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理论对弱势大学生发展的启示
2015-05-30罗维梅秦保阳梁晓芳
罗维梅 秦保阳 梁晓芳
摘要:弱势大学生由于其家庭经济状况落后,处于社会底层,综合素质不到位,没有较好的社会关系,使得其发展处于不利的地位。大学生的发展是社会中的个体的发展,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对比,可分析弱势大学生的发展深受其自身社会关系与能力水平两方面的制约,而这种社会关系和能力水平正如在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一样互相制约、不能分割。认清自身这对矛盾关系,有助于弱势大学生转变发展观念,寻求更好的发展方式。
关键词: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弱势大学生;社会关系;能力
弱势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落后,处于社会底层,综合能力不到位,没有较好的社会关系,使其发展比较艰难。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是由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构成,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这两方面不可分割、缺一不可。对于处于社会中、作为社会个体的大学生而言,其发展也是受某种规律制约的。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弱势大学生的发展深受其自身社会关系与能力水平共同制约。由于家庭关系不能满足其自身更好地发展,弱势大学生输在了家庭关系这条“起跑线”上,建立良好的以家庭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极为困难。大学生的能力水平又如同生产力水平制约生产关系一样,对大学生的社会关系起着制约作用。正确认识大学生个体社会关系与能力水平这对制约因素,对于弱势大学生转变发展观念,求得更好发展有重要启示。
一、对比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分析弱势大学生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马克思恩格斯经典作家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
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运用辩证法“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来,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来”,并把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1]从而得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创立了社会发展基本矛盾动力理论。马克思创立的生产理论是整个唯物史观的核心,他不但概括了生产力的概念,而且通过生产力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运动的规律。“人们不能自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以往活动的产物。”[2]马克思在这里强调了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同时指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方式。
(二)对比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分析大学生发展的制约因素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份子,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生存和发展,每个大学生都有与其相关的交往关系,即是大学的以家庭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大学生出生时的家庭关系是其社会关系的“起跑线”,无论是其父母建立的家庭关系,还是自身成家后新的家庭关系,对其身份、地位都起着基础性的、决定性的作用。与生产关系对比,可从三个方面分析大学生的社会关系:其一,家庭经济收入、财产、社会资源占有量的多寡。涉及财产多少、收入高低、经济稳定与否等内容方面,这一方面在大学生社会关系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比如由于家庭背景有好坏之分,社会关系就有优劣之别,从而往往呈现子承父荫,农家世代为农,豪门世代为富的趋势。其二,大学生及其家庭成员在其所处社会阶层、社会交际中的身份、地位。如“富二代”的产生是因为其父母收入极高。其三,基于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等条件所享有的或者可能获得的利益。比如有较好家庭背景的大学生,其交往的朋友也往往是“门当户对”的。关乎大学生发展的还有大学生个人的能力水平,生产力也是个体能力的一个方面。能力是指行为主体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按能力所涉及领域可把能力分为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大学生能力越突出,就越能突显自己的使用价值,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三)弱势大学生的社会关系和能力水平对其自身发展的制约
来自社会底层家庭的弱势大学生,其发展深受其家庭经济状况的制约,父母经济收入低、处于社会下层、凭借已有资源所能获得的收益极少,于是输在了家庭关系这条“起跑线”上,客观上要求他们必须凭借自己的能力,开辟有利于自己的社会关系,从而适应自己不断发展的要求。然而,许多弱势大学生能力倾向于片面发展,认知能力水平较高,操作能力与社会交往能力相对较弱,于是难以建立起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社会关系,综合素质不到位,社会关系不适应自身的发展,加上自己本来就弱的家庭老本,这是弱势大学生之所以“弱”的根源。既没有较好的综合能力水平,德薄势微,也没有有力的社会关系,孤立无助,其发展因此而艰难。如果改变不了这种境况,命运的天平将继续向社会上层人群倾斜,许多弱势大学生就不免继续沦为社会底层人群,走上自己父母的老路。
二、明晰个体社会关系与能力这对制约因素对弱势大学生发展的启示
作为弱势大学生,自身家庭经济状况落后,能力发展可能不平衡,不利于为更好地为有利的社会关系开辟道路。要改善这种状况,就要认清自己的发展所面临的矛盾,明晰自身社会关系与能力水平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发展能力与拓展关系并重,以创造更为有利的发展条件。
(一)理论联系实际,共同进步,共筑事业
多数大学生对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解是抽象空洞的,认为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自己在书上学到的理论运用于实际生活,但是这样理解就很难落到实处了,因为几乎只有圣贤才能做到这样的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不过是一种工具,不是学来控制自己的。这样理解比较实际:一方面,别人的理论结合自己的实际。在身份、地位、及威望比自己高的人物面前,应当虚心听从其教导,服从他所做的安排,细心周到的为他服务,使其觉得自己很有实用价值。幸福仿佛是一种优越感,让别人感到优越,才能成为别人的心腹,从而使自己有一个施展的平台。另一方面,自己的理论结合别人的实际,发展力量,逐步成长。这就要求自己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学识、经验,设法和别人共进退,共同进步,共同成就事业。
(二)把握人际对立统一,促进彼此更好发展
古人黄石公[3]写到:“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人与人之间总是基于某种共同点而联系在一起,世界上任何事物及人与人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但正是这种联系能够促进彼此的发展。同时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单个的个体,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是对立竞争的关系,正是这种竞争促使我们每个人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优秀,社会也越来越发展。把握人际的本质,也能够通过建立自己与他人的相似点,从而和他人结成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完善自己。同时,善于分析和运用人际的对立统一规律,欲求彼此更好地发展。
(三)重点突破,取得一技之长以适应人才市场的某些专业需求
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是我国对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这样的人才倍受青睐。然而这样的人才更多是集中在国内重点大学或重点部门培养,不是能力平平的大学生能随便进入的。作为弱势大学生若要按照这种标准塑造自己的话,恐怕不需要,毕竟绝大多数弱势大学生本身没这样的能力素质从而达不到这样的客观条件,结果徒劳无益。弱势大学生当根据自身的特点、喜好,择适合自己的领域或方向,深入研究,发展一技之长。抓住重点,可求得一技之长应对市场的专业需求。何为技?能力上升到技术层面,意味着能力的至精至专至深,一技之长十分重要。持有一技之长,就算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没有较高学历,没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也往往能在遍地人才的市场上得到一定的重视。(作者单位:1.贵州师范大学;2,3.云南大学)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6-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58:32
[3]黄石公:据传是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上文中引用来源于其书《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