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媒体应成为传播民族文化的先行者

2015-05-30郭璇

中国广播 2015年4期
关键词:民族语言电台中央

郭璇

【摘要】民族文化传播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一环,对我国多样的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有着巨大推动作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五种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立足自身优势,在民族文化传播领域做了许多工作。面对新形势,民族语言广播应确保权威性和影响力,在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进行资源的整合和深度开发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关键词】民族语言广播传播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221

【文献标识码】A

文化,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宝贵历史遗产,透过文化,我们能清晰感受到每个时代的搏动。少数民族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中一抹令人惊艳的色彩,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但在当今时代,传播的短板、外来文化的冲击、经济文化发展失衡等让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和困境。作为国家级媒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节目中心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五种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凭借平台和先天的语言优势,在我国民族文化传播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中央民族语言广播作用不可替代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语言广播自开播以来,已经走过了近65个年头,五种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覆盖了我国大部分边疆地区。在经济发展欠发达的农牧区,广播仍然是少数民族同胞获取资讯和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可以通过母语及时、准确地听到党和国家的声音,了解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电台的威望、本民族语言的亲近感和贴近性,培养了听众对中央电台民族语言广播的高忠诚度,为保证中央电台民族文化传播工作的效果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民族语言广播文化传播的方式与成果

为更好地满足民族对象地区听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同时承担起国家媒体应有的责任,中央电台民族语言广播在文化传播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利用各种报道方式手段,打造了_一批优秀节目和有品牌影响力的活动。

1.丰富扩充日常文化节目。中央电台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现有四个频率:由蒙古、朝鲜两种少数民族语言组成民族之声,还有藏语广播、维吾尔语广播和2015年新开播的哈萨克语广播,四个频率每天共计播音72小时,其中大约有1/4的时间播出文化类节目,听众可以从中收听民族歌曲、历史文化知识、文学作品赏析等内容,极大丰富了边疆民族地区听众的文化生活。

为增加日常文艺节目的可听性,中央电台各民族语言广播会针对特殊节日或重大事件等推出相应的特别报道。如每年春季的纳吾肉孜节期间,新疆民族语言广播中心维吾尔、哈萨克两种语言广播都会推出特别节目,并在北京举办文化活动;蒙古语广播的春节文艺节目每每在对象地区引起热烈反响,丰富了基层农牧民的文化生活;藏语、朝鲜语广播也会根据自己的传统节日制作相应的文化节目。不断扩充文化节目资源库是民族语言广播丰富日常文化节目内容的手段,各语言广播或是同地方电台展开合作,购买优秀的节目内容;或者委托专业的节目制作公司,量身打造适合本民族听众收听的文化节目。

2.利用特别策划进行深度报道。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为中央电台民族语言广播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节目素材和灵感,围绕这一主题,各语言广播每年都会有针对性地推出大量特别报道。

中央电台民族节目中心进行统筹规划,整合各部门资源,2012年策划20集大型系列报道《民族记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巡礼》,组织五种少数民族语言记者深入新疆、西藏、广西、云南、贵州、吉林等地采访,节目在各语言节目以及中央电台文艺之声频率播出。2013年,民族节目中心又推出了14集特别报道《美丽中国行——寻找最美的民族村寨》,前往新疆、西藏、广西、云南、贵州、吉林等地13个特色村寨现场采访,报道除各民族语言节目播出外,还利用了中华之声、香港之声、中国民族广播网等平台同步推出,取得了良好的收听效果和社会效益。

对于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民族语言广播都较为关注。2012年,维吾尔语广播历时半年制作8集系列专题节目《传承》,通过在新疆地区大量实地采访和当事人讲述,展现了多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艰难传承的故事;哈萨克语广播每年都会同新疆伊犁、阿勒泰地区的媒体和相关部门进行合作,录制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阿肯弹唱的特别节目;2013年,藏语频率联合中央电台电视节目中心推出记录式广播电视系列专题节目《藏医名家》,通过采访全国范围内的著名藏医,将藏医学的医理、诊疗方法、诊疗理念用影像和声音的形式生动地呈现在全国受众面前,在揭开民族医学神秘面纱的同时树立藏医药学的形象,挖掘藏医身上不为人知的故事,为藏医药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做出贡献。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和历史的载体,蒙古语广播在2013年策划播出了51集大型系列报道《母语的追寻》,关注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蒙古族传统语言文化以及教育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向对象地区听众传播用法律手段和科学方法保护和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文化事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操作性的理念。

