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发乡土校本课程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2015-05-30关发祥

新校园(下) 2015年3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

关发祥

摘 要:乡土校本教材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它不仅是一本文本课程,更是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它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知识的记录。它弥补了国家教材和地方教材的空白,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了教材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乡土校本教材;选择和使用;课程改革

我校是甘肃省首批普通高中特色实验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以“夯实基础,拓展特长,全面发展”为目标,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开发、设置、管理机制,在开发水平、教学模式、师资力量、开发成果等方面体现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使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明显成效。《魅力积石山》校本教材,内容均来自于本县的人文、地理、风情、景观,对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热爱家乡,提高文化素养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它的实施弥补了国家教材和地方教材的空白,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明确开发基本原则,形成校本教材体系

我校在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中,提炼出了一定的理论经验,树立以校为本、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理念,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于国情、校情的校本课程开发之路。

1.开发基础上以校为本。“校本”是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教育理念。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为基础,课程开发应考虑下列因素:学校(地方、社区)条件;教师的学识水平、教学教研能力、课程开发的认识和课程开发能力等;学生状况、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需求以及学生的个体状况等;学校(地方、社区)已存在的可利用可开发的资源,已开发的有一定特色或经验积累的校本教材、活动,学校外部环境中可供利用的人文、自然资源等。要在充分认识这些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基础上制订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稳妥、恰当、科学、有序地开发校本教材。

2.开发目标上以人为本。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以人的发展为目标。不应把校本课程的开发引入应试教育的轨道,使其变成对相应的考试科目的拓宽与加深。当然,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并不排除对该学科相关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但应纳入人的发展这一总体目标中。

3.开发实施上以生为本。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实施上应摆脱传授式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式地投入,即让学生自主把握校本课程目标、自主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自主进行校本课程评价。

二、激活学校办学潜能,凸显学校教育特色

我校在乡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中,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全面提升活动效能。在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只是为学生实践提供一个机会,一个表现才能的舞台,而在整个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完全处于自主的地位。除了教师必要的指导,所有的实践活动均把学生推到第一线,鼓励学生大胆地走进社会、亲近自然、融入生活。

校本教材《魅力积石山》的破茧而出,让学校的特色教育彰显,提升了学校办学美誉度。编写出版的《魅力积石山》,充分开发和利用了乡土资源并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不断总结,不断积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汲取乡土文化精髓,被学校作为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课程教材,列入课程教学计划,该教材在临夏州课程设计大赛评比中获一等奖。

三、促進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增添教学活力

我校通过编写《魅力积石山》校本教材及其他配套课程资源,改革课程教学,探索和构建新的教学方式,初步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结合学科特点,创设了有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条件。初步使学生做到:在活动中渗透教学主题,在参与中领会教学内容,在体验中培养健康情感,在探究中形成科学态度,在思考中掌握学习方法,在应用中获取实践能力,在交流中展现个性才能,在联系中拓宽知识领域。

四、拓宽学校教育广度,培养学生能力

学生在校本教材的引领下进一步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陶冶了热爱家乡的情操。学校通过进一步开发社区资源,丰富了学习题材,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达到了提升学生能力的目的。

1.校本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校本课使学生自己成了活动的主体,他们从校本课中得到了情感体验,享受到了学习带给他们的快乐,所以能让自己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积极主动地探究现象和规律,学习真正的知识,获得真正的能力。

2.学习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将课堂放到了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学生学习的不再是死板的知识,而是鲜活的能力。

3.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意识增强。在社会化大教育观念的背景下,学生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参与劳动技术、社会服务、参观考察等综合实践活动,在反馈材料和评价信息中,以及为他们安排的成果展示中,获得荣誉、自豪和价值体验,并能通过对活动经历的反思,积累经验、完善自我,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服务家乡的意识大大地增强。

“乡土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学校为课程开发活动的基础和决策依据,以教师为参与开发的主体,对学校向特色型和学生多样性发展提供了发展的路子,为新型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机遇,也使追求多向性发展的学生需求得到满足,培养了他们各方面的能力,进而深入地推动了素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注:本文是“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GS[2014]GHB14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少学时专业的《工程制图》课程改革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试析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微课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改探讨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