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洛丽塔的前世今生

2015-05-30王树振

世界文化 2015年3期
关键词:亨伯纳博科洛丽塔

王树振

“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在我的怀里,她永远是洛丽塔。”

——纳博科夫《洛丽塔》

这是《洛丽塔》开头的一段著名独白。“洛丽塔”(或称“萝莉”),自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的小说中出现以来,这个原本被视为“小妖精”的美丽少女经过华丽的转身,步步生莲地走出书本、走下银幕,走进如今的时尚文化,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那么,这个“小妖精”究竟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呢?

一、纳博科夫和《洛丽塔》

纳博科夫(1899-1977),著名的俄裔美国作家,出生于圣彼得堡一个贵族家庭,1919年随父亲离开俄国,流亡西欧。1940年移居美国,并于1945年加入美国国籍。纳博科夫从6岁起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从1939年开始就改用英语写作。纳博科夫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涉猎广泛,一生的创作极其丰富,包括诗歌、剧作、小说、传记、翻译、象棋与昆虫学论文等大量作品,但他主要是以小说闻名于世,其小说创作充分显示了他过人的才华和非凡的叙事技巧。纳博科夫一生共创作了50篇短篇小说和17部长篇小说,但使他获得国际声誉的还是《洛丽塔》。

《洛丽塔》以第—人称叙述了一段为世俗伦理所不容的异情畸恋。故事中,一个自称“亨伯特.亨伯特”的中年男子因为早年的心理创伤而疯狂地迷恋上一个12岁的美国少女洛丽塔,这种近乎病态的执迷把他引向毁灭的结局。为了接近洛麗塔,亨伯特甚至迎娶了她已经寡居的母亲。后来洛丽塔的母亲因车祸意外去世,于是亨伯特便带着洛丽塔在美国四处旅行,羁留于众多汽车旅馆,并最终达到了他独自占有洛丽塔的欲望。后来洛丽塔被另一男子诱拐,离开了亨伯特。亨伯特四处追踪,最终将那个男子杀掉并因此被捕入狱。其时,身怀六甲的洛丽塔已经变得堕落下贱,但是亨伯特依然爱她。最终,亨伯特因脑溢血死于狱中,而17岁的洛丽塔则因难产死于1952年的圣诞之夜。去世之前,亨伯特在狱中写下了《洛丽塔》,并坚信自己的这部作品能使洛丽塔永远活在后世人们的心中,这是他们二人能够共享的唯一的不朽。

二、《洛丽塔》的华丽转身

从最初的连连碰壁,到后来的被当作庸俗情色小说出版;从最初的非议不断,到后来的被奉为文学经典,从禁书到名著,作为一部描写情欲的小说,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也经历了和D.H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一样的曲折命运,最终华丽转身,跻身世界经典名著之列。

1954年春,《洛丽塔》已经完稿,但纳博科夫预料到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畸恋故事在当时的文化氛围里绝对是个禁区,于是他打算不署真名发表,但继而又想到一旦被发现更会授人以柄,所以最终还是决定以真名发表。不出所料,《洛丽塔》的书稿先后四次遭到美国书商的拒绝。不得已,纳博科夫决定将书稿拿到国外去出版。1955年,巴黎一家因出版禁书而知名的小出版社——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了《洛丽塔》。然而,让纳博科夫哭笑不得的是,《洛丽塔》是作为一套绿色封面的色情小说丛书出版的。

由于小说的题材触及了当时社会的道德神经,因而围绕着该书的付梓掀起了一场震惊欧美文坛的轩然大波。《洛丽塔》的出版遭到了持久而激烈的非议,引发了英国文学界的一场论战,最终应英国政府的要求,法国决定禁止《洛丽塔》的发行,这就是轰动一时的《洛丽塔》事件。

尽管有人认为《洛丽塔》是一部“不道德”的小说,但是英国大作家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却慧眼识珠,将此书封为“1955年最佳小说”,自此《洛丽塔》迎来了华丽转身。1958年8月,《洛丽塔》终于在美国出版,同样在美国文学界引起了一场大讨论。此前在美国文坛默默无闻的纳博科夫一夜之间成为全国性的新闻人物,而《洛丽塔》也一路飙升至《纽约时报》畅销书单的第一名,并保持七个星期之久。

尽管该小说的题材为道德社会所禁忌,但是纳博科夫却将这个伤风败俗的题材编织成了一件令人难忘的艺术品。《洛丽塔》作为纳博科夫最重要的代表作,已经跻身现代文学的经典之列。1962年,好莱坞大师史丹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将其改拍成同名的电影,轰动一时。《洛丽塔》于1997年被导演艾崔恩林恩(Adrian Lyne)再次改编成电影,历久弥新,该小说曾入选纽约公共图书馆1995年“世纪之书”,被誉为“当代文学的里程碑”,此外,