朝鲜语广播在制作广播节目的同时,在历史文化题材的电视节目制作方面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近年来,朝语部先后推出《不朽的足迹》《永恒的丰碑》《中国朝鲜族农村巡礼》《朝鲜族科学家访谈》等大型系列广播电视作品。2014年,朝鲜语广播又推出了30集大型广播系列专题《深情的黑土地——中国朝鲜族移民及早期反日斗争史》和12集电视纪录片《朝鲜族移民史》。这些作品有的在地方电视台播出,还出版了音像制品和书籍;有的成为珍贵资料被当地博物馆展出、收藏。

3.开展活动打造文化品牌。除基于广播节目的各种特别报道和大型策划外,中央电台各民族语言广播在民族对象地区大力开展各项文化活动,既推动了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又达到了不断提升中央电台民族广播品牌影响力的效果。

2013~2014年,西藏民族语言广播打造了跨年度-的“倾听天籁——西藏原生态歌曲”广播征集评选活动,通过评选发掘了一批能蕴含西藏厚重历史文化、反映西藏神奇优美自然景观、体现藏族儿女坚韧向上的人文精神、能够广为传唱的音乐作品,以此推动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征集活动共收到来自拉萨市、昌都、山南、日喀则、那曲、阿里、林芝等七个地市选送的共400多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鲜明的西藏原生态民歌作品,最终评选出了60件作品在广播中进行展播。

蒙古语广播于2012年和2014年组织了两次歌曲征集赛事。2012年的“唱草原赞歌、喜迎十八大”征歌比赛覆盖了内蒙古、新疆、青海、北京等八个省区市,收到了专业和业余创作人员新创作的450多首歌曲,大力推动了内蒙古等对象地区民族文化建设,同时带动、鼓励了蒙古语新歌曲的创作。在2014年新疆蒙古族“两州一县”成立60周年之际,蒙语部与新疆人民广播电台蒙古语广播合作,在全疆范围内组织开展了题为《天山神韵》的歌曲征集活动,收到200多首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作品。通过这些活动,中央电台蒙古语广播在对象地区进一步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丰富了节目内容,并极大地鼓舞了少数民族群众用母语进行创作的积极性和创作热情。

2014年,民族节目中心朝语部利用朝鲜语广播在地方的资源和影响力,举办了多项相关文化赛事。如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民广播电台共同主办全国朝鲜族儿童歌谣大赛和全国朝鲜族业余歌手大奖赛,和延吉人民广播电台共同举办朝鲜族大众歌谣比赛,还和中国民族广播网共同承办全国朝鲜族播音员、主持人大赛。同年8月,朝语部还推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阿里郎之梦》在北京和延吉两地进行公演,节目以气势恢宏的场景反映了一百年来朝鲜族人民在中国大地繁衍生息、与各族人民共同开辟家园、捍卫国家领土的历程。

“彩虹路·民族青少年艺术教育公益行”活动是中央电台民族节目中心打造的一个特殊公益项目。它由国家民委指导,中央电台民族中心、青基会、中国少数民族对外交流协会、澳门美协共同发起。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人的主体作用,“彩虹路”公益项目将目光放在承载着民族文化未来希望的最关键群体——少数民族儿童身上,力争通过开展公益活动,为民族地区的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艺术教育环境。自2013年明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启动该项活动后,“彩虹路”规模不断扩大,目前项目影响力已经辐射两岸四地,得到了港、澳、台各方的大力支持和认可。经过多方努力,2014年初成立了大陆首个针对民族青少年艺术教育的基金——“彩虹路民族青少年艺术教育基金”。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筹集社会捐助近200万元,并先后在内蒙古、湖南湘西及西藏等民族地区援建“彩虹路——快乐美术教室”35间。凭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公益成果,“彩虹路”获得了2014中国安平公益奖提名。

三、关于加强民族文化传播的几点思考

尽管中央电台民族语言广播在宣传和传播民族文化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果,但如何利用传媒更好地促动我国民族文化走上一条良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仍是一个庞大且艰巨的命题。结合中央电台民族语言广播的实际工作,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和尝试。

1.确保权威性和影响力。就当今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而言,文化的地域壁垒早已经被打破。然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地理以及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长期处于信息不对等状态,由此,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造成的冲击尤为强烈,造成民族文化消亡、被同化或畸形发展等多种问题。

