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长征精神及其文学名篇的语文美育价值

2015-05-30王学龙

关键词:长征精神文学语文

王学龙

摘要:随着语文教学与中文素养渐次凸显其独特的本土文化地位,语文教师如何结合教材中的文学名篇,深入开掘、细腻导引、润物无声地巧融自己对语文美育的理解与阐释,使学生在品读这些文学名篇的同时,从教材之外的教师口中,洞悉与发现这些文学名篇的幕后背景——虽力透纸背,但没有引导、阐释却很难令学生独自品读时代价值与民族精神;就语文美育价值而言,与其说《军需处长》是长征中的一个小故事,不如说是在学生的文学启蒙中播撒了一枚英雄的种子。

关键词:长征精神 文学 语文 美育价值

在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新趋下,语文教学如何在完成文学名篇应有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教师的文史修养,深度洞悉、开掘文学名篇之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美育价值?个中疑难固然不一而论,但就语文美育价值视角而言,却颇显此课题独特的现实启示。现结合《军需处长》一文,就长征精神及其文学名篇的语文美育价值浅议如下。

1 语文教学的美育价值及其迷失

1.1 语文教学的美育价值。语文教学的美育价值,贵在通过对名篇作品(如小说、诗歌、散文等文体)的分析、品读,在理解、领会文章大意与要旨的基础上,使学生对作品的内容、思想等精神层面产生共鸣、震撼,并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文学陶冶,浸润、修养其身心。如《军需处长》中:将军的脸顿时严峻起来……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这里,将军的愤然自有其理——军需处长主管粮秣和军衣,为何失职?读此,学生亦油然联想:军需处长自己穿的是啥?当然,语文美育的内涵因题材与文体的不同各有其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惟其用心品读、仔细推敲,尤其是深入挖掘作品幕后的文学土壤,更益于准确理解作品,进而润泽学生的文学心田。

1.2 语文教学的美育迷失。较之传统的语文美育教育,当下的语文美育确显弱化,姑且不言随着现代汉语的普及,语文之精华——古文(文言文)量锐减,虽遴选了一些篇什编入教材,但只能说是凤毛麟角,所占比例极底。当然,语文美育教育同其它学科一样,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问题是基于教育理念与绩效考评等成因,语文教学的美育迷失已是不争的事实,其表现:①缘于自身语文素养的单一性,许多乡村语文教师文学修养缺失,只能照书讲课本,不能深层次解读范文;②许多语文教师,教龄不短、荣誉不少,谈起作文言之凿凿,却从未发表过作品,何谈语文美育?③学分式绩效考评,使语文教师了无语文美育之心境;④作家梦的遥不可及与作家的穷而难坚,使语文教师谈作家而色变,并影响到学生。

2 《军需处长》及其长征精神的浓缩

2.1 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长征是红军迫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不得不采取的一次战略性大转移,也是我党我军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中,于生死关头做出的一项具有伟大意义的重大决择。光阴荏苒,逝者如斯,尽管战火硝烟早已化为历史的尘埃,遁迹于人们的视野,以至于30岁以下的青年人对那段历史为之陌生,更何况是正读小学、中学、大学的学生?历史无须人们刻意挽留,也无法挽留,但长征精神却是中华民族永难泯灭的宝贵精神遗产,尤其是红军面对困境、绝境时所表现出的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不仅不会过时,而且必将永远镌刻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引吭中国梦的每一个前进步履。

2.2 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美国作家斯诺到延安采访时,看到毛泽东住着简陋的窑洞,周恩来睡的是土坑,彭德怀穿着用缴获的降落伞改制的背心……作为一名西方记者,斯诺绝无窥破天际悟大道的先见之明,但他却由此断言——红军有一种伟大的力量,并称之为“东方魔力”。其实,斯诺感觉与发现的这种“伟大的力量”,恰是红军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试想,一个红军的军需处长,在冰天雪地、空气稀薄的雪山上,居然把衣服、粮食都让给了战友,自己被活活冻死、饿死,如是行为没有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岂能坚持得了?有此精神,何惧困难?

