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小说幽默技巧研究
2015-05-30韩祎孙婧
韩祎 孙婧
摘要 马克·吐温是美国19世纪中后期一位非常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其小说幽默感极强,且其作品时代特色非常鲜明,具有深刻的批判意义。马克·吐温的小说作品通过夸张、滑稽、幽默的语言技巧,将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美丑善恶,诙谐、幽默地呈现出来,展现出马克·吐温的人道主义情怀。本文主要立意于马克·吐温小说的幽默,并以此为切入点,从不协调理论探讨马克·吐温小说幽默技巧的应用,为以后马克·吐温小说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幽默 小说 马克·吐温
一 引言
马克·吐温(1835-1910)是美国19世纪中后期一位非常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其一生创作了许多非常优秀的小说。马克·吐温的小说作品通过夸张、滑稽、幽默的语言技巧,将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美丑善恶,诙谐、幽默地呈现出来,展现出人道主义情怀。马克·吐温的小说自成一派,与传统的正面直击小说不同,马克·吐温将其感情孕育于幽默,幽默是其小说的主色调。马克·吐温的幽默本质上是一种对人性或社会生活的反思,也是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关怀与审美态度。
幽默是一种喜剧的样式,是一切滑稽可笑的事物,是意识对某些事物采取的内庄外谐的态度。幽默是如何炼成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幽默源于人性之恶,源于人们对那些无自知之明,以主观意志揣摩客观事物得到与预期相反结果的人的嘲笑;稍后的亚里士多德与其观点基本一致,他认为幽默是对那些出人意料、又丑又怪的行为的模仿。柏拉图与亚里士都德的喜剧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那就是:幽默是建立在不协调机制之上的产物。自不协调理论发展以来,其影响非常深远,概念与客体之说(叔本华)、本质与现象理论(黑格尔)、“期待之化为无”的失望说(康德)、“突然荣耀说”(霍布斯)等,都可以找到喜剧不协调理论的影子,这种不协调理论展现出来的是不对称性与矛盾,正是这种不协调,将事物的可笑、荒诞、滑稽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更好地突出事物的本质,引发读者的深层思考。正如俄国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曾有过一个著名论断:“可笑的基础是概念与形式之间、或者形式和概念之间的不相称、矛盾,这早己成为定论了”。
笔者主要立意于马克·吐温小说的幽默,并以此为切入点,从不协调理论探讨马克·吐温小说幽默的技巧的应用,为以后马克·吐温小说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二 马克·吐温小说的幽默技巧
马克·吐温小说的幽默极具特色,笔者主要运用不协调理论剖解马克·吐温小说的幽默技巧。正是基于不协调的机制,马克·吐温的小说在让人发笑的同时,也在反思社会的现实、人性的思考等。从不协调理论分析马克·吐温的小说,我们可以发现他的小说在不协调理论上,展现出来的是不对称性与矛盾,正是这种不协调,将事物的可笑、荒诞、滑稽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更好地突出事物的本质,引发读者的深层思考。
1 小说人物言行与性格的不协调性
