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到声音的原点做广播

2015-05-30蒋蔓菁

中国广播 2015年4期
关键词:男声公益广告音响

蒋蔓菁

【摘要】声音是广播唯一的传播符号,回到声音的原点、回归声音的优势,才能做出好节目,也才是广播的生存之道。获得2014年亚广联奖公益广告类大奖的《人生搀扶》,深入挖掘声音中的真善美,充分发挥声音的想象力,使短短60秒的作品听起来就像一个微型广播剧。本文从创意、演播、录音、制作的全过程对此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广播声音真实想象力原点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我参与主创的公益广告《人生搀扶/support in life》获得T2014年亚广联奖公益广告大奖。当初并不是为了报送国际奖而作,这个大奖是一个颇为意外的收获。回过头来总结,猛然觉醒:广播还是要回到声音的原点去呈现!

可能有人要说,声音是广播唯一的传播符号,广播当然靠声音。是的,声音的确是广播唯一的呈现方式,可如果给声音加上各色的外衣,让它承载过多的功能,表达复杂的态度,我们还能欣赏到声音原本的美和纯净吗?尤其在传播媒介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每个人都在发声,大家都在指手画脚地评论,广播的优势究竟在哪里呢?当然还是内容,完全由声音呈现的内容,要回到声音的原点做广播,即回归声音的优势做广播。本文拟从创意、演播、录音、制作的全过程,阐述《人生搀扶》的创作思路和实践感悟。

一、深入挖掘声音中的真善美

不可否认,创意是公益广告的灵魂,而“执行也会变成内容,就如说什么一样重要”。当我们选定做一个“孝老爱亲”主题的公益广告时,如何表现显得至关重要,因为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个主题没有太多新意,很多媒体包括电台都做过。

“公益广告是一种以人文情感为基础的艺术表达形式,不论在其创作个体的艺术构思上,还是在其宣传方法的情感沟通上,它都把人的审美情趣作为内在规律的主线,追求个体与受众思想沟通、情感互动的最佳效果。”①有人说,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广播公益广告来说,我们需要找寻的是能够激发人的审美情趣的声音。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对老人的关爱以及独生子女对父母的赡养问题尤为突出,社会呼唤对老年人的爱,这也是我们媒体应当担负起的责任。那么,如何把对老人的关爱用美的声音表现出来呢?

(一)选择有感染力的声音

广播是听觉的艺术,从声音的选择上,要求我们选择对听觉有刺激的声音,泛泛的、听完形象模糊的都不能考虑。

对成人尤其是对初为人母人父的年轻人群来说,孩子的声音是具有感染力和冲击力的。关于《人生搀扶》场景的设计,我们觉得,如果把视角延展到生命的两端:一边是婴幼儿,一边是垂暮的老人,这样的冲击力会更大。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最终选择的两个场景的分别是:妈妈教宝宝学习走路,女儿鼓励并搀扶中风的妈妈走路。场景选择好了,需要一个连接,我们把它设定为同一对母女,只是前后相差50年,第一个场景中教宝宝走路的妈妈到了第二个场景中已进入晚年,中风后,终日坐在轮椅上,而第一个场景中那个咿咿呀呀学走路的宝宝经过时空转换,在第二个场景中已经到了中年。同一对母女,同样的搀扶,相同的场景,但不同的是搀扶对象互换了,让人听后有所触动。

(二)真实质朴地表达

在当下社会,真实的东西尤为可贵,当人们为网络上拼接的图片、剪辑的视频感动落泪而最终发现它是虚假的时候,会更加渴求真实。广播作品只有真实,才有生命力。 有的节目喜欢做变声处理,这样虽然省事,但不真实。尽管现代技术处理可以达到以假如乱真的效果,但假的终究是假的,不真实,所以不可取。因此,在录制《人生搀扶》时,我们首先从声音形象上选择接近这几个年龄段的“演员”。

