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植根生活 扎根人民 为时代而歌

2015-05-30何军

中国广播 2015年4期
关键词:记录挖掘全媒体

何军

【摘 要】作为我国西部唯一一家戏曲专业电台,陕西戏曲广播开播九年来,始终坚持“根向下伸,花向上开”,挖掘戏曲经典,忠实记录当代戏曲,推动陕西戏曲艺术不断发展。在传媒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之际,陕西戏曲广播与时俱进,正在形成以戏曲新媒体为核心,融合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为一体的全媒体戏曲专业传媒。

【关键词】看得见的广播 记录 挖掘 创新 传统文化 全媒体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秦腔,中国西北最具影响力的剧种,源出关陇之间,流布西北五省。“—声梆子响,万民皆高唱”,它颂扬着西北人千百年来的不朽魂魄,塑造着这方水土的精神家园。

陕西,作为人民广播事业的发源地,有着相当庞大而忠实的广播受众群体。在烽火连天的岁月,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最早播放的戏曲节目源自毛泽东捐赠的戏曲唱片。1953年2月,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开播第一天即播出了秦腔《游龟山》。自此,这块土地上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秦腔,就与当时最先进的传播媒介广播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6年,陕西戏曲广播作为西部唯一一家戏曲专业媒体横空出世。从此,它带着秦腔千百年来的血脉与基因,深深扎根于三秦沃土,从生活中汲取养分,感应时代的脉搏,引领群众的精神发展,创造出既叫好、又叫座的好频率,打造出无愧于时代的好广播。

开播9年间,陕西戏曲广播始终秉持“根向下伸,花向上开”的办台宗旨,扑下身子办节目,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推出了一批在听众中享有盛誉的品牌节目和知名主持人,举办了各类活动300余场,现场参与听众近200万人;始终坚持保存传统戏曲艺术经典,记录当下戏曲创作新成果,囊括了近年来陕西各级剧团创作演出的所有戏曲剧目,做到了有戏的地方就有戏曲广播,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戏曲资料;始终坚持整合资源,强强联手,与全国兄弟电台联合成立全国戏曲广播联盟,举办缤纷多姿的戏曲活动,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弘扬戏曲文化;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创新传播样态,从热线、短信、QQ群到微博、微信,不断增加传统戏曲广播的时代感染力,近年来更以新媒体为核心进行跨媒体整合,涉足广播、电视、报纸、网站,一个寻求突破的全媒体戏曲广播正在形成。

一、贴近再贴近,办“看得见的广播”

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了“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问题,引发文艺工作者深刻地思考。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再次为文化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文化承载着一个国家的精神价值,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一套广播频率的定位、节目形式、播放内容,都应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为出发点,以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为落脚点,才能最终赢得受众喜爱。9年来,尽管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不断发展,但陕西戏曲广播“为人民服务”的初衷从未改变,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的立台基础,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坚持社会主义的文艺方向、坚持办人民群众喜欢的节目始终是我们的业务追求。

1.做受众全方位参与的广播

随着传播渠道多元、互动方式便捷,广播听众已不再满足于“你播我听”的传统收听模式,而是希望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节目,并成为节目的全程参与者。于是,陕西戏曲广播结合听众的切实需要,设计了形态丰富的戏曲节目:选秀节目《今天我是角儿》、戏曲综艺节目《好戏没嘛哒》《乡党过会》、点戏节目《天天有戏》、欣赏类节目《三秦大剧院》《戏曲老唱片》《有你就有戏》、戏曲文化类节目《名家说戏》《梨园春秋》、戏曲评论类节目《夜话秦腔》、娱乐类节目《开心面馆》《戏迷乐翻天》等。在选秀类节目《今天我是角儿》中,先后举办“寻找王宝钏大赛…‘戏迷队长大赛…‘男旦比赛”等比赛。戏曲综艺类节目《好戏没嘛哒》借鉴电视戏曲节目的选秀模式,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广播运行的节目样态:专业导师现场坐镇挑选优秀选手并教戏辅导,两个月为一季做汇报演出,年底总决赛评选出“年度总冠军”。两档各有侧重的选秀节目,听众参与火爆,反响非常强烈,2013年举行的第七届戏迷争霸赛,广播通过热线海选,线下在四个地区进行户外大赛,每场都吸引上万名观众前来观看,总决赛更是吸引了来自甘肃、宁夏、青海的戏迷参加,现场观众达到3万人。