马克·吐温常常从人物的言行与性格不协调性探索幽默元素,制造妙趣横生的笑料。比如《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波莉阿姨,波莉阿姨本是一个心地善良的老太太,但是通常她在众人表现出来的总是一副恶婆娘式的姿态,对汤姆的关怀也总以斥责的方式来表示,斥责的方式与关怀的态度形成一个反差,甚至有时候是矛盾的,但正是这种矛盾与反差将波莉阿姨的心地善良、充满爱心、感情丰富等特点更好地呈现给读者。再如《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哈克,哈克身上表现出西部美国人特有的冒险精神,同时哈克对生活也是充满憧憬、充满想象的。哈克的性格虽然有着世俗的束缚,但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他的言行举止中看到可贵的童真。在他的一系列历险中,哈克性格上的不协调,经常会对他的言语或行为造成一定的限制,读者从这种性格的不协调与矛盾中,领会到作者的用意,体会到幽默之意,不自觉地会产生会心的笑。如马克·吐温在描写哈克试图将黑奴吉姆告发时的前后表现,哈克是这么说的:“我说话从来都是算数的,以后我再也不打算什么改邪归正了,我要把这件事抛出脑后,然后再打定主意重走邪路,这样才符合我的身份啊”。单看哈克的这几句话,我们并没有感受到什么幽默性,但是从全文来看,我们就会发现,哈克的这番话是经过激烈的内心抗争后而发出的誓言,且这个誓言看上去充满“邪气味”,让读者不免产生一阵会心的微笑。哈克善良、正直的天性终于战胜了文明社会灌输给他的偏见。马克·吐温在小说中应用小说人物言行或言语的不协调性,将其要表达的情感以独特的方式展现给读者。
2 形式与内容的不协调性
马克·吐温的小说随处可见的是形式与内容的不协调性的幽默痕迹。形式与内容的不协调方式有效地将小说的喜剧效果加强了,同时还给小说增添了独有的艺术魅力。如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学校里的孩子们一改平时的懒散,就是为了获得一本装订很马虎的《圣经》奖品。读书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但是有一个有着德国血统的男孩,竟然会因为用脑过度的读书而变成一个白痴,这个现象让人读起来有一种滑稽感,这种滑稽感的产生不是读书这件事情引起,而是作者荒诞而夸张地将读书这件事情以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夸张的表现形式造成一种形式与内容之间的不协调,作者滑稽轻松的叙述,引发了读者会心的一笑,它不仅将教会的虚伪讽刺了,所谓的背《圣经》只是为了场面的装点,并没有真正从心底接受,同时也从侧面揭露了宗教对孩子们心灵纯洁的侵害。马克·吐温正是通过这种形式与内容上的不协调对比,营造一种幽默的喜剧氛围,让读者在领略小说幽默的同时,还讽刺了上流社会资产阶级的附庸风雅、虚荣的丑态。
3 客观结果与主观意图的不协调性
马克·吐温的小说一般在开篇时会有很大的渲染和铺垫,读者在阅读时很容易按照自己的猜想去推想小说的情节发展,但是马克·吐温小说的情节发展却与读者的猜想不符,结局意想不到且逻辑违反理性,这种与理性不符的逻辑其实更真实地将生活的本质描述出来,形成滑稽幽默的艺术效果。如《好孩子的故事》中的雅各布·布利文斯,雅各布对父母总是言听计从,即使父母的话很无理很荒唐,而且他上學从不迟到,读书总是很用功。在读者眼里,雅克布这样乖巧,结局应该是美好的。但是马克·吐温的思维却和一般的读者不一样,在他的小说里,雅各布总是很倒霉,读者的推想在这里被推翻,小说的情节发展也在逆转。虽然小说是有一点夸张,但是其中蕴含有非常多的幽默元素,通过这些元素,作者将美国教育进行了一针见血的讽刺,告诉读者这种美国式的教育是扼杀学生活力和生命力的机器,达不到育人的目的。小说中客观结果与主观意图不协调的应用,不仅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同时也能更好地将作者需要表达的感情和观点以一种诙谐的方式呈现出来。
4 人物活动情境与环境设置的不协调性
人物活动情境、周围环境这两个元素与幽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一个行为与常规环境不协调,很容易令人不禁莞尔,凸显可笑滑稽的本质。在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汤姆·索亚是资本主义教育的一个牺牲品,其追求幻想并为摆脱现实而作了各种冒险,他在教堂布道进行恶作剧,在学校里的各种调皮捣蛋都令读者捧腹不已,让人很容易体会其中的幽默乐趣。特别是其在教堂里的表现,体现了马克·吐温小说中人物活动情境与环境设置的不协调性的幽默运用技巧。教堂布道本是肃穆而神圣的,但是汤姆的淘气却给这个教堂带来一片哗然。在教堂作祷告,是非常神圣的意见事情,不容许有一丝一毫的亵渎,祷告是肃穆的、庄严的。