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
2015-05-30梁永强
梁永强
[摘要]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看,有效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数学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都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现象的揭露,从趣味性策略、生活化策略、启发性策略三个方面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提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80034
高中数学新课程的一个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已有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改变以前的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现状,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当然,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课堂的提问策略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也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掌握的重要方法,一直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所以,每一位高中数学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认真研究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现有的知识水平,针对每一位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的思维障碍特点,认真研究恰当有效的提问策略.本文就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有效提问的策略做一些浅显的探讨.
一、趣味性提问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知识、实践操作,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中.例如,在高中数学“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教学中,教材给出了这样的引入:“传说西塔发明了国际象棋而使国王十分高兴,他决定要重赏西塔,西塔说:‘陛下我不要您的重赏,只要您在我的棋盘上放一些麦子就行了.在棋盘的第1个格子里放1粒,在第2个格子里放2粒,在第3个格子里放4粒,在第4个格子里放8粒,以此类推,以后每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放满第64个格子就行了.”此时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需要多少粒小麦吗?”本课进行这样的设计,主要目的是通过这个有趣的故事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生活化提问策略
其实学生在每天的学习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与自然、社会发生着联系,很多实际生活问题的背后隐藏的恰好是学生存在疑惑的数学问题,或者是令学生充满好奇的数学问题,故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贴近生活的数学问题进行提问,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及解决数学问题的热情,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学习中更好地生活.这样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提高数学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直线”一课时,笔者引入了如下实例:“有一位大学生家庭很困难,他在业余时间经常做一些兼职工作,来赚取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可有一次他找了一份清洁对虾的工作却闷闷不乐,原来老板提供了两种不同的付费方案,他不知如何选择.方案一:每周200元,另外加每清洁一盒对虾付20元的回扣;方案二:每周100元,另外加每清洁一盒对虾付30元的回扣.”
然后提问学生:“这位大学生应该如何选择?”笔者引导学生先计算对虾盒数n=1,2,3,4时所得的收入,学生发现了规律,接着作出图像,从图像中选择出赚取更多钱的方案.以此为契机,适时地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直线,并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直线的基本量——斜率及其性质.
三、启发性提问策略
教师可根据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设计由浅入深的问题进行诱导式提问,不断启发学生,使学生及早进入学习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启发性提问的关键有两点:一是选准提问角度,贵精不贵多;二是教师要把比较复杂的知识和学习任务事先进行分解,然后在课堂上通过提问,让学生顺着教师的思维,探求解决问题的方向,自己寻求答案,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解“二次函数的值域”时,教师可给出如下例题:求函数y=2x2+x-2,x∈[1-a,a],a>1的值域.教师可启发学生由易到难,先让学生求当x∈[-1,1]和x∈[-1,a],a>1时,函数的值域.
本题讲解完成后,可引入较复杂的已知二次函数的值域求参数的取值范围问题.如:“若函数y=2x2+ax-2在区间[-1,1]上的最大值为2,求a的值”.
解决本题先从常规的配方法入手,然后逐步深入,步步启发,这样就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故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启发性策略进行有效提问,从而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取知识.
总之,在新课改大背景下的今天,我们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方式也要随之改革,不能再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让他们死记硬背,被动地学习,而应注重以生为本的原则,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施有效的提问策略,让他们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终身受用的数学学习能力.
(责任编辑 钟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