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中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
2015-05-30谭明树
谭明树
长期以来,我们小学语文课一直把重点放在学习思想内容,感悟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把学习内容、体验情感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这就导致了语文课程低效高耗的状态,老师花了很大的力气,学生的语文水平不见增长。2011版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由此可见,小学语文课,必须落实语言文字运用。
怎样教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呢?在课程标准中有相对明确的实施建议,只要我们用心体会,还是能够抓住一些规律的。下面以我执教的《少年闰土》为例,谈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教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一、坚守核心价值观,聚集关键教学目标
长期以为,我们很多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是抓住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抓住典型事件,理解少年闰土的人物特点。这样的教学目标,非常明显的关注的是教学内容。在单元导读里,帮助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这篇课文在描写人物的方法上有哪些特点呢?1.外貌描写2.典型事件3.夹叙夹议4.运用倒叙……这么多的描写人物的方法,要想通过短短的四十分钟让学生学习掌握,也不大可能,因此,我们确定教学目标一定要大胆取舍,对确定出的教学目标,我们要精雕细刻。这节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就是学习人物外貌描写。
1.初识一个人,首先是这个人物的外貌。读课文第四段,勾画出描写外貌的句子,想想表现了闰土的哪些特点,并做上批注。老师出示补充资料,学生两相结合,抓住了少年闰土的特点:健康可爱,浙江绍兴人(戴毡帽是鲁迅笔下绍兴人特有的标志),生活在民国时代(民国时代的人戴银项圈寄托平安)。
2.课文写了闰土的哪几件事?这节课我们要研究闰土的三处外貌描写与所经历的四件事有什么联系?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做上批注。通过学习,学生明白了,作者描写闰土的外貌,原来跟他经历的事有很大的关联:(1)海边拾贝:经常晒到太阳,吹海风,所以是紫色的圆脸。拾到的贝壳要用毡帽来装,所以要戴一顶毡帽;(2)雪地捕鸟:冬天冷,戴小毡帽保暖;(3)月夜刺猹:晚上去照看西瓜,因为猹很凶猛,很危险,他的父亲怕他出意外死去,所以要给他戴上银项圈;(4)潮汛看跳鱼儿:鱼儿活动的季节天气都比较暖和,太阳比较大,所以他才是紫色的圆脸。
3.出示叶圣陶先生的话适时点拨:人物的外貌、态度、服饰等等是写述不尽的,在写述不尽之中提出一部分来写,当然非挑选那些跟他的思想行动发生关系的不可。
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师很好地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组织教学,学生就能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发展言语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二、破解语言奥秘,学习表达方法
课文除了外貌描写,还写了表现闰土特点的四件典型事例,在初步感受人物形象后,抓住重点事件,感受作者鲁迅先生运用语言的精妙。
1.出示看瓜刺猹的对话。
2.仔细观察对话,你发现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一是有的对话缺少说话的对象,二是缺少说话神态的提示语。
3.让学生加上说话的对象和提示语。
4.比较朗读,是加上说话的对象和提示语好,还是直接出示对话好呢?
得出结论:凡是两个人的对话,最开始加上说话的对象后,后面不再出现说话的对象,这样读起来更加简洁,没有出示提示语,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通过对比,感受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这是落实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有效策略。
三、注重从读学写,做到读写结合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给出榜样让学生学习,学习效率会高得多。因此,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范文,加强由读到写的迁移,让学生由不会写,到通过对范文的模仿、借鉴,把范文的表达方式转化为自己会运用的表达技能,这也是一种落实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有效策略。
本节课抓住外貌描写,学生体会到了鲁迅采用速写的方法,写出了人物的外貌。因此,在抓住事例感受到人物形象特点后,教师引导学生:三十年后,我又与闰土见面了,此时我见到的是一个贫困衰老的闰土,你会挑哪几个方面来速写他的外貌呢?出示中年闰土的外貌图,根据作者描写外貌的方法,用几句话写出中年闰土的外貌。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根本之处,只有在语文教学中完成教会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水平,才是真正地进行语文教学。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龙驹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