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虚荣心”
2015-05-30谢竺瑾
谢竺瑾
摘 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评价观念的转变就要是构建崭新的教育教学评价观。
关键词:评价环境;评价范围;评价方式;人文关怀
一、积极的评价环境
传统的评价体系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忽视对过程的评价,忽视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评价。心理学认为,人的个体行为规律是:需要决定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指向目标。在评价中,动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驱动和诱发学生的行为,规定行为方向和力度,是产生行为的直接原因。因此,为了使评价产生良好的效益,使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从而收到预想的评价效果,营造一种积极和谐的评价氛围是首要问题。
1.“虚荣”带来的动力
帮助学生准确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是新课程理念之一,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以往,教师是评价者,是绝对的权威,可以对学生说三道四、指手画脚,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评价,机械地遵循老师的“教诲”。如今,新课程下的评价更关注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学生是被评价者,更是评价活动的主体,要在评价活动中给学生关注自我,张扬个性的空间。
2.评价是一种过程
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它不仅是有选拔、筛选功能,更具有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反思总结、记录成长、积极向导的功能。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遵循动态生成的过程,这样才能焕发活力,激励学生前进。
二、评价范围与评价方式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是评价的唯一执行者。一个人挥着一根指挥棒,总会有挥偏的时候,这样就有可能不服众,让学生产生心灵疲软,提不起兴趣,视若无睹,充耳未闻,当然评价也就毫无价值可言,所以教师更应该是评价的引导者或者是裁判。只有多种评价方式(自评、他评、互评)有机结合,协调互补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凝聚教育的合力,让孩子的家长与老师一起来关注孩子的成长。
1.对主体的人文关怀
每个学生都是评价的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评价中应得以凸现,学生应更多地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学生个个参与其中,对自己学习的努力程度和学习效果等进行评价。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知优更知不足,在主体参与中自我提高。
在评价活动中学生人人参与,信息反馈及时,每一次交流都帮助学生扬起前进的风帆,每一轮总评都为学生树立进步的里程碑。
2.利用家长的“虚荣心”
只有教师独舞,没有家长参与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如断翼的鸟儿飞不上广阔的蓝天,学生评价亦是如此,在我的教學评价中,除平时利用作业本对话外,家长还可根据小孩在家的学习情况,完成作业,思维发展等给予评价或写出评语,更可以根据表上的系列项目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与发展势头,对教师的教或学生的学提出殷切的希望与建议。
自从这种评价方法实行以后,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更浓了,学习英语更主动积极了,学习方法也得到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得到提高,这是学生的成功,也让为人师者的我也备感欣慰。
每一种事物都有两面性,爱慕虚荣本身是贬义的,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利用,发现其有价值的一面。万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孩子的发展变化更是让人吃惊。我们只有用发展的眼光,用动态生成式的鲜活的评价去面对孩子、衡量孩子,才能还孩子一片公正、合理、自由、快乐的天空,给孩子足够前进的动力,还孩子一份成长的自信,搭建孩子和谐发展的平台。我相信学生评价之路将是一条充满温暖与爱的鼓励的阳光大道。