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2015-05-30青林卓玛
青林卓玛
摘要:本文以云南省香格里拉县格咱乡为例,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当地农户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教育和劳动力转移的角度讨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关键词:农户经济;人力资源;劳动力转移
一、 格咱乡农户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当地农户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农牧业
香格里拉县格咱乡辖有六个村委会,全乡土地面积约2868平方公里。目前当地农户经济来源主要是作为基础产业的农牧业经济。近几年国家对三农问题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视,很大的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的生活水平,但经济发展滞后问题仍然存在。
格咱乡属于高海拔、峡谷纵横等地貌类型多样的高寒地区,适宜耕作的土地较少,自然状况的错综复杂不利于农业的统一规划,显著的气候垂直变化特征使得土地的产出率稳定性差。农作物多为旱作物,大多一年一熟,而且由于区位条件以及技术水平的落后,水资源的利用程度不高,灌溉条件的欠缺使得农民在生产活动中还处于“靠天吃饭”的局面,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有青稞、小麦、土豆、蔓菁等(其中蔓菁一般不出售只作为喂养牲畜的饲料),用于出售的农作物易受到自然条件的干扰而直接影响农户的经济收入。天气原因限制了农作物的产量,所以当地想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面临着很多现实问题和支撑点问题。在产业调整的探索过程中,格咱乡也曾尝试过大棚蔬菜的种植,但据当地农户反应并没有很好的提高经济收入。当地油菜种植种量少,成本低,平均每亩可以产155公斤,出油量40%左右,近些年来对油菜新品的推广和油菜种植面积的扩大导致其他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减少。格咱乡属于半农半牧区,主要饲养的有猪、牛等家畜,一直以来自给自足的生活习惯使得畜牧产品中大多数都用于自己家庭消费而很少出售,也有部分饲养较多牦牛的家庭或农民专业合作社会通过产出的酥油和奶渣获得经济收入。
(二)其他收入来源
格咱乡的农户经济来源还依赖于松茸采集、运输和各种补贴。其中松茸受市场价格的变动的影响在收益上具有不确定性。运输方面全乡约有500辆车从事运输,其中约有200辆左右的货车运作,年收入能实现上万元不等,但从事运输农户的毕竟只是少数,农民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依旧使得缺乏竞争力的农业仍然处于主导地位。
在惠民政策方面,每年每户农民都平均享受上千元的惠民政策以及其他的草改、林改和企业的补贴,虽然这些扶持能让农户获得上万元的收益,但高寒地区人民生活条件与内地的差距较大,人民在衣食住行各方面维持基本生存的成本较高。
当地矿产资源丰富,许多企业纷纷到此落户,当地目前有39家注册企业,看似数量多,但当地政府税收收入并不高,是因为有效益并且有矿点的企业只占了7%左右。当地矿产资源开发并未解决当地百姓的就业问题,到企业打工的本地人不多,究其原因是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不足,教育的落后导致高技术水平人才的匮乏。
二、人力资源开发的积极意义
(一)人力资源开发中发展教育的必要性
与发达城市相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教育相对滞后,教育的发展缺少经济支撑,从农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舒尔茨就曾提出:“经济的增长不是单纯的只依靠劳动和节约,而主要是依靠对现代化生产要素的后天管理能力和使用效率”[1]。 我们不应该一味的指责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素质问题,而是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通过教育来开发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人力资源。
由于格咱乡人口分散、环境恶劣及基础设施不完备等现实条件,教育制度的改革成为大势所趋,近年来积极响应了集中办学这一改革措施来强化基础教育。就当地丰富的矿产等资源来说,只有培养了懂得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术的人才,才能把握当地资源开发带来的现成的就业机会,与当地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匹配。
(二)人力资源开发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
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社会总劳动在城市、农村两大空间产业的合理流动[2]”农村的耕地资源已经逐渐不能容纳太多的劳动力来使用,以全乡最大行政村——格咱村为例,其12个村民小组中据2011年的统计显示共有农户433户,2278人,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全村人口的58%,与08年相比没有很大的出入。就整个格咱乡而言,农村劳动力所占比重在90%左右,由此可见当地的农村劳动力十分富余。然而目前全乡耕地面积约4084亩,但自八十年代以来都呈逐年递减的趋势,实际可耕地的面积受到国家的退耕还林还草占地、基础设施建设占地、乡村基建用地等许多占地情况的制约,2008年人均实有耕地只有1.6亩,“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征地项目逐渐增多的趋势在短期内将难以逆转”[3]。因此必须通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来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使留守的劳动力人均所拥有的资源增多。
由于城乡差别的存在,比较农村和城市就业利益,许多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寻求比从事农业生产更多的收益,“国家对农业投资的减少以及农产品价格的不合理,弱化了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消化吸收能力也是诱发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及其向城镇转移的重要原因”[4]。就格咱乡而言,这样的劳动力转移不仅有利于提高生活水平,也有利于思想观念的进步,即使再回到农村,也可以充分发挥先进的经营理念和市场信息,用科学的经验把握市场需求并投入到农村建设中,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拓宽经济发展的渠道。
三、促进当地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格咱乡辖有一些较为偏远的村落,信息上的闭塞以及交通条件的落后使得这些地方更具有边缘性和封闭性的特征,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无论是教育还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都面临着许多困难。
“在现代社会,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靠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和大批具有专门技术、管理知识的人才与高效率的技术装备相结合而实现的”[5]。应该进一步深化教育制度的改革,普及义务教育、强化基础教育、发展职业教育,为劳动力转移培养出能够适应现代技术岗位的劳动力。
要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难,逐步改变目前城乡二元经济中的不利于人口流动的制度和约束,首先要進行户籍制度的改革,彻底打破二元经济结构,使当地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得到解脱,进入到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务工,让他们与城市人口在发展中享有平等的地位。
要保证转移了的农村劳动力的权利,在自主选择职业和公平就业上对其一视同仁,鼓励格咱乡的农村劳动力向小城市甚至是沿海发达城市转移,发达地区要坚持和完善沿海发展战略和大城市战略,为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在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入学、医疗保障、养老保险等权利中也要实现公平公正。
另外要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创新,保障当地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可以建立一些为劳务输出提供保障的服务机构,例如成立少数民族地区劳动保障所,及时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情况,针对实际的困难提供帮助,在城乡劳动力转移和人口流动中协调好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和维护工作等。(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
参考文献:
[1]胡树芳.舒尔茨关于改造传统农业的观点[J].世界农业,1987.
[2]胡兴定.农业产业化理论与实践[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258.
[3]赵军,史义.迪庆州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浅探[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102~103.
[4]廖乐焕.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5]姚梅.农户劳动力素质和农户经济行为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