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文阅读教学之我见

2015-05-30陈大伟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人文内涵文本细读

陈大伟

内容摘要:语文教材中的现当代散文作为一种富含情感和哲理的结合体,在教学中一直是需要重点研究的文体,本文在依据学情的基础上,结合近几年流行的“深度语文”思想,对散文教学经行润色,意图通过文本的细读和深度解读来引导学生感受散文的魅力。

关键词:文本细读 深度解读 情境法 人文内涵

一、散文文本细读教学模式

1.情境法导入,把握文本整体语境

由于散文文体活泼,语言自由,想要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不容易,因此教学开始,首先要做的就是奠定一定的感情基调,这种方法类似于“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具有一定感情色彩或具体形象的场景,创设一定的情境,来让学生能够有兴趣,静下心来融入文本,然后将教学融入其中,这将会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高中苏教版必修一现当代散文《我心归去》时,上课伊始,播放《故乡的云》这首倍含思乡之情的歌曲,为本堂课学习《我心归去》这篇文章中的情感设下铺垫,同时为学生创设一种情感氛围,将学生引入其中,更好的披文入情。进而引出本次课文,看看作者韩少功是如何用自己的笔墨抒写出他的一片思乡之情的。

2.抓文题,把握文本主旨

一篇文章的题目往往能展现出整篇文章的主旨,它具有准确、概括、凝练的特点。作为散文,有着“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因此,在基本感情基调奠定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分析文题,来进一步把握散文的“神”所在。

例如,《我心归去》教学中,通过辨析文题“我心归去”,引导学生探究,作者说“我心归去”,那么组着现在身在何处,心又要归何方。通过这样的文题解读,可进一步理解本文的主旨:思乡。

3.抓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结构是文章的组织法则,作者往往根据思路来结构文本,尤其对于“形散”的散文而言,把握文本的结构,就是要抓住作者的思路。通过阅读首先了解文本结构,准确把握文本的思路,这有助于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进而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和精妙构思。

具体实例在对《我心归去》教学中,要求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总体分为哪几个部分,通过阅读不难得出,前四段主要写作者身处异乡的感受,五、六段写作者思念家乡,后三段是对文章的总结和主题的升华。在整体理清文章脉络之后,能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进而经行分析解读。

4.抓语言,品味情感内涵

A.关键事物,小中见大

现当代散文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描写的对象之中,借助写景叙述事,因情写景,将人带入优美诗意的境界。因此散文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景与物,这些景与物的出现并不是简单的景物呈现,往往于其中,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作的艺术。抓住这些关键事物,小中见大,读出其背后所包含意义,往往能打开作者文中所投的情感的大门。

在《我心归去》教学过程中,在基本理清文章内容与情感之后,具体观察文中所写的景与物。要求学生找出五至六段中思念故乡的哪些具体事物。通过分析文中所写故乡的事物:小径,月夜,草坡等等细微事物,感受作者的语言艺术,小中见大,想到的东西越具体,就意味着想家的情感越强烈。

B.揣摩语言,深度解读

在基本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情感之后,并不代表一篇文章的解读的结束,尤其对教材中的散文文本而言,字里行间无不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包含了作者的人生哲理。这就要求教师在带领学生剖析文本,品读语言内涵时,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结合文本主旨,感受字词句的象征意义和比喻意义。

例如,在《我心归去》教学中,后三段是重点阐发对故乡的人文内涵的定义:“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这里的“血、泪、还有汗水”都是有着各自不同的代表意义的,要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可得出血象征着亲情,泪是失败与成功,汗水意味着奋斗与耕耘。从而进一步感受故乡的人文内涵。

5.拓展延伸,强化情感体悟

课外延伸,是对于课文内容诗意的升华,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同时对于的情感体悟,起着强化深入的作用。这就要求在基本完成文本解读后,寻找一到两篇的情感内容相似,简单浅显易懂的文章来阅读,进一步强化记忆。

例如在《我心归去》教学的结尾,利用投影设备投放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在课即将结尾时,要求学生集体朗读,在朗读中感受情感,从而强化记忆,神化情感体悟。

二.散文文本细读理论依据

1.关注学情,披文入情

在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的叙述中,第四阶段即11岁至成年的形式运算阶段中,他这样写道:“本阶段儿童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也已接近成人的水平。能考虑假设情境。”作为教学对象的中学生正处于这样一个阶段,也即意味着他们能够考虑并概括理解散文中的情感与内容。但又提到:“这个阶段的另一个特征是青春期自我中心……青少年开始非常关注他们自己的观点。”着其实也与他们的阅历有关,阅历的浅少,使得他们无法深刻体会散文中的一些情感。因此,在散文教学伊始,采用情境法,营造抒情氛围使学生披文入情,更好的融入其中,感受文本魅力。

2.关注体裁,重视散文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由此可知,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重要内容之一,所以对散文这种抒情性较强的文体而言,更要注重对其情感的把握,带领学生充分领略散文的美,感受其中作者的思想与情感,品味散文语言,掌握散文结构,体会散文的语言特色。因此,在散文教学中,重点通过细细品味散文的语言来感受其中的情感,从而获得一种具有陶冶性和审美性的情感体验。

3.关注人文,深度探究

由于阅读教学的浅层化,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关注深度语文教学,如江苏著名中青年教师王开东就提出:“深度语文的深度表现在课程理解之深,文本剖析之透和课堂把握之精到上。”在他看来,语文阅读教学不该单就停留于表层,要对文本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挖掘文本深层的人文内涵,从而使学生得到语文素养上的提高。

因此,在散文教学中,由于现当代散文有着很强的抒情性,又有一定的哲理性,对于这样的特点,要想真正理解文本,必须对文本进入深入探究与解读,挖掘深层人文内涵,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散文文本细读实践价值

1.领略散文之美,提高语文素养

中学生的理性和感性思维已经逐渐形成和发展,在这个阶段,通过对其散文的教学,文本的学习,细细品味散文语言,挖掘文中每一处细节或不经意间的表述所包含的耐人寻味的深意,可以体悟现当代散文中的情与理的交融,品味出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真正领略散文的美感,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丰富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深度解读,提高教学效果

散文文本细读教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既从语言上经行分析,让学生学会积累和运用语言,又能深刻探究语言的内涵,理解文本的真正意义,让学生积累文学知识和生活阅历。进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和语文素养,提高对现当代散文的理解能力。

除此之外,语文作为国学教育担负着传承文化的责任,散文中所蕴含的文化的深度和对人生哲理思考的深度被意义挖掘,更好的体现了语文课文化传承的功能,使语文课成为一种熏陶人,培育人的教育科目,使课堂变得有深度,使学生成长有效度。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王开东.深度语文[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人文内涵文本细读
浅析公安院校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人文内涵的特质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的方法谈
细读文本,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细读的运用探讨
用“文本细读”探讨语文阅读教学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浅谈大学校园雕塑
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引领研究
台湾青春电影的审美品质与人文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