2.3 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何为团结互助、众志成城?这确是当下许多人都为之质疑的一个问题,但对于《军需处长》等英烈,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随意翻开记录长征的回忆录,都不乏如是描写:上至将军、伟人,下至普通战士、炊事员,无论处身多少恶劣、险要的环境,都争着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将军、伟人的战马上,不是将军与伟人,而是那些伤病难行的战士;无数老前辈,把仅有的一点干粮让给战士,自己却背着大家偷吃草根、树皮;一根皮带煮熟后,分成若干份大家相互推让着……如是战友情、同志爱,也便有了炮火下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的心甘情愿、赴汤蹈火。

2.4 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从上世纪走来的同志,都熟悉这么一句豪言壮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如今斯言在耳,或无人相信其真实性。然而,红军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至强,靠的正是这种不怕牺牲、前赴后续的精神,才不断成长壮大。就语言美育价值而论,《军需处长》恰以其特定的军中角色,印证了如是事实:红军的牺牲岂止仅在战场?单就条件艰苦、气候恶劣、缺衣少食,就足以使装备极差、缺少外援的红军随时有牺牲的可能,而况强敌又围追堵截。重温“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红军精神,贵在培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勿使中华民族葬送于西方的颜色革命。

3 军事作品语文美育的开掘路径

3.1 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的价值引导。实在讲,军事作品的语文美育尚属有待开拓的“处女地”。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①有此意识并见诸于作品的,仅限作家、史学家、研究者,远未引起全社会的重视;②语文教师基于自身的现实困惑,大多重词句、轻思想、谋分数,极少有人上升为军事作品的美育研究;③缘于长征精神的断代性和时艰性,有此意识的语文教师,大可不必自弃此识,而应结合名篇范文适度开掘、有意引导。如能巧借名篇,成功引导学生师从红军、以苦为乐、以苦为荣,也便为学生奠定了正确的苦乐观。

3.2 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长征精神的当下启示,之于中小学生乃至在校大学生,主要集中在如何面对生存、学业、竞争等人生压力?须知,没有压力便难有进步,压力越大内驱就越大,也就越有进取激情。遗憾的是,许多家长和学生不能正视这些无可逾越的阶段性压力,成绩不如意、教师批评几句,就心灰意冷、不思进取。对此,语文教师不妨汲智红军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循序善诱,或许转机。据一位老八路讲,许多不愿学习、缺少韧劲的学生,听到他讲的红军故事后,不再畏难了,成绩也扶摇直上。

3.3 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团队精神。歌曲《团结就是力量》,不知被多少人传唱,但真正领悟其内涵,并付诸行动的却为之鲜见。团结的意义何在?其现实契合点在哪?无需赘言,红军自成立之日起,上下级之间、战友之间便精诚团结、同心同德,诚如文学作品中所言:“同吃一锅饭,同举一杠旗”。缘此,才有了为了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舍生忘死、并肩战斗的同志情、战友爱。中小学是奠定理念信念的重要阶段,军事文学作品对其人生的奠基性,尤不可或缺。当然,一个人仅想平庸度过一生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

3.4 崇尚英雄,献身祖国的英雄情结。语文教材中的军事文学作品,无不在潜移默化中讴歌英雄人物的睿智、忠勇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献身精神,这是人民军队爱祖国、爱人民、忠诚于党的必然要求,也是基于战争、再现战争的文学创作使命,更是语文教学独有的英雄情结的培植地。换言之,语文教师不经意间的一个英雄故事,或许就为学生埋下了英雄情结,并影响其随后的政治生命和人生之路。

4 结语

由军事文学名篇《军需处长》一文折射出的长征精神及语文美育价值,看似情节简单、故事洗练的一则小故事,实则蕴涵了我军弥足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习主席的“新古田会议”精神,即意在回归战争年代我军的光荣传统;语文教师如能将长征精神等文化遗产巧融文学名篇的解读中,无疑意义重大而深遠。

参考文献:

[1]傅扶风.略论语文教学的美育价值[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0(03).

[2]吴惠春.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生命教育价值取向[J].教育科学,2010(01).

[3]鲁秀秀.长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的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4(11).

猜你喜欢

长征精神文学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