该小说还被美国兰登书屋选为“1998年20世纪百部经典英文小说”的第四名。“洛丽塔”一词甚至被收入词典,意指那些极富诱惑力的早熟女孩儿。

三、时尚文化中的“洛丽塔”

纳博科夫小说中的洛丽塔原本是一个漂亮、早熟而富有魅惑力的性感少女,古灵精怪的她有着未发育完全的身体,喜欢穿性感又不失可爱的服装,是魔鬼和天使的混合体,而如今的洛丽塔则逐渐由“问题少女”变成了“清纯少女”,被赋予全新意义后席卷了整个时尚界,迎合了某些时尚女孩儿的审美趣味。

洛丽塔风尚(Lolita fashion)是一种纯情、性感而另类的服饰造型潮流,由于该服饰造型和小说《洛丽塔》中女主人公的服饰风格相似,因此得名。随着社会潮流的发展,洛丽塔已逐渐成为主流的文化风尚,席卷全球。时至今日,该风尚已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那种青涩而甜蜜的少女情怀荡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无处不在。

洛丽塔风尚下的服饰造型,主要是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宫廷服装的模仿,其风格简约,衣料多用蕾丝装饰,红色长靴、白色丝袜,蝴蝶结、卷发加上白色或黑色的裙装,带有浓厚的古典气息,一副欧洲宫廷公主的打扮,甜美无邪,充满童真,虽如洋娃娃般可爱,天真无辜的眼神中却透着一丝邪恶的狡黠,甜美笑容的绽放中却隐含着一丝致命的诱惑——她费劲心机地吸引你的目光,却又对你的痴迷视而不见,这并非残忍,而是只有少女才会表现出的天真。天真中流露出性感,无邪中掺杂着诱惑,美丽纯真而又诡异善变,这就是“洛丽塔风尚”下的时尚女孩儿。她们在犹如童话的装束中寻找似有若无的残梦,渴望时光在她们身上就此停滞,永远定格在童真美好的少女时代……

四、解读洛丽塔情结

早年的洛丽塔如今已被重新解构组合成了一种从未

洛丽塔风尚有过的新形象,直到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洛丽塔情结”( Lolita Complex),意指男性或女性对于那些天真无邪的未成年少女的一种深深的迷恋、追求和向往。洛丽塔情结,对于男人而言,是永远的少女;而对于女人来说,则是对自我的找寻、对自由的渴求以及对青春的留恋。洛丽塔所具有的时尚元素,更是女性找寻自我、摆脱现实羁绊以及挽留青春的最好途径。

具有洛丽塔情结的男人,需要在情感中超越年龄对自己的束缚,体验着长辈和情人相互混杂的身份角色。然而,他们对未成年少女那种深深的迷恋,并非真正的爱情,因为他们迷恋的只是以少女为象征的不朽生命。从精神层面上来说,洛丽塔情结,只是男人对蓬勃生命的无限向往和爱恋,与其说那是一种情欲的表现,毋宁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和向往。

具有洛丽塔情结的女人,通过与比自己年长许多的男性交往,享受着一种永远的依靠与信赖。她们乐意“以小博大”,用一种天真、幼稚包裹下的成熟扮演着被支配的主角,从而获得依赖和安全感。洛丽塔情结不仅是正处于“自我认识与迷乱”阶段的女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更是她们弥补自信不足的自我保护。她们往往拥有童真与梦想,渴求摆脱现实羁绊,找寻自我,因此才以不羁和野性挑战传统,期望得到成人世界的关注、认同和接纳。

由此看来,洛丽塔情结,早已超越民族、信仰、道德及时代,成为世人心照不宣的精神寄托和人性普遍性的表现。恰如纳博科夫在《洛丽塔》中所写的,“人性中的道德感是一种义务,而我们则必须赋予灵魂以美感。”当然,《洛丽塔》体现出的美感,既洋溢着华丽的诗意,也充满了堕落的罪恶。尽管曾遭受非议,但谁也无法否认,《洛丽塔》是一部揭示人类灵魂深处的罪与罚的杰作,因而,《洛丽塔》和《尤利西斯》《追忆逝水年华》一起,被誉为20世纪三大经典名著,而洛丽塔的形象,也融入了当前的流行文化,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向往和诱惑。

猜你喜欢

亨伯纳博科洛丽塔
83岁的芭芭拉·亨伯特的梦想
The dream of 83yearoldBarbara Humbert83岁的芭芭拉·亨伯特的梦想
亨伯特的创伤自我
——《洛丽塔》的叙事心理学解读
洛丽塔裙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国内首次结集出版
迷失的美国丽人
——《洛丽塔》的成长小说解读
在选择中亲历死亡
——论《洛丽塔》中亨伯特的自由选择
薇拉必须在场
《洛丽塔》:薇拉必须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