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安塞剪纸与安徽阜阳剪纸艺术比较
2015-05-30薛鹏飞岳金凤
薛鹏飞?岳金凤
摘 要:由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以及审美趣味的不同,剪纸在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就陕西安塞剪纸与安徽阜阳剪纸为个案进行比较,并分析两地剪纸的题材、风格、民俗功用等方面的异同。
关键词:安塞剪纸 阜阳剪纸 比较
[本课题为“安徽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 (省级,项目号为201410357063)和安徽大学精品课程“民间美术”(项目号J10118540025)研究成果之一。]
一、艺术特色的比较
(一)剪纸题材内容的比较
陕西安塞剪纸的题材内容与人们的生活环境、民风民俗等息息相关,从新石器时代出土的彩陶和大量的汉像石中,可以见出很多与安塞地区剪纸的相似之处。安塞剪纸不仅是有原始社会生殖崇拜意识的延续,而且还受到了汉代“尚武”观念及地域文化的影响。安塞剪纸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传统意味的剪纸,多与古老的传说、巫术、原始生殖崇拜以及吉祥寓意相关。其表现手法较古朴,更具有原始遗风。如高如兰老人的代表作品《抓髻娃娃》,一手举鸟,一手托兔,其体现的是从原始时代就萌发的阴阳观,以及原始生殖崇拜的遗存。另一类是较现代的,表现的是现实生活题材的。如“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陕北延安成了抗日革命根据地,劳动妇女的剪纸艺术中出现了放羊、农耕、参军等现实生活内容,因此,一些关于这个时期的革命题材内容的剪纸也在这里普遍流行起来。新中国成立后,反映社会生活的题材更加广泛,剪纸中出现了学习文化、养殖耕植等生活场面。如白凤兰老人的《牛耕图》等”[1]。
阜阳离黄河故道和中原地区较近,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大。其次,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对阜阳也有很大的影响。另外,阜阳地区地处淮河流域,自古就水患不断,祈求上天风调雨顺、无病无灾、平安富贵等,成为阜阳民众最普遍的心愿。在阜阳剪纸中,多以吉祥喜庆、花鸟虫鱼、戏曲小说为表现题材,如“莲年有余”“四季平安”“麒麟送子”“丹凤朝阳”等。此外,安徽和河南的戏曲对阜阳剪纸也有较大的影响,如《杨家将》、《三岔口》等戏曲都是常见剪纸的题材。另外还有文学作品和历史故事为表现题材,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阜阳剪纸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如以“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为主题的奥运长卷,题材主要包括奥运主题和民族风土人情等内容。
由此可以看出,由于陕北安塞地理位置相对偏远闭塞,文化交流相对较少,因此剪纸的题材内容更倾向于原始崇拜以及现实生活,而阜阳剪纸则更加宽泛,涉及生活、文学、历史、戏曲等多个领域。
(二)剪纸手法纹样的比较