在吸引听众参与节目的同时,各档节目充分利用积攒的受众资源,把节目搬出演播室,搬到田间地头、厂矿企业。《乡党过会》节目主持人自带录放音设备,每周走进农村,在田间地头、房前院落,或反映新农村新风貌,或宣传村镇的孝子贤媳,或以当地特色文化为线索,组织农民听众自编、自演各类文艺节目,编辑、剪辑后在节目中播出。创新的节目形式使现场参与者、听众和主持人零距离交流,引发了听众极高的参与和收听热情。目前节目已经走过了关中地区40多个镇、乡、村,累计到场观众10多万人,邀请主持人去现场“过会”的电话络绎不绝。

与大型外场活动相呼应的是小规模听友见面会。九年间,体现广播便捷、轻巧、贴近优势的听友见面会遍地开花,总计超过百场以上,让戏曲广播的足迹遍及陕西全省,主持人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声音,而成为与受众互动的可亲可爱可触的形象。

2.做受众看得见的广播

广播因为传递的信息清晰明确、易于接受和理解,也被称为“热媒体”。如何将广播的“热媒体”屙l生进一步延展,让其内容更容易被受众接受,成为陕西戏曲广播多年来的尝试。9年来,戏曲广播举办的“大秦正声戏曲名家三秦行”已在陕西各地举办数十场,变化的是场地、演员、剧目,不变的是观众人潮涌动、热情如火。一位位名家登场,一阵阵掌声响起,单场最高观看人数曾达10万人!“秦腔名家流派艺术鉴赏会”是陕西戏曲广播与陕西秦腔流派传承发展中心联合举行的活动,目前已举办三届。在鉴赏会上,许多阔别舞台多年的秦腔名家重回观众视野,再现当年风采。

秦腔的传统受众普遍乐于在现场欣赏名家名段。那些过去只闻其声或仅在电视上出现的秦腔名家来到身边,既让受众看到他们的身影、听到他们的声音,也将广播的传者和受众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大秦正声三秦行”让戏曲名家演唱会走进了群众,“戏迷春晚”声震了荧屏,“秦腔名家流派艺术鉴赏会”在广播市场再掀波澜。

3.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

扎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就要倾听人民的声音。多年来陕西戏曲广播着力打造三支听评员队伍,力求广泛听取民意,不断提升品质、改进节目。

首先是打铁还需自身硬,在频率内部组建听评小组,每月两次随机抽取节目,组织大家找问题、找不足,及时改进;其次是探索规律找办法,组建了专家学者听评员队伍,这些专家或是新闻传播研究者,或是戏曲艺术研究者,能对节目传播效果和内容本身提出有见地的看法,进而保证节目品位和文化高度;第三是集思广益为我用,在陕西省26个地市县组建了一支由50位热心听众构成的听评员队伍,形成完备的听评反馈机制,倾听来自最基层的声音。

我们还对微博、微信平台上的意见安排专人搜集、回复;专门印制明信片回复来信来电意见;每年组织编播人员到地市县召开听评会、意见征求会等,提升节目品牌忠诚度。2009年,在礼泉县广场举力、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意见征求活动,有近万听众冒雪参加,现场发放意见表,收到各类意见建议数百条,远超预期。

基层听评员队伍建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即在与听众交流中找到了改进节目的方向,普及宣传了中央促进文化富民惠民的新政策,又落实了从听评员意见建议中整理出的新闻线索。2007年《今天我是角儿》《倩言万语》节目成功帮助脑瘫少女亚妮募捐到近4万元善款;《戏中有戏》节目还通过听众提供的线索,发现了一家举步维艰的民间秦腔剧团“宏蕾剧团”,节目组对两位年过六旬、举债办学的老师和40来个坚持排练演出的娃娃们的苦苦坚守进行了系列报道,并举办了义演,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央视戏曲频道《戏曲采风》节目组也进行了采访报道,经过多方努力,使这家风雨飘摇的民营剧团重获生机。

二、记录与挖掘,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②这为戏曲广播在新时代坚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特质弘扬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

陕西戏曲广播承担着记录秦腔当代发展、延续秦腔经典命脉的责任。9年间,陕西戏曲广播走遍陕西,足迹遍及三秦大地专业院团和民间班社,搜集整理出包括秦腔在内的10余个剧种的千余小时录音资料,多方开展戏曲理论研究,参与举办省内外大型演出数十场。

1.记录历史的声音

在过去数十年间,陕西人民广播电台记录并保留下大量戏曲录音资料。尤为难得的是,在特定年代这些资料被封存而非销毁,这对于延续陕西戏曲可谓功莫大焉,也为陕西戏曲广播节目播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戏曲老唱片》节目,就是将旧有的珍贵录音资料转录并修复后,重新编辑再加以播出,珍贵的历史资料颇受观众好评。

