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欧洲大国崛起的历史启示

2015-05-30祖楠

2015年3期
关键词:崛起启示

作者简介:祖楠,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研究生。

摘要: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亟须分析欧洲大国崛起的历史发展轨迹,探寻崛起国的经验与启示,以此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提供借鉴。本文以地缘政治为视角,重点分析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的崛起,并指出何种因素能够主导国家的快速崛起。

关键词:欧洲大国;崛起;启示

一、葡萄牙、西班牙:伊比利亚半岛的短暂辉煌

伊比利亚半岛由葡萄牙与西班牙所构成。葡萄牙位于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海岸线全长八百多公里,国土面积九万多平方公里。西班牙位于半岛西北部,北临比斯开湾,西临大西洋,东临地中海,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北非相望,其国土面积五十多万平方公里。伊比利亚半岛的三面环海的地理格局是导致两个国家率先采取海洋扩张的主要原因之一。

葡萄牙是最早从事海外殖民扩张的国家。其居于领先地位的原因有两个:“其一,国土面积不大,且位于大西洋沿岸,三面为西班牙所包围。这有效的保护葡萄牙不会将自己的财力浪费到欧洲战争中去。由于亨利王子的领导,国家致力于远洋事业。其二,葡萄牙掌握了较多的航海知识。”11415年,葡萄牙穿过直布罗陀海峡,占领了北非的休达。不久后,开始向非洲西海岸进行探险与殖民活动,并在几内亚、刚果、安哥拉等地先后建立了殖民地,据此正式拉开大航海时代的序幕。15世纪末,葡萄牙沿非洲西南海岸绕过好望角,横渡阿拉伯海到达印度、东南亚、中国、日本。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并开始对美洲的占领与征服。1509年,葡萄牙打败了阿拉伯人与印度人,掌握了印度洋的制海权,并在印度东、西海岸建立贸易据点与军事基地,从此葡萄牙进入全盛时期。

15世纪的西班牙从事海外冒险行动是缓慢的,其后投身于海外事业主要是出于对葡萄牙获得巨额财富的回应。16世纪初,西班牙建立起了王权集中的封建君主制国家,为其海外扩张与掠夺财富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条件。同时,英国与法国正陷入领土与宗教战争,无力争夺海外市场,其众多的探险航行与征服战争没有遇到强劲对手。从15世纪初到十六世纪中叶,西班牙先后垄断了中美洲、加勒比海、南美洲与菲律宾的贸易。西班牙采取的崛起战略不是以控制海上各贸易区为目的,而是通过征服与建立殖民地,并掠奪殖民地财富为目标的。在其鼎盛时期,国土面积达1054万平方公里。并成为近代以来第一个殖民大国。

16世纪中期,利比里亚半岛之所以能够在海外贸易与殖民扩张中成为西欧最富有的国家,主要归于一下两个方面:一是14世纪至16世纪中叶时期,奥斯曼土耳其人先后击败拜占庭、叙利亚与埃及,最后占领中欧大部分地区,建立起了地跨中东、北非、亚洲西南部的庞大帝国,其结果阻碍了欧洲人与东方之间的贸易往来,迫使其通过有力的地理位置开辟海上贸易。二是率先在欧洲建立起统一的民族国家,确定了统一的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为其海上贸易与殖民地的建立提供有力的政治支持。但是,伊比利亚半岛的崛起是短暂的,其衰落的原因正是由于国内政治统治体系没有将海外殖民掠夺的财富转化为国内资本,没有建立起强大工业体系,导致国内通货膨胀严重。同时,经济上一直依赖于西北欧,大量财富流出国内市场,最终刺激了西北欧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且又在16、17世纪卷入了欧洲宗教战争和王朝战争,这些原因都最终导致了伊比利亚半岛的衰落。

二、英国:“日不落帝国”的建立

英国是大西洋中的群岛国家,由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所组成的岛国,整个群岛即离开欧洲大陆,又靠近欧洲大陆。西以辽阔的大西洋与北美洲瑶瑶相对,东临北海,南隔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同欧洲大陆相望。

15世纪以来,殖民地和海上优势一直为西班牙、荷兰所掌控着。1588年,英国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掌握了大西洋的航线贸易控制权,并积极开始扩展海外殖民地。17世纪中期,荷兰三次海战失利,英国赢得海上贸易垄断权。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期,英国与法国先后进行了四次海上霸权的争夺,最终以英国的获胜宣告结束,主要原因在于“法国更感兴趣的不是海外殖民地,而是欧洲的霸权”。219世纪初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百年和平期间,英国没有停止殖民扩张战争,并积极运用“均势外交”政策引导对外战争,战争始终是英国继续扩大并维护帝国霸权的有效手段。19世纪末,英国已构造出庞大的殖民帝国,“一个以英国为中心、广大殖民地为外围的巨大商业贸易圈也宣告出现”3,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综上所述,由于先天的远离欧洲大陆的独特地缘优势,使英国在相当长的时期避开了欧洲大陆的战争,为英国的霸权崛起创造了有利的内部发展环境。17世纪至19世纪,英国的崛起在于经历了工业革命、社会制度变革与大规模殖民地扩张。例如,首先,解放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不平衡。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结束了王权专制的社会环境,成为第一个现代性的社会国家;其次,资产阶级革命与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促进了英国国家实力的迅速提升,拉大了英国与其他国家经济的距离;再次,在国家对外战略上,采取积极主动的结盟战略,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态势,在均势中防止欧洲大陆被任何一个霸权国家所统一,从而确保其自身安全;最后,英国将掠夺的社会财富与国家实力转化为军事力量,从而进一步掠夺海外原材料与市场,并借此支持大规模的海外殖民扩张与战争。

