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种渠道拓展语文教学

2015-05-30陈长莉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5年35期
关键词:活动课语文课程课程标准

陈长莉

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要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就是要克服过去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弊端,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延伸拓展,以实现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根本变革。

教学中,如何进行拓展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意图呢?

一、拓展教材空间,提供广阔舞台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凭借,教材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拓展教学空间势必要求拓展教材空间,让教材给教学活动提供一个尽可能广阔的理想舞台。而要想拓展教材空间,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其中特别需要强调选材的视野要宽、范围要广。

语文教材的编选有多方面的要求,《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科书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样,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时代性”“典范性”“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等,确实都是编选语文教材要考虑的因素。但是,在现行教材所能提供的空间相对狭小的今天,强调在选材上高瞻远瞩,开阔视野,遴选人类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文化精品呈现给学生,是特别具有现实意义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要求教材“丰富多样”,“富于文化内涵”,积极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开阔学生的眼界”。

二、向生活化拓展,活化语文学习

这里的生活,既指学生已往的生活,也指学生未来的生活,学生今天的学习方式、思维方法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新课程关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经验,并把它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同样,教学内容的迁延也必须以此为前提。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被激发出来,并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中认识并建构起新的知识。

早在上世纪20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他还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应该尝试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让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化拓展,从而活化语文学习。让学生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语文学习的融合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力求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三、结合实践活动,开放语文教学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学生了解了课文的语言形式后,教师应当及时地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自己喜欢的实践方式中去,从而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因此,要积极开展各种语文实践活动,注重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努力将学生的视角引向社会这个更广阔的空间,拓展学生活动性学习的时空,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在活动课中实践。活动课是一种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参与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对于丰富学生生活,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语言体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上好活动课的关键是放手让学生参与。

(2)在研究性学习中实践。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从自身的学习生活、大自然以及社会生活中选取学习专题,以探索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能真正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总之,“开放搞活,拓展延伸”,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是适应现代开放社会的一项教学举措,具有深远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进一步深入探讨,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开放的教学意识,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活动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猜你喜欢

活动课语文课程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探索
活动课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让语文活动课“动”起来
高中生物活动课的实践探索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