同时,为更好记录当代陕西戏曲的发展情况,陕西戏曲广播与省市戏曲院团建立了合作网络,做到每部新编剧目、每部旧戏新演、每次主演变迁必到现场录制,特别是在中国秦腔节、陕西省艺术节、易俗社百年庆典、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建院70N年、陕西省红梅奖大赛等重大活动上,每场不落地进行录音。对于不能在省会演出的地方剧目,一定赶到当地录音。9年间共录制本戏、折子戏、戏曲晚会等300余场,共计近千小时,为此,开辟了一档节目《戏苑直通车》专门播放,该节目收听率长期稳居频率前列。

2010年,陕西戏曲广播启动了“陕西地市县剧团巡礼”项目,通过近一年时间,先后走访了25家剧团,涉及剧种有秦腔、眉户、碗碗腔、阿宫腔、老腔、弦板腔、同州梆子、汉剧、商洛花鼓等,共录制了360多位演员近700段唱段。播出时,戏曲广播不止于展示唱段,更增加了访谈和深度挖掘,赋予唱段以记录时代的意义。

陕西戏曲广播还借鉴电影首映式和新书发布会的形式,开创了戏曲首演仪式。2014年,陕西戏曲广播联合西安秦腔剧院三意社,专门为其新排演的秦腔剧目《集云山》策划了首演仪式,并将推荐活动和演出同步现场直播。

2.寻访秦腔的命脉

英国文化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认为,文化在本质上是实践,是生产,文化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地改造和建设文化。③从这个意义上讲,陕西戏曲广播在记录当代秦腔发展史的同时,自觉承担起了探究秦腔本质、寻访秦腔命脉、溯清秦腔源流的责任,同时也承担起建设秦腔文化的责任。

2012年,世界三大古老剧社——易俗社百年庆典之际,陕西戏曲广播邀请15位老艺术家走进直播室,制作了18期专题节目,从历史角度探讨了易俗社之所以绵延百年而不衰的奥秘;而与陕西秦腔流派传承发展中心联合举办艺术鉴赏会,在《夜话秦腔》节目中陆续开设“寻找秦腔老艺人”“秦腔1956”“秦腔行当中的那些角儿”等探求历史真相的专题,都是陕西戏曲广播寻找秦腔经典的努力。

研究秦腔不仅要追忆历史,还要立足当代。《夜话秦腔》推出的“问道梅花”“回眸西凤杯”栏目就整理了改革开放以来秦腔界发生的重大事件;“秦腔与电影”“秦腔现代戏”栏目则落脚当下、着眼未来。近30个专题结合戏曲欣赏、亲历者访谈、历史考证、研究探讨为一体,使得《夜话秦腔》成为当下广播媒体中为数不多的戏曲评论类节目。

陕西戏曲广播从单纯“做好节目”的小框架中解放出来,站在历史的角度、站在戏曲传承的角度、站在延续民族文化的角度做节目,为古老秦腔艺术的延续与发展尽绵薄之力,使得陕西戏曲广播的节目不仅好听,而目耐听。

三、创新再创新,寻找广播第四维度

习近平同志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全国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当下,力图以“新形式”展示“好文化”,是包括陕西戏曲广播在内的媒体必须进行的探索与尝试。从广播线上到现场线下,从遣忆历史到记录当下,从立足陕西到合纵全国,从广播自身到复合媒体,陕西戏曲广播正在进行走出广播寻找第四维度发展空间的探索。

1.合纵全国求发展,于无声处听惊雷

英国文化学者约翰·汤林森(John Tomlinson)在谈及文化的同化现象时指出,两种不同的文化相遇,由于相互间的差异,会产生文化间的碰撞,会出现三种可能性,征服、掠夺和交流。⑤在当下的传播语境中,脱离本土的广播传播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拘泥于本土而固步自封,早晚会被时代所淘汰。

因此,强强联手、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成为全国戏曲广播人的共识,以“整合媒体资源,创新戏曲传播”为主旨的全国戏曲广播联盟应运而生。全国戏曲广播联盟立志高举公益文化的大旗,打造中国最具创新力、最具影响力的戏曲传播协作平台,让与时俱进的戏曲汇入文化的主流。

