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地方文献生产的主要类型
2015-05-30杨晓梅等
杨晓梅等
摘要:在文学的创作中加入地方文献可以达到促进文学繁荣的作用,并可以对地方文献的积累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地方文献 地方文化 文艺创作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底蕴,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地方、各民族也形成了各自的本土特色文化,有着传统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风格,故称为地方文化,也称本土文化。地方文化是几千年来祖先发明创造的,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生活形式,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是非常珍贵的遗产,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极其远大的社会效益。地方文献与地方文化他们都是历史长河中地方人民所积累下来的认识和时间的积淀。地方的文化还有文献,二者是有着与生俱来的紧密的联系的。文献生产的源泉以及基础就是文化,那么我们也可以知道,地方文献生产的源泉也就是地方文化,同样也是地方文化十分重要的组成之一。地方文化的发展是地方文献产生的基础,地方文献将其对文化的积累做出了详尽的记录,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方文献支持着地方文化的发展,反过来,其发展的进程又使其内容得到了补充和丰富。地方文献不能脱离地方文化,在文化事业当中处于主要地位,可以看出,地方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地方文献,它是文化的物质以及心理层面相结合的部分,同样也是将文献的定义加以界定区分的重要因素。这两者都是积淀历史和记录地方人民实践,且在现代和未来当中进行传递并服务于社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1 地方文献对作家的产生的影响
人类在社会和历史过程当中所创造出的物质以及精神财富的总和就是文化,文学以及艺术的总称则是文艺,文学是以文字为手段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剧本等。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意识形态。文艺创造就是把社会生活的人和事通过文学艺术的形式进行反映表现。地方文献记载着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人物事迹。地域历史资料是它所反映的主要内容,相对于文学的创作讲这些资料在题材以及素材上均是取之不尽的宝库,在文学创作中使用地方文献可以达到促使文学繁荣的目标,并且做到地方文献积累的增加。地方文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史学家以及文学家。地方文献是多数成就卓著的文学家以及史学家营养的来源,对于作家来说通过研究地方文献,可以达到扩大视野的目的。拓宽题材以及增加作品的深度都可以通过对地方文献的阅读中得以实现。
鲁迅是对地方文献重视并用于文学创作的典范,同时,他把收集整理地方文献当作了自己的一项重要的研究任务,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尤其是这项工作在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当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的作品是与地方有关的作品,又成为地方文献的一部分。鲁迅先生一生博览群书,他在青年时代对地方史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20多岁就和顾琅一同编撰出版中国人编写的第一部矿产专业志书——《中国矿产志》。全书分22章42节,展示了中国矿产的形成及资源的分布。鲁迅先生无论是在杂文还是小说抑或是评论或散文上,还是学术研究都做到了极其严谨,“于史有证,语出有据”杜绝空话,这与他在青年时期从事志书的编纂是分不开的,他拥有的地方文献史知识和自身修养在他笔下自然地流露出来,在他的作品当中自然地显现出来,他称得上是对地方志书重视并用于文学创作的典范,值得大家学习借鉴。原保山市委书记熊清华所著《万世其昌》就是根据地方文献和地方文化而创作的,该书收集了保山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诸多著名的文化现象,它记述史籍中保山民族历史、民族文化、建置改革、自然人文、地方诗词、名著等。地方文献记载的一些事件更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云南的抗战题材是一座丰富的宝藏,云南在抗战中处于特殊的地位,既是前方又是后方,中国抗战的物质生命线在云南,全歼敌寇的大反攻发生在云南,近代以来首次远征出国作战发生在云南,出国受降发生在云南。如农民作家段培东根据滇西抗日史料创作的两部反映滇西抗战的长篇小说,《剑扫风云》和《松山大战》。