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实践问题与解决路径

2015-05-30刘文芳王春华

新校园(下) 2015年3期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解决路径

刘文芳 王春华

摘 要:當前,信息化教学设计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如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存在认识偏差,未能灵活地选择教学模式,未能准确把握问题设计的质量,未能创设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和未能设计多样、灵活且具人性化的评价方法与工具等。针对这些问题,学校需要采取加强教师培训、注重教学模式的恰当选择、切实提高问题设计水平、注重有效的学习环境设计和注重评价工具的使用与评价结果的反馈等解决路径。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问题;解决路径

信息化教学设计有利于教学系统化、科学化,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然而,当前信息化教学设计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信息化教学设计尚未发挥最大化作用。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才能有的放矢,针对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目的是在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下,充分挖掘信息化环境在提高学生学业成就上具有的巨大潜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得以优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表面特征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工具,此外还有两个更为重要、更为根本的特征:一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能力培养;二是关注学习过程。这两个特征渗透到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各个方面中,从而体现出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如下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学习工具;创造具体意义的学习情境,其中以任务驱动为核心,问题解决为主线;强调协作学习,如生生间、师生间或师师间的相互指导;重视对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评价。高质量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中的问题

1.对信息化教学及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存在认识偏差

信息化教学是以信息网络为基础、信息资源为核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相对而言的现代教学的一种表现形式。信息化教学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习资源的利用为特征。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包括树立正确的现代教学理念、科学地利用系统方法、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有效地进行信息技术与各学科间的整合、优化教学效果等方面。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其认识有以下不当之处:

(1)部分教师尚未意识到信息化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在进行所谓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时仍然选择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模式进行教学,没有采用以学为主、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从而偏离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主旨。

(2)刻意追求教学手段信息化,有些教师虽已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操作技能,但却不一定能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主要作用是呈现信息,作用只是强化了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比如,某些教师甚至将课堂提问的答案预先设计好,准备在学生回答完毕后呈现出来,结果当学生回答与教师准备答案不相符合时,便不知怎样处理。还有些教师滥用、错用信息技术手段。其实在实际教学中,并非每节课都需要应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要与教学需要相结合。

2.未能灵活地选择教学模式

由于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不断发展及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一些信息化教学模式相继涌现,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是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重要问题。钟志贤教授将信息化教学模式分为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模式、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WebQuest教学模式、基于网络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基于案例学习的教学模式、情境化教学模式、基于概念地图的教学模式、基于电子学档的教学模式和基于多元智能的个性化教学模式。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情况下教师未能灵活地选择教学模式。另外,即使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也可能会按照选定教学模式固定、僵化的步骤设计并实施教学,不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

3.未能准确把握问题设计的质量

引发性问题,即驱动性问题,由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构成,这些问题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学生是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因此问题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问题设计应以学科特点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基础,但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问题的设计往往依靠自身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及教学经验,存在很大程度的主观性。若问题简单,则对学生无挑战性;若问题复杂,则打消学生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

4.未能创设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的主要作用,就是对学生完成学习行为提供资源、工具和人际方面的支持,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行为的目标。信息化教学设计所依存的学习环境是基于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师需利用各种类型的教学媒体与教学资料,设计并组织高水平的教学活动。但事实上,部分教师仅将媒体资源用于课堂讲授及演示,不利于学生主动探索与意义建构,这是教师未能合理利用学习环境的表现之一。另外,对于怎样有效利用所需的教育信息资源,部分教师不予以指导,导致学生在自主学习及探索过程中经常停滞不前,甚至盲目查找以致偏离教学目标等问题出现。

5.未能设计多样、灵活且具人性化的评价方法和工具

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在评价方面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对学生发展过程的关注和促进,要求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和工具。信息化教学强调评价量规设计,另外还有其他评价方法,如电子测试系统、档案袋系统、表现性评价、概念图评价、学习契约评价等。

三、实践问题的解决路径

1.加强教师培训

一方面,信息技术作为发展迅速的新生事物,它的掌握与熟练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培训教师信息技术技能是必要的,以强化教师的专业准备;另一方面,注意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即加强教师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教育理念和高尚的信息道德的培训。教师须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重视培训内容,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真正意义上理解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争当信息化时代的新型教师。

