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深化新时期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若干思考
2015-05-30杨蔚
杨蔚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让世界成为了地球村。世界各国的联系日渐密切,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越来越频繁。借助这一契机,国内高校也应该多与国外高校和企业进行交流与合作,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国际化人才。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亟须尽快采取措施、做出改变。文章从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入手,以个人工作经历为基础分析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现状,探究深化新时期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具体措施,希望对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
21世纪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因此,中国一直在教育之路上探索前行。事实上,故步自封的教育模式已经成为过去式,在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主阵地,国内高校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化具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1 新时期深化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 新时期深化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
高校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国际形势而言,新时期国际政治的多元化格局已经逐步形成,国际政治的频繁交流带来了文化上的深入交流,国际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形势,这就要求国内高校利用国际交流活动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质量和水平。[1]从国内形势而言,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国内发展形势日益稳定,正是高校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良好时机。高校应把握这种有利的形势,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多“走出去引进来”。
1.2 新时期深化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新时期深化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仅是时代大潮下的必然选择,更具有极其深刻的现实意义。首先,通过深化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进一步巩固我国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其次,高校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将我国的优秀文化展示、传输给其他国家,为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做出巨大贡献。最重要的是,新时期深化高校国家交流与合作可以帮助国内高校吸收国外先进的学术知识和教学管理经验,让国内的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2]
2 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现状
2.1 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识逐渐增强
环视国内高校教育的现状,已经有一大部分高校将国际交流与合作设定为了一项长期目标和基本任务,并具体讨论了实现这个目标的具体措施,正在着手推行。很多学校设立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等专门办公室负责筹划本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相关事宜;有些高校还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立了“留学生管理中心”,以促进国内外学生的交流学习。
长沙明照经贸外国语专修学院(以下简称我学院)从2007年设立“国际交流科”,后又于2009年升级为“国际交流处”,主管学校的对外交流事务;负责我学院外籍教师在华期间的工作和生活上的相关事宜;负责学院学生赴海外留学和赴海外工作手续的办理工作。
2.2 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果喜人
自从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被提上日程以来,这项工作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他国家来华留学生数量明显增加,学习范围也从传统的中文学习扩展到了经济、科技、管理等各个领域,国内高校也不断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模式,力求突破传统模式的枷锁,这些成就都为新时期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化打下了基础,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
我学院国际交流处从2010年开始开设“日本人中文学习班”,每年都会有数批日本人来学院短期学习中文。通过这种形式的国际交流,我学院不仅深化了与日本高校和企业的交流,也拓宽了与日本高校和企业的合作,给我学院的学生提供了更宽的海外留学以及就业的道路。比如说,2013年来我学院学习中文的日本G.TRY Co.LTD的董事长合田阳一先生,在我学院进行了为期2周的中文学习。通过这段时间在我学院与日语系的学生们同吃同住,合田先生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我学院学生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和他在课间交流日语,提高日语口语水平。更令人欣喜的是,学习期结束后,合田先生提出愿意给我学院学生提供在深圳分公司实习和毕业生去日本工作的机会,进一步拓展了我学院学生的就业渠道。
3 深化新时期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具体措施
3.1 创造独特优势,与国外学校强强联合
尽管目前很多院校已经意识到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但是它们却没有找到与国外学校交流与合作的切入点,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些院校没有自己的优势。因此,国内各大院校应该挖掘自身优势,并以此吸引国外院校的目光,与国外院校创办合作项目,强强联合最终达到共赢的效果。例如,学校可以利用自己在某学科优越的师资力量,与国外院校联合创办该学科的科研项目,将自己的优秀教师与国外院校的优良设备结合,既能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又能争取更多项目资金。