《剑扫风云》这部作品真实地反映了腾冲抗战的历史(1942至1944)是作家经过二十年研究史料、查证、取证、艰辛采访创作出的作品,书中的人物、事迹动人心弦,该书出版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的影响并获得好评。《松山大战》:五十年前的松山大战,是武力的拼搏,更是民族精神和毅力的较量。松山的土地“是尸骨和鲜血凝聚而成的”,中国人瞻仰它,悲悼中不无自豪,日本人顶礼它,自省中深怀凄怆。该书记录真实、详细,是我们了解、认识松山大战这段惨痛经历的纪实作品。《中国远征军滇西大战》,全书展现了著名的滇西抗战中中国军民始终与日寇顽强拼搏的全过程,以翔实的史实,展现了广大抗日先烈英雄气概和牺牲精神,为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宣传研究提供了一份形象直观的史料资料。近年来,影视界以滇西抗战史料为基础,拍摄了许多以此为题材的影视作品,这些作品均是依照滇西抗战史料所作的;电视连续剧《抗日县长张问德》它以形象艺术的形式再现抗日县长张问德,1942年腾冲沦于日寇铁蹄之下,临危受命担任腾冲县长起至1944年10月收复腾冲,力主处决汉奸,而与被汉奸所贿赂,大发国难财的远征军司令霍揆章发生冲突,愤而辞职,腾冲百姓送“万民伞”的整个悲壮抗日过程。该剧讴歌了张问德的铮铮铁骨和爱国爱乡、惩奸抗日、爱憎分明的崇高品格,情节典析,形象鲜明。《滇西1944》是一部更受观众欢迎的作品,它真实地再现了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夺取龙陵县境内松山要隘的惨烈场面,反映了远征军第20集团军仰攻高黎贡山夺占腾冲古城的悲壮史实,该剧以悲壮的美学意味与细腻的抒情相融汇,大军横渡怒江,腾冲激战,松山艰难的仰攻,写出了将士的勇猛与悲壮,母子情深,儿女情长,兄弟厚谊也写得很细腻,使得作品的节奏张弛有度。是一部深受群众喜爱的电视连续剧。
2 地方文献中的神话传说对作家的影响
地方文献中存在不少有关神话传说方面的资料,其对我国的文学作品类型以及内容都起到了很大的丰富作用。同时,也为神话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神话的传承主要是传统文本记载及民间流传。远古神话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的流传借助于文字记载,而地方文献便是它传承的一种方式。地方文献所记载的有关神话产生的地域以及民间为纪念神话英雄所开展的活动(如修庙、立碑、祭祀等),便将无形的文化转为鲜活的有文字可依的有形文化,得以收錄传播,地方文献是神话的载体之一,地方文献在神话的文字流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保山市作家杨忠实,郭朝庭编著的《永昌夜谭——保山民族民间故事选》就是利用《哀牢传》和《后汉书——西南夷传赞》等几十种地方志以及民间口耳相传的神话资料,改写扩写成了一篇篇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它内容优美、古朴、民族风俗浓重,是一本保山市较集中的民族故事集。再如保山的九龙神话,相传在远古时代,保山坝子曾是一块高源湖泊,依据《保山县志稿》的记载,“保山平原乃一陷落之低洼盆地,系一古海,支流所经之处,环周百余里,高处森林密布,低处沼泽湖海、河流纵横,无路可通,居民多居四面山麓生存”。像所有人类早期的文明都滋生在河流旁一样,保山世居民族祖先古哀牢国的创世神话就与这一古海有关,《哀牢传》以及《后汉书——面蛮西南夷列传》还有《华阳国志》等典籍均有这样的记载——“哀牢夷者,期先有妇,人名沙壹,居于牢山,尝捕鱼水,触沉木,若有感,因怀妊,十月产子男十人,后沉木化为龙,出水上,沙壹忽闻龙曰:‘若为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见龙惊走,独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龙故舐之,其国乌语,谓背为九,谓坐为隆,因名字曰九隆,其后长大,诸龙兄以九隆能为父所舐而黠,遂共推以为主,后哀牢山下有一夫一妇,复生十女子,九隆兄弟皆娶发为妻,后相滋里长,和人皆刻画其身,象龙文,衣皆著尾”。
九隆神话不仅仅被笔录写定成文献神话,也以口头的形式在保山以及大理等地流传下来。作家们也依据九隆神话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由张绍仁主编的《昌宁县民间文学集》就是根据《哀牢传》、《永昌府文征》以及在百姓中口耳相传的传说和故事编写的,该故事集表达了历代人民向往光明,追求幸福,惩恶扬善的美好心愿和精神寄托。作品优美动人、历史丰富,对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地方文献滋养了作家的文学创作,也为其留下了和地方相关的一系列宝贵的作品,也使其变成了地方文献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尤其对于作家来讲多对地方文献进行研读和研究和掌握地方文史知识上,还有扩宽题材和增加作品深度上,都能有着无法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鲁兴勇.保山市地方文献述评[M].昆明:云南人民图出版社,2010.
[2]骆伟,朱晓华.试论地方文献与地方文化的关系[J].图书馆论坛,2000.5.
[3]《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
作者简介:杨晓梅(1962-),女,回族,云南腾冲人,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