第二个场景是已经中年的女儿搀扶中风的妈妈从轮椅上站起来走路,我找到了身边的一位中年女同事,她的年龄相当、音色也不错,而且她母亲在录制节目前一段时间摔了一跤,正在做康复性训练,非常符合角色的要求。可她本人觉得自己没有学过播音、演播,可能胜任不了。作为导演来说,我需要的是自然的声音,不需要从专业角度刻意进行人为修饰。我拿着话筒跟着她录,让她把扶着母亲从轮椅上站起来的感觉表达出来。一共录了三遍,她渐渐进入状态,一遍比一遍自然。

我们之所以选择非专业“演员”,是因为学过表演的人,往往过分关注语言之外的东西,进而忽略了需要呈现的内容本身,是在“演”而不是“真实再现”。真实的声音,永远是广播需要追寻的。 二、充分发挥声音的想象力 我们知道,“通感效应”是指艺术创作与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相互渗透或者挪移的心理现象,如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与触觉。广播没有画面,听众看不见,却可以自由想象,借由通感,从声音“看”到形象,这也是广播的魅力所在,因此,寻找可以激发人想象力的声音元素,非常重要。

(一)重视环境音的录制

广播节目应重视环境音的录制。环境音可以明显地标识地域、场景等信息,给人想象的空间。如果让人物在某一特定环境中讲述,对节目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

就《人生搀扶》来说,前后两个场景我们都采用了鸟鸣、流水等的环境音。声音一出来,就让听众感觉身处一个小公园,也许就是自己家门口的街心公园。50年过去了,同样的环境音却产生了更强烈的效果:公园还是那个公园,但搀扶对象已经互换了。

(二)借鉴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

蒙太奇,是有意涵的时空人为地拼贴剪辑手法,最早被延伸到电影艺术中,当不同镜头拼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特定含义。广播的镜头就是声音的选取,你选择什么样的声音,就是在讲述什么样的镜头。它没有电影那么复杂,但是可以借鉴蒙太奇操纵时空的能力。

先说时间。中央电台资深广播剧导演蔡淑文曾给我举过广播剧《沙宝》的例子,表现一个男孩从幼年到少年,类似“十年过去了”这样一句旁白,是怎么用声音来表现的呢?她用的是孩子数林子里的树声音的变化,“一棵、两棵、三棵”用的是幼年主人公的声音,然后幼年的声音和少年的声音叠起来,“一棵、两棵、三棵、三十棵、三百棵、三千棵……”孩子已经长成少年了。多么巧妙的方法!这种借鉴,充分发挥了广播的想象力。

再说空间。《人生搀扶》中的两个场景结尾原来设计的是一句男声旁白——“您扶我走出了我人生的第一步,就让我扶您走完您的人生路”。借鉴蒙太奇手法,完全可以把它变成一句内心独白,使节目自如地交替使用叙述的角度,从客观描述到人物内心的表现,让中年女声以内心旁白的形式演播,以她自己的口吻说这句话:“妈,您扶我走出了我人生的第一步,就让我,扶您走完您的人生路吧”。这样的表达比男声旁白更能激发听众的想象力,也排除了作品中非相关声音的干扰,使作品更加完整。

(三)“舍繁求简”,用音响代替解说

广播的传播符号——声音包括语言、音乐和音响,三者有机组合成一个整体。语言不用说了,音乐大多用来渲染情绪,我想着重说说音响,音响恰到好处的运用会为节目带来完全不同的效果,这一点在广播剧和特写的创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公益广告的创作可以借鉴。

《人生搀扶》第一版稿件是这样的:

【公园场景,鸟鸣

青年女:宝宝咱往前走啊,来,迈腿,哎,一、二,好,往前走……

【宝宝咿呀声、笑声穿插

青年女:哎哟宝宝真棒!