三、法国:海陆复合型国家的崛起

法国位于欧洲西部,西面临近大西洋,并与英国相隔英吉利海峡,东北比邻比利时、德国,东与瑞士相依,东南与意大利相连,南部与地中海、意大利接壤。法国的地缘格局显示为海陆复合型,其崛起过程中受到海洋与陆地的双重影响,法国在制定对外策略时,采取海陆“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大力进行欧洲内陆战争,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海上实力,力图称霸整个欧洲。

法国的崛起与其绝对君主制的建立、民族国家的统一是分不开的。1643年至1715年,路易十四当政期间改革行政、财政、军事等领域以强化中央集权,最终将法国逐步变成绝对君主制国家。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为了增加国家财富,“积极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建立起强大的海军与陆军,并在欧洲大陆与海外殖民地进行侵略和掠夺,成为欧洲大陆的第一强国。”4例如:出台出口政策,为有效征税创造条件;优先发展工业化建设,加大国内商品生产抵制进口商品的竞争。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文化动力。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封建制度,初步建立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体制。这一制度体系的建立为其后的国家崛起奠定了制度性保障,同时,也在欧洲大陆上掀起了“自由、平等、公平”的价值理念。

四、德国:夹缝中崛起与覆灭的强国

近代历史上,德国的崛起与衰落是大国崛起的典型案例。德国地处欧洲中部,东临波兰、捷克,西临法国、比利时、荷兰,南邻瑞士、奥地利,北临北海、波罗的海,并与丹麦相接。德国的地理安全极其复杂,东西两面没有天然的屏障,并且被强国包围,南部是阿尔卑斯山脉,北部通往大西洋的海上交通线被英国、法国、荷兰封锁。因此,德国的领土安全一直是德国统一与发展的关键任务。

1862年,俾斯麦出任普鲁士政府临时首相,在执政时期,考虑到德国劣势的地缘政治环境,于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攻打丹麦,完成“丹麦战争”。1866年,德国与意大利联盟进攻奥地利,取得了“波西米亚战争”的胜利。1870年,俾斯麦领导的德国战胜了法国,取得了普法战争的胜利,并将南德意志诸联邦纳入德国版图。1871年,威廉一世加冕德意志帝国皇帝,德国实现统一。统一后的德国,鉴于自身的地缘政治环境,起初并没有对周边国家的进行侵犯,而是采取均势外交政策,与周边强国进行徘徊,在迂回中得利。进入20世纪,威廉二世上台后,放弃俾斯麦的均势外交政策,由于自身地缘政治格局的劣势,使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遭遇失败。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重整旗鼓再次对欧洲国家发动战争,最终以失败而告终。1945年至今,德国积极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加强与邻国之前的贸易往来,使其在再次崛起。

综上所述,德国的崛起与衰落根本原因就在于,“国家实力增长后挑战现有国际体系和谋求世界霸权的崛起模式是其走向覆灭的根源”5。

五、美国: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和霸权国

从美国的地缘政治格局来看,大西洋、太平洋左右相拥,东西两侧没有强国围绕,并且远离欧亚大陆的地缘位置优势,使美国可以通过交通便利的海洋与亚洲、欧洲相接,远离强国林立的亚欧大陆为自身的崛起提供了安全的地理环境。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如石油、天然气、煤、矿石等资源占世界储量前列。资源上的优势为其崛起也承担着坚实的物质基础。

19世纪至20世纪初,美国一直致力于制度创新与建立世界性霸权国。在制度创新方面,美国废除国内农奴制度,扩大土地私有化与资本化,改革移民政策,建立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国际制度为其对外扩张提高制度性保障。在建立霸权国方面,首先,通过“门罗主义”拒绝欧洲强国插手美国与墨西哥等美洲国家的主权相关事务。其次,积极发展军事力量。1894年,美国工业生产已跃居世界首位,为其军事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最后,积极吸引国外优秀人才为其科技创新提高不竭动力。

由此可见,美国的崛起过程是海外殖民扩张和争夺世界霸权的过程。一方面,二战后,美国为了维持其超级大国的地位,“推行‘扩张性的国家战略,采取追求海洋空间为重点,控制欧亚大陆边缘地带为核心,遏制欧亚大陆国家为目的,维持欧亚大陆力量均势为手段的海洋型地缘战略思维。”6另一方面,美国历届总统都强调军事力量对世界各国的震慑力,并提出通过强有力的军事实力控制全球航海要道为其保持超级大国地位的政策。因此,美国崛起的历史就是大国争霸的历史。(作者單位: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唐晋.大国崛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卢兵彦.中国和平崛起:概念、历史、环境、路径[D].暨南大学,2009

[4]李景治.中国和平发展与构建和谐世界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注解:

①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08

②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38

③唐晋.大国崛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50

④卢兵彦.中国和平崛起:概念、历史、环境、路径[D].暨南大学,2009:46

⑤李景治.中国和平发展与构建和谐世界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7

⑥卢兵彦.中国和平崛起:概念、历史、环境、路径[D].暨南大学,2009:54

猜你喜欢

崛起启示
西汉关中崛起的原因及其启示
从英国脱欧看民粹主义“崛起”
NHL联盟制度安排对我国职业体育改革的启示
后大片时代下华语中小成本电影的崛起
西方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有效实施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论美国警察院校政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及启示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