地方风格乐曲的创作为中原笛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结语

中原笛派是中国竹笛流派中特点鲜明,不可或缺,并且有着巨大贡献的笛子流派,在时间上不仅仅单指以前或现代的某一个时期,而是贯穿中国竹笛的整个发展脉络,以地方性音乐风格及其文化为主,但也不逃避新音乐及其文化的存在。使中国竹笛的艺术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对中国竹笛艺术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荣政.笛子学习问与答[M].北京: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2]王风雷.“中原音乐文化”初诠[J].新乡学院学报,2010,(01).

猜你喜欢

竹笛
My Mother
谈小学音乐课堂中的竹笛教学
竹笛演奏中音准问题的原因与解决方法
俞逊发竹笛演奏艺术风格探究
记忆深处的笛声
我的坚守
地方高校竹笛教学方法研究
竹笛
探究被遗忘的冯派竹笛音乐小品——以《对花》为例
分析竹笛演奏技巧在中西音乐作品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