陕西安塞剪纸艺人很多使用大刀阔斧、一气呵成、粗犷有力的刀法使形式和内容浑然一体,具有古朴厚实大气的直观效果。陕西安塞是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遗址,因受远古文化影响,其装饰纹样多以意象与具象装饰相结合,一般常用的装饰纹样有锯齿纹、月牙纹、菱形纹以及云勾、万字、富贵等,带有浓重的原始朴拙意味,其中很多剪纸纹样与原始彩陶的装饰纹样有异曲同工之妙。如安塞白凤莲老人的剪纸作品《娃娃鱼》,便是一幅构图奇特的人鱼合体的作品,作品的头部是儿童的头,鱼的身体,儿童的四肢被剪成了类似鱼鳍的三角纹样,鱼鳞则用花瓣纹代替,与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盆》在构图相似,富有远古气息。
安徽阜阳剪纸则大多使用剪刀与刻刀互补充、阴剪与阳剪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对象。相对于大刀阔斧的安塞剪纸,阜阳剪纸手法较为细腻、工整。阜阳剪纸的装饰纹样中多用随意的曲线纹装饰,极具动感和美感,如剪纸作品《凤戏牡丹》中,牡丹使用阴刻手法,凤凰则使用了阳刻,在纹样的装饰上,多使用曲线,尤其是在凤凰的纹样上,锯齿纹和各种鱼鳞纹、环形纹样交错使用,整体造型也是圆形构造,在视觉上给人以张力和韵律美。阜阳剪纸纹样除了锯齿纹和月牙纹外,也有云纹、水纹、鱼鳞纹、柳叶纹、花瓣纹等。
(三)剪纸风格的比较
在安塞,千沟万壑、黄土遍野的地貌,干旱少雨的气候,相对闭塞的文化。安塞剪纸粗犷豪迈、造型简练、古拙质朴,外形轮廓于夸张中见朴拙,有强健雄浑的秦汉艺术遗风,充满原始古朴的意味。例如白凤兰老人的《牛耕图》,与汉像石中《牛耕图》的造型相近。白凤兰剪的放牧人整体是以黑色剪影为主体,注重于主题的外形塑造,对于牛的刻画也是取其外形而表其意,上面的装饰则相对较为细密,具有强烈的黑白对比效果。
阜阳地处淮河流域,剪纸多受到中原文化、楚文化及当地社会环境和风俗的影响,民风兼具阳刚与阴柔。阜阳剪纸也因此形成了朴实优美而不失大气、灵动飘逸而不失稳重、构图饱满而不失情趣的特点。例如,在程建礼的剪纸《虎镇五毒》中,老虎以及五毒的形象都很完整,老虎健硕的四肢,锋利的牙齿,在老虎肚子里的五毒的也各显其态。整幅作品构图饱满,刻画粗细有致,主次关系分明。又如王家和的剪纸《凤凰牡丹》中,牡丹和凤凰刻画非常细致,呈现出祥和圆满的民俗寓意同时,也使画面看起来具有流动的旋律美。
可见,阜阳剪纸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阴阳交替、虚实变化;题材多样、内容广泛;构图饱满、追求圆满;多用曲线、灵动飘逸。而安塞剪纸作品多造型夸张,构思大胆,古朴粗放,表现手法不拘于小节,淳朴、庄重、简炼、概括,较多的保留了古时那种深沉朴拙的艺术特色。
二、民俗功用的比较
(一)装饰环境 烘托气氛
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生活环境艰苦,形式多样、色彩绚烂的剪纸因此承载了勤劳朴实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一些重大的节日或者人生礼俗中,尤其是在婚俗嫁娶方面,剪纸的装饰功能便得到了很大的体现,但是两地剪纸的在装饰的表现内容方面却又是各有所异。比如在陕西安塞,结婚时多用喜花“蛇盘兔”,在民间谣言里有句话:“要想富,蛇盘兔;蛇盘兔,必定富。”除此之外,装饰的喜花还有寓意多子的“宝葫芦”,象征多福的“骑猪娃娃”,代表阴阳结合的“鱼穿莲花”以及对生命繁衍渴望的扣碗等等。而在阜阳地区使用更多的则是“瓜瓞绵绵”“麒麟送子”“龙凤呈祥”“鸳鸯荷花”“凤穿牡丹”等图案意象为装饰题材,以此祈求新婚夫妇能够多子多福、幸福安康。
(二)驱邪避灾 求吉纳祥