在祷告的过程,需要的是人们的虔诚,在祷告的时候不允许做其他与祷告不相关的事情。但是,马克·吐温却让汤姆在这种肃穆庄严的环境做出抓苍蝇的行为,这好像是对上帝的“不敬”,让人看来不禁觉得可笑滑稽。在肃穆庄严的教堂里,汤姆还引起了甲虫与狮子狗大战的恶作剧,他让庄严肃穆的教堂乌烟瘴气,大家笑成一片。马克·吐温正是利用汤姆的调皮捣蛋与教堂环境的庄严肃穆之间的不协调性,构建了一个非常具有幽默情趣的环境,既能让读者感受到小说的幽默诙谐,同时还能让读者通过笑声背后反思幽默滑稽的本质,其本质实质上是人性对回归自然的渴望,摆脱宗教束缚的期待。小说中人物活动情境与环境设置不协调性的应用在小说中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令读者能很快地看到幽默诙谐的本质,更容易表达马克·吐温的情感。
5 语言规则与方言理语的不协调性
马克·吐温的小说中具有非常多的土语、俚语、方言等,而土语、俚语、方言与语言规则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性,产生一种语言张力的效果,从而制造一个幽默诙谐的氛围。语言规则的特点是稳定性良好,不管是历时性语言学、共时性语言学还是现代语言学,都存在一定的语言规则。但是民间的土语、俚语、方言等,口语化极浓,且富有多变性,这种土语、俚语、方言与语言规则的不协调性,更能突出语言上的幽默感。土语、俚语、方言等在小说中的成功运用,可以将马克·吐温作品的幽默特性和文学作品的地方色彩大大增加。在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当道格拉斯要教哈克文明规矩时,本应使用具有稳定语法规则的地道英语“Civilize”(教导学做人的规矩),但是马克·吐温却运用了“sivilize”,“sivilize”是密苏里人中关于“Civilize”的土语的拼音,而密苏里土语实质是一种含有黑人土语元素与丰富印第安语的方言,这种语言具有很濃的民间气息,其表现力和张力都非常强。语言规则与方言理语不协调性的应用能给马克·吐温的小说带来更好的幽默表现力,同时也更具深层的艺术效果。
三 结语
本文主要运用不协调理论剖解马克·吐温小说的幽默技巧。在不协调理论下,马克·吐温的小说主要通过小说人物言行或性格不协调性的运用、形式与内容不协调性的运用、客观结果与主观意图不协调性的应用、人物活动情境与环境设置不协调性的应用、语言规则与方言理语不协调性的应用的幽默技巧,将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美丑善恶,诙谐、幽默地呈现出来,展现出马克·吐温的人道主义情怀。
参考文献:
[1] 赵佳、张璐、李少楠:《试论马克·吐温小说的幽默艺术》,《作家》(下半月),2012年第4期。
[2] 蒋慧萍:《马克·吐温作品的幽默艺术研究》,《芒种》,2013年第17期。
[3] 王婷:《论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的幽默艺术》,《芒种》,2014年第10期。
[4] 任艳杰、吴梅:《马克·吐温小说中的幽默语言艺术》,《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年第24期。
[5] 粟景妆:《试论马克·吐温小说的幽默色彩》,《作家》(下半月),2010年第12期。
[6] 童彦:《马克·吐温小说中的幽默与讽刺艺术》,《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7] 张婷娜、姜懿:《论马克·吐温的幽默及技巧运用》,《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8] 彭杰:《对马克·吐温小说语言风格的赏析》,《语文建设》,2013年第20期。
[9] 孙继涛:《马克·吐温悲怆的幽默——〈狗的自述〉中的幽默因素》,《改革与开放》,2011年第4期。
[10] 王婷:《马克·吐温代表性短篇小说中幽默的语用分析》,中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韩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讲师;孙婧,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