我学院作为长沙市最具历史的一所外国语专修学院,日语是我们的拳头学科。日本的动漫产业举世闻名,我国有很多学生从小是看日本的动漫长大的,对日本的动漫很向往。我学院国际交流处充分挖掘学院自身优势,与日本的动漫学校以及动漫企业展开深度合作,打造了学院具有优势的特色专业——信息日语。2010年,我学院国际交流处与日本京都信息大学院大学合作,参照对方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在我学院创新性的设立有日本特色的信息日语专业。学生在中国取得国家认可的成教或者自考大专学历以后,可以直接升入京都信息大学院大学就读硕士研究生课程。同时,我学院与日本东京TypoArt Planning Co.Ltd的董事长松本忠先生签订就业合作协议,为我学院信息日语专业的毕业生开辟了海外就业的渠道。
3.2 打造具有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的高校教师队伍
教师是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践行者,要想让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入到学校各个层级,就必须练好教师这一队伍,打造一支专业化的、高水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教师队伍。首先,要鼓励高校教师进行国外进修、访问、参加国际化学术会议,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及物质奖励,提高高校教师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积极性。[4]其次,各大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相关培训、组织学术交流座谈会等形式聚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优势资源。最后,各大高校以中外合作办学为契机,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平。
2011年7月,我学院国际交流处选派优秀教师魏春燕老师和周琪老师赴日本TIJ东京日本语研修所进修2周。主要目的是学习TIJ的直接教学法。魏老师回国后将在日本学习到的直接教学法运用于学院的日语教学中,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学生们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快速掌握单词和语法。魏老师的良好教学效果获得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为此,魏老师于2011年被长沙市教育局授予“长沙市民办教育优秀教师博雅奖”。
2015年4月,澳大利亚四川健康与养老职业教育培训论坛在成都召开。这与我学院正在筹划开设的“护理日语”专业的方向不谋而合。笔者作为学院国际交流处主任亲自赴成都参加了培训。
在加强教师学科教育的同时,尤其要加强教师对国外文化和习俗的认识,使教师掌握接待外宾的基本技能,使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可以在外宾面前表现自如,将中国文化和学校理念顺畅、准确地传达给外宾。从2011年开始,我学院国际交流处在学院开展了“全体教职员工学外语”活动。每周三下午第八节课,由国际交流处牵头,给非外语教学的教职员工教授外语的基本用语。不管是计算机教师、语文教师,还是后勤、学生处的教职工,甚至是看门的大爷、打扫卫生的阿姨都学会了最基本的日常用语,能够用外语跟外宾问好。
对于专门负责外宾接待的教师而言,在掌握外宾接待的基本技能基础之上,还必须对国外知识做到尽可能全面的掌握,在外宾到来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保证接待外宾的时候不会因为知识面狭窄和马虎大意等原因怠慢了外宾。2012年7月,我学院东京事务局的积田吉起局长在国际交流处的邀请下来到学院,给国际交流处的教职员工做题为《报告商量联系》的报告。介绍日本文化和日本企业的工作方法,使国际交流处的员工的工作态度和接待质量有了一个全面的提升。
3.3 简化出国手续,方便学生“师夷长技”
就目前国内院校的出国程序而言,不得不提的就是出国手续复杂,很多学校的学生想要出国需要从学校和户籍地所在地往返很多次,这样的弊端对国内学生出国深造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让学生在出国之前对学校留下更好的印象,国内院校应该适当简化出国手续,明确出国需要提供的证明文件,给学生提供出国学习和工作的方便。
我学院国际交流处从设立之时开始,就致力于给学院的学生提供便捷的出国服务,实行“一对一”咨询,定向外派服务等。从2010年至2015年,我学院通过国际交流处出国留学的学生达到300多人;出国工作的学生达到500多人。学生留学的国家有日本、韩国、美国、英国等;学生出国工作的国家有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自2008年湖南省商务厅授予我学院“湖南省外派劳务技能培训基地”至今,我学院获得由长沙市人民政府授予的“2010年度长沙市外经合作先进单位”“2011年度长沙市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优秀基地”以及“2012年度长沙市对外劳务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4 结 论
综上所述,正如对外开放对国家的重要影响一样,新时期高校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有着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尽管目前我国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为下一步继续深化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客观而言仍然不够深入和全面。国内各高校仍然需要从思想、制度、队伍和物质等方面继续深化,通过挖掘自身优势、优化教师队伍、创新国际合作模式等方法,增加国内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高校的数量,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的范围,深化国际合作的深度,让中国的高等教育踏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徐理勤.高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系统化研究及对策思考[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5).
[2]张海波.浅谈对新时期高校国际交流工作的认识[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
[3]戈玲.深化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探讨[J].新西部(理论版),2013(8).
[4]刘海涛.深化新时期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几点思考[J].前沿,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