陕西戏曲广播是全国戏曲广播联盟的重要发起单位之一。而这个联盟的本身就意味着不同地域文化的相遇,交流、合作成为题中应有之意。2009年陕西戏曲广播联合河南、安徽、江苏电台跨省举办了《永远的花木兰——人民艺术家常香玉艺术品鉴会》,这是一次戏曲交流的成功之作。陕西有着深厚的豫剧基础:豫剧5大名旦之中有4位是在陕西唱红的,豫剧大王陈素真原籍陕西,香玉剧校成立于西安,西安市豫剧团的前身“狮吼剧团”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豫剧团体,对豫剧从地摊戏向舞台剧转型功不可没。因此,这场品鉴会在西安举行,不仅符合历史必然,也是陕西戏曲广播在立足本土、走出陕西征程中踏出的坚实步伐。

此外,2010年陕西戏曲广播邀请北方昆曲剧院演出《牡丹亭·游园惊梦——元宵佳节昆曲音乐会》,使得阔别西安观众近30年的昆曲重登舞台;同年在上海世博会期间,联合10余家电台精心打造了长达半年的系列节目《世博会·戏博会》;跨越省区参与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王少舫纪念活动;2011年,为报道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赛,联盟台联手推出了“我就在现场”特别报道活动,对大赛做接力式、全方位、立体式地报道;2013陕西戏曲广播作为联盟理事长单位,邀请全国10多位不同剧种梅花奖演员齐聚古城,奉献了_一场高品质的戏曲晚会。陕西戏曲广播在合纵发展上下大力气,成绩斐然。

2.与时俱进虎添翼,大风起兮展翅飞

从热线、短信到QQ群、微博、微信;从单一的广播到广播、电视、纸媒、网络、新媒体通力合作;时刻捕捉媒体技术发展脉搏,用新媒体技术引导受众参与。从单一的中波到中波与调频同时播出,改变了人们对“戏曲只在农村受欢迎”的错误认识,占据城市市场,在收获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将社会效益进一步扩展。

早在2006年,陕西戏曲广播就推出了大型晚会《千年等一回——黄土地原生态艺术绝响品鉴会》,央视戏曲频道进行了现场直播,并多次重播。这不仅是戏曲和广播的结合,而且是广播与电视的结合,更是地方台和中央台的结合;不只是秦腔一个剧种,而是汇集了13个珍稀剧种对陕西戏曲进行了全面展示。此后多次活动均通过广播与网络同步直播、广播与电视协同播出的方式,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宣传、展示陕西戏曲艺术。

2012年,陕西广播、电视两台合并,陕西戏曲广播、陕西公共文艺频道组建成文艺部,这样一种重大体制改革,为陕西戏曲广播乃至陕西戏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2012年,由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和陕西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首届“陕西文华奖专业秦腔电视大赛”在文艺频道电视节目《秦之声》中热播半年,其广播版不仅在陕西戏曲广播唱响了半年,而且对参赛演员的访谈,对赛事的点评,对大赛的总结与展望在广播中同步深入进行。2013年,文艺频道推出的大型综艺节目《我们的歌声,我们的梦》也登陆戏曲广播《秀秀歌声》节目,特别是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台联手制作播出多期专题节目,在多个平台播出,更是大型活动跨媒体合作的尝试。广播、电视以及网络平台对彼此全方位的开放,更细致深入的合作已成为常态。

值得一提的是,陕西戏曲广播连续3年举办“戏迷春晚”,晚会演员均出自广播线上层层选拔的最普通的听众,草根特色鲜明。录制过程由电视人员充分配合,播出平台则由广播、电视、网络三种媒体联手打造,彰显了跨媒体合作的优势,该晚会已成为戏迷春节前的一次盛大聚会。

此外,2011年陕西戏曲广播推出了报纸《戏迷俱乐部》,刊发陕西省戏曲界最新动态以及广播戏曲节目、文化活动的深度报道,每期发行5000份,并依托戏迷听众在关中地区建立了100个发行点。这份报纸是戏曲广播的延伸、补充和拓展,也是戏曲广播多媒体运营的大胆探索和尝试。

随着科技的进步,媒体的融合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因此要增强广播的活力,特别是促进戏曲广播的发展,一定不能脱离时代,必须与时俱进做节目、依托艺术找受众、紧跟时代办广播。

正如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座谈会上所强调的,“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广播节目的样态千差万别,但万变不离其宗,广播节目的形式可以多变,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植根生活、扎根人民、为时代而歌。

猜你喜欢

记录挖掘全媒体
如何评价一堂体育课
从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看记录者应担负的责任与情怀
将“再也没有”带向更有深度的思考中
古诗词教学中艺术内涵的挖掘策略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教育建设的思索
大数据技术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分析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