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
2015-05-30王月梅
王月梅
[摘 要]我国青少年薄弱的生命意识暴露了当前教育的不足,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加强生命教育迫在眉睫。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规律的科学,基于生物新课程的要求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生物教师应该积极挖掘生命教育的素材,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生命教育 渗透 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80125
生命教育这一思想最早是由美国人杰·唐纳·华特士提出的,是以教育学生尊重人类生命为核心,以教育学生尊重动物生命为外延,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为长远目标的一种德育教育。而我国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试行)针对生物学科特点也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意识,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等要求。可见,生物教学和生命教育有着内在的紧密的联系。本文针对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作了如下一些思考与研究。
一、深刻理解生命的本质
要使学生懂得珍惜生命就必须让他们认识生命,生物教师可以结合生物学知识将这些理念融入教学内容当中。如在教学“生命的起源和进化”这部分内容时,可以结合生命发展的历程让学生感悟,地球生命起源于38亿年前,生物界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由海洋到陆地的进化过程,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才出现了具有智慧、情感的人,体现了人类生命的伟大和来之不易。以此教育学生应该珍惜这孕育了38亿年才得来的生命。对于生命个体来说,同样来之不易。如在“生殖与发育”以及“传染病与人体免疫”的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自己生命的存在也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历程,首先要有健康的精子和卵子,要有适合受精卵着床和发育的子宫内环境,受精时又有几亿个精子移向子宫上部,但是最后仅有一个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形成生命的开始。而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身体不断地与各种细菌、病毒以及恶劣的环境做斗争,我们自身也不断地面临着竞争和挑战,而生命能够坚强的存在也显示了其的顽强和可贵。可见,只有使学生真正深刻感受和理解生命,才能激发他们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二、增强生命责任感
责任感是个人对自己承担的义务尽职尽责、积极主动的心理趋向,是高尚道德情操的表现形式。结合生物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深刻理解生命的活动,增强学生生命的责任感。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蚂蚁、蜜蜂的社会群体关系,了解各个成员在群体中承担的责任,让学生明白蚂蚁、蜜蜂的所有成员在这个群体中都有自己的责任,共同构建了一个和谐的群体社会。进而启发学生思考:人类社会怎样成为一个和谐社会?每个人应当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使学生理解生命不只属于个人,它还具有社会属性,有它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认识生命的独特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使学生体验到生命的独特性,使学生悦纳生命。如在“生物的多样性”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寻找生物的共性和特性并了解它们的生活方式,让学生体会生物圈中各种生物虽然差异迥然,但却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方式。有的动物跑得很快也很强壮,它们就靠着速度和体力来捕捉食物,如猎豹、狮子等。而那些既跑不快也不强壮的动物,同样也有自己生存的法宝,如它们拥有不易被发现的警戒色、可以把敌人赶走的气味或者不易被攻破的外壳等。这些形形色色的生物一起构建了和谐的大自然,其作用和价值都是不可替代的。教师应及时启发学生,让他们明白,人类也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只有肯定自己,不断挖掘自己的闪光点,认识到生命的独特性,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
四、提升生命价值
生物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让学生深刻理解生命的价值,即一方面是要学会关爱他人,让生命在相互关爱中变得有意义;另一方面则是要有所抱负、有所作为,让生命在奉献中体现它的价值。
生物教学中有很多这方面的素材,如在学习骨骼结构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老人、青年和小孩的骨骼结构,得出老人和小孩骨骼比较脆弱,容易受到损伤的结论,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关心、帮助老人和小孩的情感。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生物科学史的发展以及生物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的教育。如孟德尔作为一个修道士,通过8年的艰辛努力,发现了遗传学规律,成为“遗传学之父”;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的研究成果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也在解决世界粮食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生命因为贡献变得有价值、有意义。教师以此来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使其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为社会发展作贡献的志向。
生物教学中随处都有生命教育的素材,只要教师认真研究教学内容,挖掘深层次的教育内涵,就可以将生命教育的理念融入生物教学之中,体现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使生物教育更加有意义,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