面对这种困境,中央电台民族语言广播应该充分发挥其国家媒体的重要优势,以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为己任。中央电台拥有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和朝鲜语五种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这在国内的国家级媒体中具有唯一性,在对象受众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力。传播平台的优势结合业务过硬的采编播队伍,保证了中央电台民族广播在民族文化传播领域的权威性和话语权,在进行民族文化传播时传扬被保护的、拨正被歪曲的,注意内容的选择和形式的创新,在实际工作中着眼于民族地区群众之所需,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的调研和了解后,精心制作为广大民族同胞喜闻乐见的文化节目。

2.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互联网在中国的迅猛发展,瞬间引爆了新媒体的概念,进而改变了整个传媒业态。所有传统媒体都在争相利用新的信息媒介如网络、移动媒体等以保持自身的话语权。对于中央电台民族语言广播而言,基于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传统媒体尚未被冲击至无法喘息的状态,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少数民族人才资源流动性变强,青年人群媒介使用习惯的变化,都使得广播的前景不容乐观。

在追赶新媒体发展步伐的过程中,中央电台民族广播通过开办中国民族广播网、开发移动客户端以及利用微博微信传播等,在新载体的运用方面取得了_一定的成果和经验,经过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发现除新闻资讯外,与民族对象地区相关的文化内容得到了较多关注。利用新媒体手段对民族文化进行宣传和传播,既符合受众的需求,也顺应传媒行业发展的趋势,中央电台民族广播可从这两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民族文化新媒体传播的力度。

首先要加强网站建设。对中国民族广播网现有民族文化栏目进行优化和内容的整合,逐步将文化栏目建设成为信息内容丰富、板块分类明晰、消息资讯及时的文化载体,最终成为能够满足网络用户一站式检索需求的平台。其次可充分利用移动终端和自媒体。如今智能设备的使用已经高度普及,移动客户端的开发和完善,方便用户随时收听日常节目中感兴趣的文化节目,通过同移动网络运营商以及手机生产商的合作,还可以实现客户端的直接植入,覆盖更大的用户群。同时灵活使用自媒体进行文化传播。目前中央电台民族广播各种语言均已开通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账号,民族文化的内容较为生动、有吸引力,在自媒体传播的过程当中可利用多种表现形式,将相关内容碎片化处理,还可利用某些互动内容或奖励机制来加强用户的参与感,提升文化信息传播效果。

3.进行资源的整合和深度开发。经过多年采编工作的积累,中央电台民族广播拥有大量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宝贵资料,尤其是在民族文化方面,众多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是不可复制或不可再现的。与之对应,民族地区地方电台在就地取材、信息的更新速度上有自己先天的优势。如果是按照简单的节目加工方式,采编播过程结束后,能够得到的只有成品节目,大量宝贵的素材再无用武之地。只有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和再度开发,才能在传播和保护民族文化的过程当中将其价值最大化,这种资源的再利用可以通过多个渠道进行。

第一,依托中国广播云平台的建设,实现民族文化资源的共享和整合。中国广播云平台是中央电台同中国科学院共同开展的合作项目,旨在盘活全国广播行业的音频资源,实现“上下联动、内容共享”的整体发展局面,促进全国广播内容资源整合。云平台的搭建,不仅适用于汉语广播,同样涵盖民族语言广播,通过中国广播云平台实现民族文化内容资源的集成,可以将文化传播系统化、体系化,并在中央和地方民族语言广播媒体之间形成通畅的信息交流渠道,极大丰富民族文化传播的内容。

第二,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和壮大,目前国内有众多经营主体涉及相关产业,其中不乏经验和技术成熟合作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中央电台民族广播完全可以与之合作,通过互联网技术,建立专属的少数民族文化信息资源库,实现相关信息的收录和检索,这不仅极大丰富了节目制作和新媒体传播的素材,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对现有资源进行二次开发,将一切民族文化素材成品化。可利用文字、图片、音视频等整理制作音像制品,集结成册出版图书。根据新媒体发展的需求,民族广播还可以制作电子图书及视听产品,用于线上的快速传播。

总之,在新的时代背景和传媒环境之下,民族语言广播文化传播挑战与机遇并存,未来仍大有可为。

(本文编辑:吕晓虹)

猜你喜欢

民族语言电台中央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定了!中央收储冻猪肉2万吨
三元互动下的德宏民族语言舆情探究
中国民族语言的标准与数字化
鹿先生的年味电台
防止“带病提拔”,中央放大招
论新中国广西各民族语言和谐的社会成因
古代新疆汉族学习其他民族语言现象说略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做好电台新闻的采访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