男声旁白:50年后,还是这对母女……

【公园场景,鸟呜

【轮椅音效

中年女:妈,别总在轮椅上待着了啊,我扶您起来走走吧。别着急,别着急,您先把胳膊搭我肩上,哎,然后再迈腿,好……

【老人应答声穿插

男声旁白:您扶我走出了人生的第一步,请让我扶您走完您的人生路!

第一版中有两句旁白,为了与场景人物语言区别开来,特地用了男声。在修改时我们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作品中的男声旁白可否用什么标志性的音响代替呢?是否可以尽量减少解说词,让整个作品更自然、流畅,不被人为割裂开来?

最后一句前面已经说到,改用中年女内心独白的形式来表达。中间有一句“50年后,还是这对母女”,如果不说这句话,能否表明时间过去了50年呢?很多时候如果多问T“如果不这样,是不是更好?还能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效果就可能会不一样。我们认真思考:听众会在意和感慨这具体的“50年”吗?只要知道时间流逝了,孩子长大,母亲变老了,这样效果就达到了,至于是50年还是40年,并没有那么重要。于是,我们用钟声代替了中间的一句解说,自然过渡,前后两个场景完全相同,都是在街心公园里,都有鸟鸣、流水声,辨识度很高,而钟声代表着时间的流淌,意味深长。

我们用广播剧的思路完成了这个一分钟的公益广告,向听众呈现了这样的画面:一个妈妈在公园里教宝宝走路,宝宝深一脚浅一脚,一脚踏空了,高兴得手舞足蹈。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渐渐长大,越过了孩童、少年、青年,步入了中年,而当年的那个年轻的母亲如今终日坐在轮椅上,岁月在她的脸上无情地刻画出痕迹。她的女儿(当年的宝宝)推她到公园里晒太阳,想扶她起来走走,她颤颤巍巍地倚着女儿,感觉这是唯一的依靠,就像50年前她是女儿的依靠一样。人生是一个轮回,我们都有走到那一天的时候,或早或晚。对老人多一些关爱,就是对我们自己多一些关爱,“您扶我走出了我人生的第一步,就让我扶您走完您的人生路吧……”

(四)让音响说话,不画蛇添足

做专题节目时,我们有时候总想说得再明白些,生怕听众听不懂,总想加上一些可以表达我们意图和主观感受的话语作为“点睛之笔”。其实,这是对自己驾驭题材能力不自信的表现,无形中构成了对听众想象力和审美体验的一种剥夺。如果我们能够捕捉到适合的声音、恰当地运用声音并加以剪辑架构,完全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意图用声音呈现出来。

很多类似的公益广告,往往会在结尾加上“生命的两端需要同样的关爱…‘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话语,说教意味浓厚,显得画蛇添足。《人生搀扶》舍弃了这些字句,完全从声音的角度出发,展现了两个画面,呈现出人生的轮回,让人听完有所感触。这就够了,我们并没有要宣介什么,可又似乎什么都说了。正如莫言所说“作家的思想没有直接表现而读者能感受到,这是一种最好的境界。” 三、广播人要建立自己的音响库 此外,日常对声音素材的积累也很重要。《人生搀扶》第一个场景中的宝宝我们找了好几个,最后都弃用了,主要原因是不真实不自然。还好,作为一个6岁孩子的母亲,我平时录了很多自己孩子从小到大的声音,哭的、笑的、学说话的、唧唧歪歪的,还有背唐诗的,捕捉了很多不同场景下的各种声响。最终,我从中选取了典型音响,完成了作品。

以上只是一则公益广告的创作感悟,希望对其他广播节目的制作会有所启发和借鉴。我们应当回到声音的原点,用广播的思维、广播的视角做广播,把原原本本的声音呈现给听众。

猜你喜欢

男声公益广告音响
公益广告
公益广告
公益广告
音响销售面对面之我卖音响的这些年
音响行业真的“难”做吗?
长江梦
中 年 人
为定制安装而生SpeakerCraft,纯粹的定制安装音响品牌
天下父母心(男声独唱)
诚实音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