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教师学术人格探析
2015-05-30欧阳娟林乐迎
欧阳娟 林乐迎
摘 要:当代大学教师学术人格呈现政治化、世俗化、商业化、虚假化、功利化、浮躁化等特点,主要原因是受大学二元权力结构失衡、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学术管理与评价体制的功利主义、大学教师自身道德修养的缺憾等因素的影响。大学教师作为人文精神的生产者和传播者,需要加强自己的学术人格修养。高校应营造有利于大学教师学术人格发展的良性生态,构建以学术价值为主导的学术评价制度,强化以学术人格为特征的学术道德自律。
关键词:大学教师;学术人格;道德自律
当今学术界出现了严重的学术腐败、强烈的功利主义倾向等现象。因此,塑造学术人格是当前中国教育界重要的时代课题。人格可视为一个人从事某种实践活动的动机、目的及其外在表现。确立学术本位理念的学术人格,就是要培养知识分子从事学术事业正确的动机和目的。为了完成自己的文化使命,高校人文知识分子应该努力加强自己的学术人格修养。
一、大学教师加强学术人格修养的内容
1.确立学术本位的理念
大学教师应当树立“学问的最高目的在其本身”的学术本位理念,认识到“去功利”“无为而治”“为学问而学问”的学术本位思想对于高水平学术发展的重要性。
2.培养专业精神
大学教师的主要社会实践是从事精神文化的传播,这就需要他们培养自己的专业精神,熟知专业知识并进而在专业领域做出具有创建性的成就。在自我人格塑造的过程中,大学教师要努力成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成为一个文明的创造者。如果放弃对科学、真理、生命意义和终极价值的持续关注和不懈追求,就可能丧失人文知识分子的批判理性、人格独立等主要特征和品质。这就要求大学教师能够抵制功利性的社会大环境的诱惑,静下心来潜心研究自己的专业,力求在精深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实现学术人格修养水平的提高。
3.提升道德修养,培养独立人格
人文知识分子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还应该关注自身灵魂的建设,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否则,即使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也会因为人性的弱点为人所诟病。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些都属于生活小節,并不会影响其总体成就。知识分子虽然不具有道德的优先性,但是作为人类精神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大学教师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是其对社会发言的人格基础。针对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就不能墙头草一般见风使舵、人云亦云,丧失基本的自主精神这一人文知识分子得以存在的道德底线,否则就会产生严重后果。市场经济是一柄双刃剑,积极一面是能激发人的独立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和自由意识,消极的一面也会唤起人们内心深处隐秘着的权利欲和金钱欲,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这一环境下,大学教师要努力提升道德修养,培养独立人格。
二、当代大学教师学术人格的构建
1.构建学术评价制度
通过制度设计,让大学教师能够静心钻研,方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构建“重学术、轻功利,重长远、轻眼前,重人文关怀,轻经世致用”,以学术价值为主导的学术评价制度,抑制浮躁情绪的滋生。
2.营造学术人格发展的良性生态
首先尊重学术权力。大学普遍存在行政权力超越学术权力的现象,根源在于现实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具有同构性。学术权力系统扁平组织比较有利,行政权力系统科层体制比较适宜。大学教师是富于理性的群体,又是现实的社会人。人生意义或价值的理解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或社会现实的局限,常常出现屈从现实而“循世”,可能出现愤世等现象,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尤为突出。高校要以学识水准和道德水平的高规格、严要求去引导规范大学教师的学术行为,以保障其学术人格的健康发展。
3.强化学术道德自律
作为人类精神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大学教师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是其人格基础。大学教师只有彻底摒弃依附意识的心理,用自省意识和批判精神作为人格支撑,方能走向独立和自由,完成自己的人格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