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东客家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5-05-30肖灿刘德欢

艺术评鉴 2015年23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肖灿 刘德欢

摘要:莲池舞是粤东蕉岭县特有的一种客家民俗舞蹈,是粤东客家地区“香花佛事舞”在民间活动中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鲜明特色的佛教舞蹈。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其文化艺术价值也开始变得愈发的不可估量。文章从莲池舞的历史文化背景、表现形式和保护传承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香花佛事 非物质文化遗产 莲池舞

莲池舞又称“打莲池”, 是流传于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地区,客家人特有的一种民间传统宗教信仰舞蹈。它属于“香花佛事”的项目,是粤东客家地区“香花佛事舞”在民间舞蹈中具有典型的民俗特性的佛教舞蹈,它是在活动流传中不断发展而形成。在现代社会的今天,莲池舞作为一种动态艺术,既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具有民俗学、人类学、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的研究价值。

一、莲池舞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莲池舞是当地用于传播尊老爱幼的孝道文化的客家民间的祭祀舞蹈,主要表演内容是超度客家妇女亡魂。相传莲池舞的创始人是牧原和尚,他是梅州兴宁人,创立“横山堂”学说,是举人出身,之后到曹源寺(祥云寺)出家,曾在兴宁、龙川、江西、福建等地的庵寺担任主持,之后他广收门徒,传播教义,其流派传入泰国等东南亚一带。传说他在创作该莲池舞的目的,通过在丧事中表演跳、念、唱、做这些传统的的动作,转移死者家属的当时的注意力,减轻对死者的想念。佛经中“目莲救母”的故事是它的舞蹈内容起源,讲述的是在佛家大弟子目莲持法宝池杖(锡杖)為救母亲脱离地狱(莲池)的传说。表达救拔女性亡者出离血盆地狱的寄寓,宣扬佛教慈悲的涵义,舞蹈与古代宋朝时期以来广泛流行于民间的《血盆经》有很相关的联系。莲池舞宣传驱难报恩、敬老孝道,又具有劝善惩恶的功能。反映了客家人慎终追远的人生哲学思想。莲池舞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掺进客家民间其他的艺术,逐步形成了现在的客家地区蕉岭民俗文化的特别风格。

二、莲池舞的表现形式

莲池舞在传统的表演的地点上,一般在气氛肃穆的灵堂,在表演唱腔上低沉哀切,在动作上舞态轻盈回旋,借鉴了当地很多的客家民间艺术的表演形式,逐渐形成当地客家民俗文化的独特风格。它在表演程序上分为:告佛、行三途、双龙出洞、打三宝、请十方、普庵注、咐涅、四教主、仰启、叹木莲、送天王、洒香水、莲池海会等。一般由3个人至24个人表演组成。表演者是斋嫲(尼姑)和和尚,和尚则身披大红袈裟,与之相对的(尼姑)身着黑色大襟衫,黑长裙,把一个纸扎的、直径约三尺状似莲花的莲池设在佛场上,把有四种不同颜色4至16朵开放的纸制莲花放在莲池外沿的四个方向,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在道具的规格上有四角、六角或八角莲池。身披黑色袈裟斋嫲,一手拿白布朱笔,一手执缠着白布手帕的“莲池杖”,面向莲池,站在法坛前方,身披红色袈裟和尚站在对面,一手拿红布朱笔,一手持红布手帕的“莲池杖”。红布杖者为副莲、白布杖者为正莲。还有其他出场的身穿黑僧袍斋嫲或和尚,拿小锣或拿大钹等。他们左手拿红布包着的铜环为小锣、小钹,杯内放一铁珠为珠杯,使用的道具杖环上穿有很多枚铜线。目莲与持钹师傅依据佛事演出时的剧情安排,要角色之间要相互交织交流。舞蹈开始围绕目莲一路寻母,以持钹师傅带领众人,按讲究的队列;一直到打开地狱之门时,打钹师傅就在法坛边缘立住,不再行走,这时候,主角目莲出来,才成为发展的主要角色。目莲离开众人进入地狱后,先要施食,即渡孤。僧尼在旁边边吟经文,内容主要是目莲行孝救母的故事。表演动作有很多方式,主要有为滚腕花、滚杖花、脆地盘腕花等。时而禅杖火把,时而相对顿杖摇铃,表演时把目莲救母整过过程中破地狱、穿火阵的情景演示得非常热烈而不失严肃,它的目的是教育后人要敬重自己的母亲,心里要牢记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表演是念的佛经大概意思是:人生只有一个亲生母亲,要孝敬自己的母亲应该像木莲一样全心全意。在舞蹈中,同时叩请释迦牟尼佛、观音和地藏王菩萨降福人间,要祈求他们保佑所有人都有如意幸福人生。