古时阜阳一带是洪水多发地带,百姓流离失所,居无所定,陕西安塞地区也是战乱频发,因此对于风调雨顺、富贵安定的生活的追求是广大百姓最真实热切的愿望,所以在阜阳剪纸中有很多以吉祥喜庆、多子多福、祛病消灾为主的传统民间题材。如:过年贴春联、贴门神、贴窗花,一般为“天官赐福”、“六畜兴旺”等幸福吉祥题材。阜阳剪纸中的团花所体现出的吉祥寓意也将阜阳百姓心中的美好愿望展现的淋漓尽致。比如在阜阳祝寿团花中有“圆寿字”、“五福捧寿”、“松鹤延年”等,皆是祝寿敬老风俗的视觉再现。再如程建礼老人的剪纸作品《虎镇五毒》也是反映了当地百姓祈求家人平安,祛病消灾的民俗心理。而在陕西安塞剪纸中则多以《抓髻娃娃》、《瓜籽娃娃》等为题材。陕西安塞人家的“抓髻娃娃”被认为是无所不能的,它不仅被视为生殖繁衍之神,而且也被视为驱邪避灾的保护神。每年正月,陕北家家户户都会在门楣上贴一串手拉手的抓髻娃娃,因为娃娃头是用南瓜籽做的,画上五官,当地人也称“瓜籽娃娃”,可防瘟疫、防邪恶,保一年平安无事。小孩生病了要剪“五道娃娃”吊于门上。
剪纸这一艺术形式便承载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以此作为媒介,祈求上天能够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吉祥,因此这些剪纸形象无不是当地民众求吉纳祥、祛病消灾等民俗心理和审美趣味的物象表达。
(三)绘图底样 富实用性
绣花通常先以薄纸剪成花样,再附在布料上,进行绣制。除了经常使用的鞋花、冒花、枕头花等,用于服饰的领口花、兜花、袖口花、裤脚花等花样同样是以剪纸为样稿。在阜阳地区,一般用做刺绣底样的剪纸题材多为花卉、虫鸟等吉祥物象。安塞地区的剪纸亦是如此。无论是绣裹肚、围裙、布玩具、虎头帽或者炕围花,都需要先用纸剪出底样,然其表现题材多为五毒、艾虎、葫芦与鱼等图案,或许这与其当地闭塞的环境、古老的文化气息有关。
剪纸还可作为玩具的底样,比如古时的走马灯。阜阳地区在过元宵节时便会将剪纸作为其底样,有以戏剧或者历史人物为题材的,有以花草鸟虫为题材的,也有吉祥文字为题材的,其题材内容涉及多个方面,而在陕西安塞地区则几乎不见,题材也不如阜阳地区广泛。此外,剪纸亦可作为瓷器的装饰底样,在陶瓷史上,安徽地区的寿州窑便很早就直接采用剪纸来装饰陶瓷制品。
三、剪纸艺人的构成比较
陕西安塞剪纸的剪纸艺人大多为女性,他们的活动范围被限制在家里,终年忙于生儿育女、缝补浆洗、纺织绣花,学习各种女红,剪纸便是其中之一。她们做了人妻和母亲之后,闲暇时或者邻里亲朋婚嫁迎娶、祝寿等日子,剪纸便成为她们生活中基本的文娱活动。高金爱老人便是安塞优秀剪纸艺人中的代表,有很多表现以农村农耕生活为主的题材,风格粗犷大气,造型稚拙可爱,其剪纸作品包含了黄土高原的情韵。
阜阳剪纸的繁荣与发展也离不开历代艺人的辛勤创作,与安塞剪纸艺人相比,阜阳剪纸艺人很多为男性。他们其中很多人剪纸是为了生计,挑起花担周游江湖,口中唱着花歌,手中剪着花样,其中最代表性的艺人有程建礼、葛庆友等。他们作品生活气息浓郁、质朴无华,剪纸题材多样,包含吉祥花样、戏曲人物、历史故事等多个方面。
结 语
由于受到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民风民俗以及审美趋向的影响,人们不断创作出带有自己特殊“印记”的民间美术,剪纸艺术就是其中之一。无论是豪迈粗犷、古拙质朴的安塞剪纸,还是朴素淳美、率真自然的阜阳剪纸,都蕴含着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折射出相同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体现出他们对真、善、美的热烈追求。
注释:
[1] 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修订版)[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191页
作者简介:
薛鹏飞,安徽大学艺术学院2012级本科生。
岳金凤,安徽大学艺术学院2014级美术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