2.注重教学模式的恰当选择

每种信息化教学模式均有其各自的功能、特点及适用内容。教师要注意分析各模式的优势与不足,结合教学需求理性选择教学模式,还可以根据教学活动需要将多种教学模式结合使用。比如,主题为“饥荒、饥饿的真实面目”的范例中,将学生随机分组,每组4名成员,其中一人为小组负责人。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调查饥荒产生原因、饥荒带来的影响和改善这种状况应采取的措施,同时小组中的4名成员的角色分别是历史学家、营养学家、政治家、记者,分别从四个不同的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最后,进行量化评价。此范例设计过程中,有效采用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与基于网络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进行探究性学习与协作学习时,培养自身的独立思考意识与合作创新精神,此模式也开辟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3.切实提高问题设计水平

谈到问题设计,最重要的是区分“单元问题”和“基本问题”。基本问题是指向学科的核心,在某学科领域中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包括其他重要的问题;单元问题指引导学生探索基本问题及比较具体、容易理解和操作的问题。单元问题的集合映射基本问题的知识点,同时各个单元问题间彼此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对信息化教学设计来讲,问题设计需以基本问题为线索,用单元问题来实施。教师要以学生的先决技能为前提,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基础,设计出具有挑战性、可操作性、有趣味性的问题,以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4.注重有效学习环境的设计

教师要对学习任务进行分析,掌握学生要解决哪些问题、学生需要完成哪些活动、学生的先前知识是否满足、需要什么样的支撑材料等。经过一系列分析之后,根据分析结果进行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设计。一方面,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利用自身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若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情境创设必须反映出新旧知识的联系,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联想,帮助学生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另一方面,设计时注意资源是否丰富且易于获得,学习资源有助于问题探究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入,教师应该进行适当筛选、组织,以避免学生在搜集信息时在网上盲目“冲浪”,偏离教学目标。教师也可按学生的不同探究水平进行分层教学。认知工具可帮助或支持学习者开展认知活动,提供增强和拓展认知能力的机会既促进学习者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工具,如概念图、虚拟实验室等。教师应多提供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认知工具,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另外,有效学习环境的设计还需考虑学生认知过程和情感心理。

5.注重评价工具的使用与评价结果的反馈

信息化教学评价是一个复杂、多元的过程,且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是随时、动态的评价。信息化教学评价强调量规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作用。量规通常表现为二维表格的评分细则形式,可广泛用来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过程、行为表现、问题解决能力、学生作品或学习成果、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量规设计应注意考虑学生信息素养方面的评价。量规将较清晰地描述学习结果,提高教师的评价效率。另外,量规与其他评价工具配合使用效果将更好,比如量规与表现性评价结合使用。实际教学中,各种评价工具有其自身的功能及优缺点,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选择切实的评价工具,如电子测试系统处理客观题省时、省力,高效率,但对于主观题来说很难实现精确、人为化的评阅,尤其对于语文、自然科学等偏人文的学科。电子学档评价要求师生具有很强的积极主动性,可能仅对部分学生评价较为全面。

評价与反馈是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反馈不仅指学习成绩,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反馈也是不容忽视的。首先,反馈内容要及时并且全面。倘若评价信息不能全面及时地反馈,学习者便无法清晰、准确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纠正不足;其次,评价应注重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教学活动的意见反馈给教师,教师应认真审视学生的反馈,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改正有缺陷的地方,满足学生需求,使课堂成为有“弹性”的活力课堂。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教育信息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

[2]约翰·D·布兰斯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程可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29.

[3]鬲淑芳.信息化教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

[4]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159.

[5]张剑平,李慧桂.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基本问题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9):36.

[6]刘成新,李兴保.信息化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237.

课题项目:本文是山东省2014年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面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14BJYJ09)、山东省教育厅2012年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山东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与实验研究”(J12WH11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文芳(1989— ),女,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计算机辅助教育;王春华(1971— ),女,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学理论。

猜你喜欢

信息化教学设计解决路径
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讨
小学数学教学困境及解决路径
影响高校啦啦操发展的因素及解决路径
数字版权管理与合理使用权利冲突的解决路径
高职现代设计史信息化教学设计探析
初中生物教学现状及其解决路径研究
高中语文散文审美性阅读的困境及解决路径
长沙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瓶颈及其解决路径
浅谈信息化教学改革背景下现代交换网课程的设计理念
案例教学模式下《自由体位分娩》信息化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