在舞蹈表演中,打莲池有三种:单莲池、双莲池、八角莲池。3人的是单莲池,4个人的是双莲池,8个人表演的是八角莲池。表演单莲池时,要有3个和尚或斋嫲(尼姑)上演,1个人打鼓作板,2个人来表演。2人中l个和尚或斋嫲(尼姑)执莲花棒,1个和尚或斋嫲(尼姑)敲括抬子(即小钹形样)念经,非常有节奏。其他众僧和经合唱。演唱的音调和谐,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双莲池要5个和尚或斋嫲(尼姑)配合演奏,2和尚或斋嫲(尼姑)执敲抬子,2和尚或斋嫲(尼姑)执莲花棒, 1和尚或斋嫲(尼姑)击鼓作板;八面莲池要9和尚或斋嫲(尼姑)表演,l和尚或斋嫲(尼姑)敲鼓、l和尚或斋嫲(尼姑)敲锣、3和尚或斋嫲(尼姑)执莲花棒、3和尚或斋嫲(尼姑)敲括子、1和尚或斋嫲(尼姑)响铙钹、敲锣者场上指挥。场地上用大竹笪一张,内置莲池盆一只(如红脚盆一样大),盆内有纸剪莲花等,8、9个和尚或斋嫲(尼姑)沿盆周行表演,经过调整与舞步和棒法、鼓磐互相紧密配合,整个表演现场非常热闹,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最大型的集体舞蹈“八角莲池”目前在梅州是最具影响力的。在《莲池》中,使用“珠杯”和“锡杖”等特殊道具,前者则是用一个内放数枚硬币的茶杯,后者是古代佛教僧侣用于防身的法器。在红色手帕倒扣上,一根用草纸卷成的柄把杯底固定,用茶杯用手帕包起来缠结在纸柄上,在表演仪式中代表救拔地狱众生的明珠。

但在表演时,“打莲池”时重要的音乐元素实际是珠杯,为了使坛场表演时增加了空灵的现场气氛。音乐还配以流水板、两下半鼓、快板、短七字板、长七字板、禅板、普庵注板、一下半慢板、仰启慢板、锣鼓快慢板等。经过与莲池舞传承人的交流了解,莲池舞在吸收原来莲池舞的主要元素挖掘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经过了大胆的改编,对舞蹈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创新,对舞蹈动作、音乐及服装等也进行了全面整理,舞蹈服装方面都进行了重新设计,舞蹈音乐上把原来的佛曲音乐改编成现在的山歌基调音乐,音乐更悠扬动听,在舞蹈元素上也得到升华,舞蹈意境优美,形成了观赏性和艺术性较强的客家民间舞蹈,使其逐步成为客家艺术殿堂中的非常有特色的民俗舞蹈。它表演人数一般不固定,少的时候有8人,多的时候有60人,舞蹈得到了海内外专家和当地民众的表扬。很多来自国外的华侨,(有印尼、泰国和港澳台等国)每逢回到梅州探亲访友时,都不会忘记来蕉岭县观看莲池舞,一睹这一民间传统艺术莲池舞的表演的风采。

三、莲池舞的保护并继承发展

莲池舞在蕉岭地区已流传300多年,是客家传承“孝悌”美德的缩影,在梅州地区民间习俗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表达了梅州客家人健康、快乐的生活态度,传递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共建和谐的表现方式之一,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俗文化,是客家民俗文化的体现,有较高的观赏价值。2009年,莲池舞被收入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然而,这种古老的民间舞蹈毕竟存在着自己的缺陷,民间老艺人相继离世,导致莲池舞逐渐失去了它的传统文化内涵,失去了独特性,加之其独特的要求,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如此厚重的非物质文化形态,蕴含着当地人特有的思维方式、情感因素,因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保护、传承、发展莲池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更好保护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莲池舞这一民俗舞蹈,当地政府非常重视对莲池舞的保护、挖掘和传承这一工作,近几年不断加大对当地民俗舞蹈的经费支持,组织了人力进行采风调查、收集、整理和保护。在1990年,梅州市政府安排县文化馆专组织艺术专业人员对莲池舞进行挖掘整理,工作人员到蕉城千松庵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把莲池舞进行了大胆创新,改编后的莲池舞表达了莲花母子的生活情趣,让天上人间充满母爱。2008年,参加了第三届客家民俗艺术节的展演的新编大型《莲池舞》,获得了海内外华侨及专家们的好评。成为梅州城乡群众喜欢的新的文化艺术。

根据《莲池舞》的项目特色,当地的艺术工作者扬长避短,另辟蹊径地把省级非遗保名录节目《莲池舞》极力打造成融民俗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客家民俗舞蹈精品。确保《莲池舞》得到流传。充分利用嘉应学院地方院校的艺术资源,把“莲池舞”等非遗重点保护项目作为当地保护实例进行适当宣传,让“莲池舞”更好的走进大学校园,让大学院校师生们耳濡目染、身临其境感受当地客家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舞蹈艺术风采,领略了民俗传统舞蹈的巨大魅力。使这朵蕉岭艺术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将传统民俗舞蹈这颗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明珠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基金项目:

本文为嘉应学院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民俗舞蹈资源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2014SKZ02。

作者简介:

[1]肖灿:嘉应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非遗”图像——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拍摄
刍议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
唐山皮影在新媒体网络中的传播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